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1

主题

31

帖子

14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5
发表于 2021-12-6 14: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一直想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子百家便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易中天老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了简练的书籍,所以这些哲学书不会哭枯燥,300页囊概括了从尧舜禹到民国各个思想流派,读完以后我醍醐灌顶,终于通透了关于哲学的简史。
历代统治把孔子推崇,只不过想用儒家的某些思想禁锢普通百姓,方便实行统治。就如同中世纪教会把耶稣说成神(即使现在天主教也是),而不肯承认耶稣是人。但问题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孔子生前不被国家重用,死后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不能不说是种讽刺。即使现在所谓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到底是在忽悠谁呢?孔子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但只是其一,并不能说中国传统的文化都是孔子的思想。
儒家也分两派:孟子的理想主义,荀子的现实主义。你们考虑过孔子为什么当时没有受到帝王待见吗?而他只是一个云游四海的老师,道家是这么说的。
治国平天下?在我看来待人接物的礼仪应该学儒家(更强调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时)治理国家设置法律法制应该学韩非子(法家)但是没必要学李斯那么残酷,生活态度应该学习道家(老子,庄子),公司单位的掌控应该学墨家的(军事同盟,同志类),扯皮蛋比请学名家的公孙龙,要想真正做到超脱,达到涅磐,学习佛学。
道家和道教,是两个概念。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比较随欲的逍遥的生活态度,平和的修身养性。道教是为了抵御印度佛入侵的中国本土教,强调长生。虽然两者都是强调修身养性,但是方向不同。
读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读此书我学到了太多,掌握了哲学的发展史,对我今后的哲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97

帖子

44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1
发表于 2021-12-6 15: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来解决课堂低效、无效问题而被提出的重要方向。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看完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那就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发展,也是我们该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只有在做好这两个问题的前提下,我们的教学才会走向优质。
一、从学生方面
要以学生为本,用真爱构筑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不断的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引用余教授的话:“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明白了我今后更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以单纯传授知识为手段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教师方面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背景知识,内化为对教学有用的东西,使文本在学生眼前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通过阅读这一段我理解要提高教学效率,我觉得第一步应该从钻研教材入手。我们既要尊重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发掘,领会其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进一步发挥新教材的作用。
三、从教学方面
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提问是组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能帮助我们探索并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应熟悉教材和学生,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应有一定的导向性,如导向文化感,导向品格修养等,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和由提问引出的讨论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养成。另外,美术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
四、从反思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实践和反思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无论是行家里手,还是年轻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们就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看完《有效教学十讲》后我明白了应该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自己像过电影似的再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好的教学?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我们要像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一样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有效教学十讲》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的皮毛,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3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6
发表于 2021-12-6 15: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选择的书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对于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女教师工作几十年却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故事。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31

帖子

7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9
发表于 2021-12-6 15: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增强 于 2021-12-6 15:49 编辑

  这学期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被佐藤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感受。

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倾听”。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我们上课时往往想让学生多发言,但实际上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我们一直强调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但我们很少意识到老师是否在认真倾听。佐藤学教授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始终专心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用心倾听。

佐藤学先生的分析,让我对孩子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认识,我也将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培养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1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1-12-6 16: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璐 于 2021-12-6 16:52 编辑

读《美的历程》有感
  《美的历程》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一般。
   这么“美”的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创作的定义为文艺理论著作。该书主要内容共分10个部分: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本书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纲要。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尚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某一个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美的历程》这本书,以历史中的美向我们诠释了“美育”的重要性。认识美才能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才能尽善尽美的做事,才能美好的生活。美育,曾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蔡先生说“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美学,实质上是感觉学,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试问如果人缺乏了感知的能力他的生活会如何?如果人缺乏了感动的能力他的精神会如何?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追求,而认识美就成为了根基。快来读一读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吧,希望你能够认识美,认识生活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56

帖子

25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6
发表于 2021-12-6 21: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孟丽佳 于 2021-12-6 22:00 编辑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这学期有幸读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从此书中,我们能学习先贤的智慧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儒家思想家孔子更多的是从自身修身来讲的。如果按照孔子说的来做,每个人在道德品质上都是完美的。比如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强调仁和义,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相对的。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于天命。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比如体育比赛,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赛前就要多加练习,锻炼体能,提高水平,赛场上要全力以赴去参赛,因为只有这样在比赛时才可能获取优异的成绩。即使没有赢得比赛,自己尽力了,也无须懊悔自责。因此,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
    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主张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认为万物都有由来,称之为道,事物千变万化,而统领这些变化的自然不变的规律是不变的,其中核心就是四个字“物极必反”,用老子的原话来说,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个趋势,朝着相反的另—个极端移动,也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老子还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牛顿对于宇宙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顿有这样的觉悟,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限仍然很远。可是,如果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课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的他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学问就一定不会有所前进,而且一定要后退。如果我们在平时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时,把这些做人做事的哲学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明智谦逊有礼。
    书中提到的其他流派和名家,各有各的思想,都非常有智慧有意思。虽然书中有很多地方我并没有完全读懂和理解,但是每天读读圣贤的话,学学中国哲学,当我们一旦限于某方面的思索或者思想的泥潭时,书中很多观点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或恍然大悟,指导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让我们收获新的价值和快乐。
    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阅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地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把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已。希望大家有时间都能阅读这本书,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4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1-12-6 2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十七章意志力
   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深信:着力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在第56号教室“学生除了进行各项计划和学习,还会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剧。为此,孩子们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努力... ...我找不到其它计划能把所有想教给孩子们的事情全部教给他们。”读到这段话,我开始将排练短剧融入我的课堂。
   在排剧过程中“孩子将克服挑战、解决问题、尝试冒险。他们会学习大量高难度的乐曲,以及为了能有精彩的演出而认真练习。他们会学习舞蹈和说故事。他们将探索剧中的各个主题,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人生中。他们将分析、研究、拆解、建构出一出戏剧,而他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观点,也将从此改变。”三七班小同学在排剧过程中,暂时未加入大量乐曲和舞蹈,低年级段我对他们的希望是,在排剧时体会合作,学习沟通,享受独立思考。这段对话要用什么语气?要加什么动作?他们可以自己去思考、试错,没有大人在旁边喋喋不休。导演想要很多很多花的道具,但道具组认为只有一个场景需要花,这也太浪费了,怎么解决这件事?吵一架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哦。说好了课间排练,结果一下课某某就跑出去玩了,这让我们怎么排呀?结果呈现前,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老师先旁观,该出手时再出手,给孩子碰壁和成长的机会。
   对于孩子们来说,“付出的努力是真正的奖赏。再多掌声也比不上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了使每一个演出不同凡响所付出的努力。过程就是一切。”老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过程,在实践中成长。接下来我要思考,中高年级的孩子们排剧时应该学习什么新技能?我要发挥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50

帖子

17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7
发表于 2021-12-7 08: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是苏联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纳什维利根据他长期进行没有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在爱的环境里,学生没有陌生感,没有压力,没有束缚,有的只是对知识的渴望。“孩子们在学校里无分数行吗?”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疑惑,我拜读了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作者以教师口吻,用艺术的手法,生动、形象、具体的描绘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教师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执著。其中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书中教师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而且善于做好家校沟通。
    阿莫纳什维利的经典教育理念更让我震撼。开学的前一周,老师给即将要进入校园的孩子们都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即将进入新学校,并且告诉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班级。不用说,这封信在开学之前孩子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找他们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读过了。无需验证,这些信一定会被孩子们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地下,因为这些用彩纸写成的信,是它的第一位老师直接寄给他本人的。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会更加喜欢新的学校,新的老师。
  这是一本好书,对于去年教一年级的我来说,我受的启发很大,书中展示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很具体,操作性很强。
  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好的教学方法,并将在自己的班里进行尝试,比如,课堂上做有关学习内容的游戏、唱歌,这样孩子们课中既得到了休息,又能更精神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在课间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拉近了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因为学生喜欢你,才会喜欢你教的课。
  在教学时,有时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辩论,直到证明了他们有理的时候为止,不仅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错误”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我感觉作者就是在教我一步一步怎么去做,语言描述清晰明了、详细,指导性强,操作性也很强。
  阿莫钠什维利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为孩子着想,而且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心灵,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点一滴中。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全心全意地关怀孩子的生活。当学生过生日时,他会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过一个难忘而特殊的生日,当学生为作业中的红线批改,而感到伤心,自责时,他会及时改进,当学生出现纠纷时,他会因势利导,当学生顽皮时,他不去压制,而是引导……如此多的教育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他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回想自己课堂的常规教育,孩子们刚上课时“向老师问好”。全体起立---点头——声音响亮一起说“老师好!”,语气坚定,不要拖音,孩子们起立太慢,重来;声音太轻太拖,重来。但是对于我的回应,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好!”从未想过,我是否也需要练习?当我对孩子们问好的时候,是否面带笑容,是否声音响亮,是否真诚?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爱孩子,爱不是喊在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与孩子的交往中。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行为举止,知道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愿接受教育,快乐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发表于 2021-12-7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并非是一本让人逗乐的读物,它是一本某些程度来说比较“无趣”的书籍,读它的时候对我来说非常的费劲,理解也有难度,有时候需要回读。它虽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角,但里面写的还是作者柏拉图的思想。书中记述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在里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对“哲学王”,即所谓的统治者的解释.他认为哲学王是接受过包括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等教育的人,是勇于追求智慧,正义,善良的人,是最聪明,最高尚的人。这样的一个角色和中国历史上对贤明君主的幻想都具有不少的相同之处。由这样的精英来统治国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坦白地说,仅以个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人作为统治者相对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按照这些哲人的设定,这样的统治者几乎可以等同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让这样的一个人来治理国家,是符合效率原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王”面临着巨大的选任问题,即如何才能确保选出的每一代统治者都能达到这个高度?个人素质不同于做试卷,素质或者说能力是极难量化的,即使真的存在这么一位“哲学王”,我不认为有方法可以永远确保把它找出来。这使我不由想到了我们目前的高考制度,怎样才能保证我们录取的全部是高素质人才呢?目前都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在柏拉图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思想已经很了不起了。
柏拉图也十分重视教育和认知,在书中完整地阐论教育教学思想。在本书中一个关于教育的“乌托邦”情节被完美地构想出来,也正因为这一点,这部著作中独特的、不朽的教育理念才得以表现,对于当代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首先是他关于学前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论断
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了学前教育思想并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的哲学家。他认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幼小的生物,其初始阶段的可塑造性是非常强的。他特别指出,玩游戏、听故事以及鼓舞人心的音乐,能够培养孩子正直、善良的道德品质。他同时强调故事、儿歌的教育影响。家长给孩子们讲的故事要删除那些关于幻觉、虚伪、暴力等有害的故事内容,要充满着智慧、勇气和友善,这样才能通过简单的教育形式将美根植于孩子们的心脏,使他们在生活中受益匪浅。教育不仅要越早越好,而且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他强调人在有了工作后还要继续保持受教育的思想。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那些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的人,也必须要接受最后的考验,即接近完美的、最高善的标准武装自己,改造自己的灵魂,从而能够更好地、更长久地管理国家、管理自己。
其次,他的音乐与体育的教育思想也很重要
在柏拉图看来,音乐和体育对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他认为,教育是体育和音乐的结合形式。通过体操教学训练身体,锻炼孩子的体格,一个强健的身体是更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通过音乐熏陶陶冶孩子们的心灵,这里的音乐不仅仅指现代的流行音乐,还是覆盖文学和故事多种形式的。成功的教育基于一定的音乐熏陶和必要的体育训练,只有通过这种熏陶的精神渗透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心灵,才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素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他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天赋能力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是无差别的,实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因此男性与女性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是相同的。他指出,“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因为不论女性男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城邦的守护者,女性和男性肩负一样的使命,所以女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与男性一起能够保卫国家的守卫者。因此,女性必须接受同等的教育形式,因为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和男性一样拥有守卫国家的能力。
柏拉图对教育理念的阐述,虽然存在着一种“乌托邦”式的完美想象,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漠然视之。就像柏拉图所说,“如果我们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我们所描述的那样好,难道就可以因此说我们的描述是最糟糕的吗?”凡是说过的,就必须要做到,这是不可能的。“真理通常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少”,我们不能像理想描述那样做到这一切,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接近”真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示的教育思想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但它仍然能够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5

帖子

30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6
发表于 2021-12-7 15: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
《给教师的建议》分为上、下两篇,作者在书中采用提建议的形式,对学校教师提出了100条建议,其中前50条建议为上篇,主要论述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后50条建议为下篇,主要论述教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保证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行动起来吧,多读书,读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8:08 , Processed in 0.07622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