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48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发表于 2021-12-5 18: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的消逝》
北郡小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办一所有趣的学校,我们也始终朝着让孩子们进行有趣的学习这一目标努力。而社会上一直追求的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就是在让学习成为枯燥的任务,让孩子提前成为“成人”。因此《童年的消逝》这本书非常适合家长和教师来读。它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中儿童成人化的问题。
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但事实上,童年这个概念并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在16世纪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才被人们创造出啦爱的。到了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媒介时代的来临,童年又开始慢慢消逝。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本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童年和成年的界限正被日益破坏,传统意义上的童年正在消逝。而对于这种现象,波兹曼认为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在书中,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童年的消逝。比如少女模特被设计成像是非常懂事、性感无比的成年人,又比如成人犯罪和儿童犯罪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缩小。这些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我国。我们会发现,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和风格正在融为一体。
童年消逝的原因
作者提出,童年的消逝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原因有三:
1、电视等电子媒介无法区分信息的使用权。6岁的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等电子媒介所提供的一切,这意味着儿童可以和大人获取完全相同的信息。
2、电视等电子媒介将成人的秘密暴露在大众面前。电子媒介无法保留成人世界的秘密,导致成人世界在儿童面前失去了神秘感。
3、电视使成人的形象变得非常单薄。电视传递的信息是快速的、流动的,容易使人丧失思考的能力。
那么面对日益严重的“童年消逝”,我们该如何做呢?作者针对家长提出了两个建议:1、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2、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这两点无疑需要家长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并非易事。因此,和家长的沟通就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做?我想,家校联合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媒介,学会分辨杂乱的信息。此外,在教学中学会“刹车”,有的内容还不应该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有的深度还不是孩子们能理解的,应该点到为止。
儿童和成人的边界已经日益模糊,唯有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把正在消逝“童年”还给孩子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1-12-6 10: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有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二8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丹丹,今天我分享的教育专著是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之前也有其他老师分享过这本书,今天我就来简单说我读过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一、“甘草”
甘草有三大特性:一、性温、味甘;二、包容;三、调和。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大概学生会很喜欢这个老师了。
甘草性温、味甘。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要温厚宽和。想要成为一个被学生喜爱的老师,跟学学生在一起的时候要减少距离感,减少恐惧感。中药甘草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教师的包容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我想面对孩子们,我们有时候应该也要把自己当成孩子来跟她们沟通,我们和她们处于同等的位置,这样才能让孩子更能听懂你的话。而不是站在高位上进行说教。在中草药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同时也要有眼力和威仪。温和与严厉都要有度。
于永正老师说:“人是易怒的动物,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情。班级有一名同学往学校带了一副扑克牌,在课下的时候跟同桌一起玩了起来。这件事被其他同学告到了我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又不听话了,还敢往学校带这些东西,当下就想直接去班里抓住他们很训一通。但是我脚步一顿忍了下来,只是告诉告密的同学说我知道了。后来我去班里趁其他同学背诗的时间把她的扑克牌收了起来,然后继续上课。上完这节课之后我分别把两个同学叫出教师,进行了沟通,没有上来就是一通教训,反而是孩子自己跟我承认了错误,主动保证不会再犯。而我找另一名同学跟他聊起了如何做一个好朋友的问题。作为一名朋友,我们不应该是陪着朋友一起没有节制的玩耍,应该适时的进行提醒,如果朋友犯错应该及时的制止才对。这样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好朋友。后来上课我仔细观察过,这名同学上课不再跟同桌一起说话、做小动作,反而能适时提醒同桌认真听讲。我想原来不用我的暴躁吼叫孩子也是知道自己的问题的,并且及时改正的。心态平和了,处理的方式就会为之改变,有暴风骤雨变为和风细雨。这样处理,学生既不尴尬,又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庆幸自己当时的冷静。
二、把课上得有意思
学生在学校里,每天和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感受最多的是老师的课。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
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在备课时,备好学情最为重要。老师花一定的时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学生的回答,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讲解方式。
一堂有意思的语文课应还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出“恍然大悟”;教学不是直接把只是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发现,让孩子自己去领悟知识。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知识自己更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才会更浓。二、拥有生动的朗读;有一次我在网上找了一节课堂实录去看,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里面老师的朗读,她的声音甜美,朗读生动,让我忍不住跟着她一起去读课文。我想这应该就是朗读的吸引力了。我也应该努力的学习朗读的技巧,争取自己的朗读不断的进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教学方式,构建一个轻松的课堂。语文教学不需要多少花架子,我们可以朴素的教学,但必须完成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学生写好字、看好书、写好文章。
有趣的课堂不仅仅需要老师学习名师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自己做好榜样,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开阔自己的眼界。一个自身学识渊博的老师,他的课堂一定不会苍白、无趣。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就像一棵小树,知识就像营养剂,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到最后,我们一定能够长成一棵可以给孩子们快乐、为孩子们遮阳挡雨的茂盛的大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0

帖子

4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06
发表于 2021-12-6 1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阅读学习和读书交流的平台和任务,我也才真正的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拜读了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收获颇丰。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下面是尊重、理解、宽容;反面是负责,下面是严格、认真、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永远勤学的恒心吧!
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首先是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说:在校园里走一圈,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和风细雨,学生异常专注;有的教室里的老师声音洪亮,教鞭甩得“啪啪”响,教室里却曾经是孩子。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于老师的做法形象的称为“ 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我们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它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相信和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我好尺度,多换换角度思考,你的课堂定会收获别样的风景。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读于老师的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有着像水一样温润、奉献、宽容、清洁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吧!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0

帖子

3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7
发表于 2021-12-6 1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教育专著《孩子们,你们好》
教师对学生的爱究竟该如何体现。读了阿莫纳什维利老师的《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最为一名教师,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儿童,把每一个堂课都看作是献给儿童的礼物。教师与儿童每一次交往都应该
使对方感到喜悦和快乐。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的行为举止,才能更好地与儿童进行互动,是儿童自愿地接受教育,快乐地学习。
这本书是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著,同时这也是他的教育自传。“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在新学期去往学校的路上反复练习着的一句话,他认为因不同表情,不同语气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一句话。这是由于这句话,逐渐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不同学唱的课堂,给读者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他在书中用一行行字句弹奏出了一个不变的主旋律——那就是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关心的态度。
他的课堂充满了爱,闪耀着每一位学生发出的学习光辉,使课堂变得生动。“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厌倦,而快乐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一个孩子,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位严厉的、总是呵斥他的教师,即使你真的内心很爱他,他对你所说的和要求的也会厌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快乐充满整个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08

帖子

4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2
发表于 2021-12-6 1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彦平 于 2021-12-6 11:39 编辑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美景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读后感

刘彦平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风景,看到的会更多、更远,更全面,也会更深入。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这本书时,我就有站在各位名师肩膀上看教学这纵横交错的风景的感受。读着本书收录的第一篇文章陈日亮老师的《我和“我即语文”——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形成过程概述》这篇文章时我就如饥似渴想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那这本书有什么魅力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这本书是朱永新主编的,收录了一些这个时代教育风云人物的教育教学思想,收录于这套书中的每位教师、班主任、校长和局长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都有自己的“功夫”秘籍。我作为语文教师重点介绍一下书中一些语文教育大家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陈日亮老师的回归本然思想。
       陈日亮老师的回归本然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得法养习,历练自学。 二是侧重言语形式的教学。陈老师“回归本然”思想的基础是叶圣陶先生的“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思想。本然的意思就是“本原”即原理、规律的意思。本然就是本来的样子。
陈日亮老师认为,语文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是可以无师自通。叶圣陶先生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为了使自发成为自觉,自通变得更通,教是不可少的。所以,培养自学意识,激发自学兴趣,提供自学条件,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效果,都是需要教师“教”的内容。陈日亮老师把这四句话缩微成八个字,得法养习,历练自学。这也就形成了回归本然之一:得法养习,历练自学。
       陈老师认为,语文的“序”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的不断反复而渐进:一是学习兴趣逐步提升,二是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三是学习习惯逐步熟练,四是学习意识逐步增强。陈老师通过预读—议读—范读“三课型来试验。
预读是把预习从课外搬到课堂上来(这是我没有做到的),强调“教”之前就要养成自求索解、自致其知的读书习惯。阅读给出的规范就有诵读、会意、问疑三大项。培养学生养成从已知中发现未知的阅读习惯。
       基于本然思想,陈日亮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必列有一项学习方法的要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以得法养习为内容,以训练“怎么学”为途径,既是陈老师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他教学行为的主线。
接下来就是以充分预读做基础的议读。议读不是茶馆式的七嘴八舌,和“预读”一样,“议”不但要紧扣课文的“读”,而且要有讨论的主题。
读完议完后,使课堂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上升到有规律的同知共识,这就是范读。
       预读、议读、范读,每一课都有明确的教的主题和学的活动。每完成一项活动,都有积以跬步的回顾小结,使课堂教学能够达到陈老师所期盼的“治而不乱,严而不死”。陈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主题指引,这也是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陈日亮老师主张语文阅读需要走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故需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和求所解的读书习惯,以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关于写作,陈日亮老师主张以读促写,由写悟读,从阅读架设桥梁到写作,拓展学生间接的生活经验,发展他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读与写产生循环互动。陈老师还安排过以“打假写真”为主线的三级作文训练: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真实为文,是作文基础之基础。
       回归本然之二,侧重言语形式的教学。陈老师反复宣讲他的形式主义,他认为语文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离开了咬文嚼字和雕章琢句,抛弃了语言形式,语文无家可归,名存实亡。
       二、程红兵认为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是什么?程老师认为,其实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所以程老师特别注重课外阅读,他给孩子们开设了《青春书架》专栏,旨在为中学生采一束阳光,添一羽金黄。他说,设想每月让中学生读一本好书,哲理的,文学的,充满爱心的;人文的,科普的,透射智慧的……这样,一年就有12本,六年就是72本,对人的一生来说固然不多,但却是中学生成长中的72块文化基石,72根精神支柱,72部生活的教科书!为中学生长大成人,蓦然回首的那一刻,他们会记得老师曾经共享的一段读书的美好时光,会闻到那书页中散发的缕缕芳香……
      他不仅要求学生读书,还要求学生每周做书摘笔记,和大师对话,写眉批感想。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用一或两节课的时间来讨论,互相交流、碰撞,不时有思想的火花闪耀出来,这是文化的积淀,这是思想的熏陶,这是人格的升华。读了这些内容我坚定了要把课外阅读做扎实、做得有特色的想法。
      他说一个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什么?这是丰厚的养料,这是人生的文化基石,基础教育不就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基吗?
关于写作,他认为文章要有新意,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手法要新,语言要新,一句话,作文就应该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现,因而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文章是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那么有新意文章的写作过程就是主体给创新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教育的要旨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实现教育的要旨。
      二、窦桂梅校长主题阅读思想。
      在窦桂梅校长主题阅读思想的指引下,形成了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的群文阅读,还有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整本书阅读。她的主题教学思想还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类,实现学科有机融合。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语言习得规律,优秀文化等确定的核心词句以及表现出的相互辉映,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主题既是语言本身,也始终指向儿童语言思维和精神的成长;既是儿童的语文素养本身,也利于生命成长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基于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范畴,提出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核心价值观为目标,语言的学习运用为载体,以鲜明的主题整合语文相关课程内容和资源,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模式。
关于主题教学,我曾经观摩过这样的课型,读了这些内容之后,有了这些思想的指引,我的心里更敞亮了,我也要多开展主题教学。
      四、管建刚老师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管建刚老师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等级评奖,就是要唤醒激励鼓舞学生去写作文。他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动力,不仅在班级里办《班级作文周报》,还应时而生了许多好点子: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每一种新点子介绍的都非常细致,让我学到了激励学生写作的方法,也让我感受到了管老师的教学智慧和管老师的用心。激励我要多动脑,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这些巨人的思想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形成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语文教学,既可纵观语文教学,又可横览各位语文教学大家的“功夫”秘籍,既能获得可以指引我教学的思想,也让我学到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我将用它们来指导我的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2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21-12-6 1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我阅读的教育专著是《儿童技能教养法》,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面对孩子们的问题,也给了我一些与家长沟通的启发。这里我只撷取第一小节的一个简单技巧:把问题转变为技能。
        在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不要急于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和家长沟通,先思考一下如何去解决问题,小学的孩子需要老师和家长做的更多的是“塑造”而非“纠正”。跟孩子或者是家长谈论要学习的技能而不是要克服的问题,能够让大家用更为建设性的和更容易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一点和我们班主任们一直在强调的一个理念不谋而合:永远和家长站在同一立场上,着力于让孩子学习更多能力、形成好的习惯,这样孩子身上的问题自然会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8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1-12-6 12: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暑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如是回答。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7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发表于 2021-12-6 12: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思纯 于 2021-12-6 12:31 编辑

      作为一名老师,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经验。读书便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最廉价的学习方式,我甚至都不需要上缴学费就能学习到李希贵校长多年积累的教学感悟。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一些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种教育

  我非常喜欢书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非常赞同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二、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应该多读书。不言而喻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能有人会说学生天天在学校不就是在读书吗?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指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但现在的学生总是抱怨作业太多,任务太重,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同学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在逐渐的丧失阅读的兴趣,也只去进行与分数相关的阅读和学习,可是广泛的阅读,对构建学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改变这样功利的行为我觉得营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学校也应该多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学校开展的“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兰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传播中,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我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多开展这种类型的活动。

  三、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0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1
发表于 2021-12-6 14: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青年教师的15封信》有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美国作家考泽尔的《给青年教师的15封信》,从中学到了很多,尤其对像我这样一个刚步入教师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感触颇多,受益颇多。
       首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待学生要始终秉持一种心态。套用前一段时间热播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心态,更是一份承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能拥有博爱的老师真的很难做到,他们会因时事或世事而搁浅。试想想每个班几十个学生,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良莠不齐,要把个性迥异的孩子们推向同一起跑点,并使其在同一起跑点上奋勇向前,百舸争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需要教师发至内心的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热爱。这绝不是空头的口号,也不是一句空话,如果在这方面没有一定的认识,我想是做不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对待“问题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关爱与之交流和沟通,传递爱的力量,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己并未被这个大家庭所抛弃所放弃。那么也是在这个时候,最凸显教师的责任和能力了。
  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树立学生的自信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时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都会体会到,在学校中,学生听的最多的就是老师的责备与批评,看的最多的是老师们因为某个学生怒发冲冠的模样,久而久之,学生渐渐会失去所应有的自信。但凡受过赞誉的人,谁不渴望别人的掌声,谁不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大人如此,更何况是八九岁的孩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我提问的每个学生,我尽可能的给予他们肯定,即使是一句最为普通不过的“很好!”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让他们丢失学习的自信。
     读过考泽尔的这本书后,我心中对教师这份职业不免又重新做了诠释,同时又有了进一步体会。如今我的教师生涯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需要磨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但不管前方的道路如何泥泞,如何崎岖,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块三尺讲台,那我就要在我所钟爱的生命舞台上演绎自己的舞曲,舞动一生……我要在自己所钟爱的这片教育热土上继续播种前行……不抛弃,不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21-12-6 14: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假期,仔细阅读了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 《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決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园凭鱼跃,天高任乌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不管压力轻重,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不让幸福远离自己。
其次,要有一颗平常之心和宽容之心。幸福是一种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教师缺少平常心,就会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就可能失去耐心、細心,冷静和理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走进我们的学生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虽然孩子们淘气贪玩,反复叮嘱的话儿不听,纠正几遍的错误,接连又犯;桌椅摆放歪了作业又忘了,但我知道,这就是孩子,孩子怎能不犯错?孩子各有差异,怎能整齐划一?懂得了这些,我会悄悄地告诉自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批评多些微笑让学生在我们的理解中成长,让我们在自己的笑容中幸福。
再次,还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生活中,值得我们敬重与感激的人或物很多,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是知足常乐的心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孩子:会被孩子们眼中饱含的渴望和纯真所鼓舞;被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感到身心愉悦;被节日里的卡片、小礼物所深深感动。此刻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可爱,生活是如此美好。
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
其实不管是平常心、宽容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我想,这是幸福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延续着这份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6:05 , Processed in 0.0838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