如何才能让学生去真正自主地学习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学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落实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研究教师的“教”到研究学生的“学”的转变。 教师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早日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不是教的多少和时长,而是教师要学会适度放手。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和同伴交流一下能学会的也不教;实在不会的,学生来请教,教师也不能和盘托出、直接给出答案,而应给一点儿提示,提供一点儿资源,让学生自己寻找工具、查找资料、另辟蹊径,努力、试错、再试错,经历艰苦思索,最终获得成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叶圣陶先生有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教”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要从独立输入信息开始,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依托,学生能自己阅读课本是独立学习的第一步。不只是语文,各科教师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花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学科课本,并且不能仅仅停留于读,一般还应划出重难点、标出疑惑处,并提出问题,力求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堂和课后练习题。这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有目的地编写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可称其为导学案或自主学习单,借此设计学习流程、指导学习方法、补充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并进行检测反馈,引导学生提炼、总结、反思。导学案或自主学习单应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路线图、方向盘、垫脚石,使学生独立学习成为可能。 2.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团体评价,弱化个体竞争,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要构建组内互帮共赢、乐于分享、不会就问的小组文化,让学生形成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学生日常学习提供学习伙伴系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并形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3.组织集体探究,把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分享、质疑、答辩,以及教师追问、点拨,组织集体力量解决。 学生自己先学、小组互学、班集体共学、教师参与的路径搭建了学生独立行走的桥梁,但这只囿于从课本到课本的简单学习,就像孩子虽能脱离大人扶持自己行走,但只限于天气晴朗、道路平坦、没有障碍与危险的环境。那么,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环境,如何才能不惧风雨泥泞、山路崎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复杂路况下不迷路、避车险呢?这就需要经历更多实践和模拟实践的锤炼。 为此,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策略。一是整合学习内容,改变碎片化的课时设计,实行大概念、大单元式的课程设计,让学科知识结构化,开展跨学科学习,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思维经历连续、综合、复杂的挑战,从碎片、浅表、简单的低阶思维走向综合、深层、复杂的高阶思维。二是强化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或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中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进行验证,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过程,在生活实践或模拟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素养。三是融入信息技术,打破围墙限制,让广阔世界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让围墙内外的人和物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通过教学,最终使学生能依据生活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采取适当举措实施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检验学习结果,反思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成为一个能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自主学习者和生活者,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随时利用学习改造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