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9

主题

68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1-12-7 15: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有感

       这是一本布满着教育思考的书,读了之后,感觉很多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困惑似乎也困扰着老师们,它无穷地贴近我们的心灵,这本书通过无数个事例来教给我们方法,并没有那些长篇大论的“思想”,只有雷夫老师和56号教室的孩子们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书中所讲的方法通俗易懂,书中所写的也正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常出现的问题,就似乎是自己碰到过的许多的难题,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在思想上、观念上都有了转变。
      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雷夫老师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期。那么我想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 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的精神需要。教师只有懂得一些课堂上不会学习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视野变得宽广,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仅限于教材内容上,那样会使课堂变得缺乏情感,学生的爱好也会荡然无存。
      读完此书后,我收获了很多,也反思了自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受益无穷的。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熟悉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8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21-12-7 15: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倾听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曾有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良好的倾听习惯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3

帖子

20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7
发表于 2021-12-7 16: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有感
      学校领导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疑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为什么又是静悄悄的?定下心来轻轻翻阅,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颇有启示。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手势”教学。
      佐藤学教授在参观多所学校时,没有哪次看不到“手势”教学,佐藤学教授提出观点:“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孩子,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孩子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也是如此,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再完整一点”这样的要求,可能每堂课都少不了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往往会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的神话。
      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润泽一词反馈给我的是清新、温暖、和谐的感觉,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小脚并拢”“小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会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然而教师却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让我们的评价“更加积极地发言吧”改为“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三)“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本章作者运用了某次研究会上的课堂录像进行讨论,在观察第一遍录像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出的反应就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地进行补充:“是说的xx的事情啊。”“你在说xx吧!”,看到这样的应对学者给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对啊,在我们的课堂中有许多地方和录像中的老师给予学生回答的反应也是如此?当幼儿回答问题后我就不自觉地附和一下,或者帮助回答不完整的幼儿说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为什么?那应该如何做出应对?再一次观看录像,看到授课者边“嗯、嗯”地点头,边热心的倾听着学生的发言,而发言的学生却感觉不到自己的话老师是否听明白了。可以看到,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有时候孩子回答问题后我也会给出这样的“嗯、嗯”的回应,书中阐述了一位与会教师的对此现象的体验:“那种也是教师的一种焦虑感觉,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佐藤先生作出了评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比喻为棒球员接球游戏,当球被接住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会保持愉快的心情,那么师生交流就应该以愉快为基础。教师应该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的确,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脑子里常常会想着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因此在幼儿回答问题题时总希望与我的答案要一致,有时幼儿回答不在点子上,就尽量往我所希望的答案上靠拢,这样的应对方式不是一个好的棒球手。
      看了《静悄悄的革命》的几个章节就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让我进一步看清哪些应该做的、可能做的和必须做的事情,从我做起,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静悄悄的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7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发表于 2021-12-7 16:5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专著分享——《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问题学生一直都是让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头痛的对象,如何去认定问题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以及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也是大家在不断思考和寻找的。最近,读了王晓春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二版。王晓春,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转变,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发表的教育专著有15部。读后又给我一种新的体会,让我获得别样的收获。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 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王老师在介绍每一种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时候,都在要求老师要冷静的思考,要仔细的观察,去了解关爱我们的学生。主张我们老师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而在我们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老师就急着把措施和惩罚拿出来,这样也是表面上解决了,但学生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反而还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对立,以后的相处会更加困难重重。老师一定要学习怎样去了解学生的问题。书中说到王老师对“不注意听讲”的学生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特别精彩。“很多老师遇到严重不注意听讲的情况,都简单认为是学生对学习不重视,或者不想学习。教师的对策,就是给孩子大讲学习的重要性,课上提醒、批评、罚站,赶出教室,再解决不了,就请家长,还解决不了,只好怀疑孩子有毛病。”其实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真的会就像这样很武断,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只会造成学生继续不听讲,一点作用都没有。文中分析了注意力集中能力多是由非智力因素的缺陷造成的,可以分成以下几类:1、对学习失去信心的2、基础太差,听不懂3、习惯性懒惰4、智力类型与众不同。分析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就是以上类型,如杜同学就是由于基础太差,听不懂,对学习失去信心,徐同学就是习惯性懒惰,对于书中写到,重点是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少批评,多表扬和鼓励,不该“哪壶不开提哪壶”,而应该“哪壶开了提哪壶”。
  
教育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要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03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1-12-7 2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教育是苦差事,便成果确实甜美的,因为你丰富孩子们的一生……”雷夫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人生历练点燃孩子们的热情,让孩子们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并向教师、家长及众人道出了通往光彩人生的法则——成功无捷径。
        通过阅读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被雷夫的认真、细心、别出心裁的教学安排所触动。他用高度的负责的精神、真诚的关爱孩子。雷夫注重让学生去做,不害怕牺牲、犯错误。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成长;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追求完美,在过程中感受成长。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的辛苦付出、倾听和时间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联系本学期,学生们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和生活,较好适应了学校生活。如何引导学生较好的全面发展、素质提升、成绩优秀是每一位老师希望做到的。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践操作的练习和班级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结合学校总要求,将课外阅读、体育锻炼、家务劳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养成好习惯。
        相信只有坚持并不断付出,才有好的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

帖子

2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9
发表于 2021-12-8 09: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丽娜 于 2021-12-8 09:16 编辑

                                                                                                                                                       读《教育漫话》有感

        《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693年。该书主要论述“绅士教育”,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巩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约翰洛克综合分析了“绅士”的特点,提出以体育、德育和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该书主要谈论的就是这三方面。下面,是我看完此书的一些感想。
       首先,从体育来说。
洛克首先讨论的是健康教育。他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是“对于认识幸福状态的一种简洁而充分地描绘”。是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才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饮食、睡眠还是运动方面,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习惯养好了,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现在有的学生抵抗力、免疫力很差,原因就是缺少体育锻炼。因此,国家“五项管理”中提到的体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这是从国家层面对学生做出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觉得学生还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健身资源,比如公园中的一些健身器材、体育馆中的一些场地等,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在饮食、睡眠方面,也需要家长、老师的监督,最终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最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自律性很重要,必须让他们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能做到“慎独”。
       其次,从德育来说。
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全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具有完美的德行。他对儿童的德育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比如反对溺爱、放纵子女,榜样教育,奖惩结合,宽严结合,说理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其中,我想从榜样教育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榜样教育。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具有很大的向师性及依附性,所以,榜样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显得很重要。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这些榜样的行为,从而养成某种好的或不好的习惯。因此,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良好的品性。还有就是在班级里树立好的榜样,并对这些榜样加以赞扬,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不仅使这些榜样学生更有自信,越来越优秀,而且还会激起其他学生学习榜样的兴趣,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最终使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个学生主动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教师看到学生这一行为之后,加以表扬,这个学生以后主动捡垃圾的次数就会越来越频繁,其他学生也会照着去做,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变得干净整洁。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让榜样发挥光环效应,从而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从智育来说。  
洛克对于流行的学问(特备是古典主义学科)虽不感兴趣,乃至憎恶,但对于有实际用途的学科却很重视,尤其重视培养世俗的聪明即智慧与能力。他在智育篇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比如不强迫儿童学习,主张启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并尽量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一次不要学的太多,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等,其中我想对“强迫儿童学习”这一观点谈谈我的认识。
洛克在智育篇中提到,反对教师用斥责和惩罚的方法迫使学生去注意,我觉得很有道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不愿意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这时候强迫他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很好的证实了这一点。所以,不要强迫学生去学习超过他当前认知水平的知识,对学生多去表扬与鼓励,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书中提到,儿童应学之事,决不可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当作为一种任务去强加给他们。否则哪怕他们原本喜爱那种事情,他们也会立刻感到乏味,甚至厌恶。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要多给孩子留出一些成长的空间,慢慢浇灌,静待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4

帖子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8
发表于 2021-12-8 09: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段时间我读了《爱弥儿》这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卢梭这一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在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印象很深“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作为教育者的我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陪伴孩子在学习中寻求方法,如果再加以持久保持那必然形成快习惯。人只要有了这样的能力便可以有所成绩。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这本书给我很大启发,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真教育,让儿童顺应自然的发展,保护儿童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成为那个最优秀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6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发表于 2021-12-8 10: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岁月如歌》有感
      “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把教育事业当成在谱写一首首优美的歌,在这样的岁月里成就学生、成就人生。“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位耄耋老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在《岁月如歌》的扉页上,留下了这么一段真情告白。
      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我被于老师的人品深深折服。早在2007年,自传体《岁月如歌》出版了。由于畅销,有时一年里就要重印两三次,至今已重印了15次,许多地方还将此作为培训新教师的范本。2015年,上教社用于老师2007年时的原始手稿,出了一本《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易英华说,教语文的于老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写文章从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字迹工工整整,透过字迹能够更好洞察于老师为人为师的品格。
      从这本书中,我感悟了许多。“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于漪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六十多年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她认为,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拿语文教师来说,教学生的“文”是为育学生的“人”服务的,只见“文”不见“人”,工作就失去了大目标。就在几天前,自称刚从高危疾病中“逃”出来的她,在一次研讨会上跟青年教师们交心:“不管教什么学科,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必须集中在培养下一代要有中国心、中国情,要引领他们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本领。我一辈子奉行的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培养一个大写的人,是教师首要的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2

帖子

3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8
发表于 2021-12-8 11: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如歌》阅读分享
[b] 利用课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本书运用了平凡简单的写作方法,教我们“奋斗才能生存”、“读书之乐乐无穷、”“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感悟:
1.奋斗才能生存。书中于老师讲述了自己以及家人的求学之路。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奋斗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不断奋斗,不断钻研,终身学习。奋斗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机遇来了,需要奋斗;机遇走了,更需要奋斗。我认为前人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无志之人的“志”就是美梦,我们应该永远做生活的有心人,立长志,并为之不断奋斗。
2.“一辈子学做教师”,需要“五心”。一是爱心。教师要有爱心,没有爱的教育犹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机。二是信心。一个非常有用的公式:信心+实干=成功,如果连做事的信心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三是专心。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四是恒心。永远坚持做你的这项工作,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成果。第五是虚心。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一个向别人学习的心态,不要自满,这样你就能够永远的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辈子做老师,要具备这五心,缺一不可。
3.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断激励学生。于漪老师的全方位育人观,不仅包含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培养教育学生,以教师满腔的爱感化学生,而且包含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教育学生,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激励和保护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课堂中,我也要不断实践,不能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让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在教育热土中伸展不息。于漪老师有着强烈的理论追求,但是她从来不会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研究,是一个始终不曾离开教育教学一线的研究者。她下的功夫中,苦练苦练、天天“明灯伴我过午夜”的板凳功固然令人钦佩。这不就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保持着充分般的热爱,献身于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一辈子学做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64

帖子

2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8
发表于 2021-12-8 1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收获颇多。当我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不再因为无计可施而烦躁了,学会转念,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来对待,让孩子知道他应该具体怎么做,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内心不再焦虑、孤单,他们有信心相信父母、老师在陪伴、鼓励、支持他们,孩子们的内心是安全而温暖明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8:07 , Processed in 0.07833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