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6

主题

72

帖子

3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0
发表于 2021-12-8 14: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所谓简简单单教学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在教师这个职业当中,可以说没有比小学教师更难做的了,难就难在一个“小”字上,因为孩子的“小”,很稚嫩,需要信心呵护,又因为很“小”,很容易受熏陶感染,所以要给予最大的正面、积极地影响。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群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爱幻想的孩子,他们的小脑袋里有大人没有的美好境界。“每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永正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努力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对待差生要更加关注,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做人做好人,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我一定践行着名师的步伐,用爱心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着我的教育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0

帖子

2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9
发表于 2021-12-8 15: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完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我有很多收获,不仅丰富我的的精神世界,同时可以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李老师教会我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我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这学期里的体育节孩子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放弃,坚持到底,虽然是输了,但我深深的感到,他们尽了很大的努力,也想为班级争光,也非常富有集体荣誉感,我不能伤害他们,所以我一直安慰他们,一直鼓励他们,其实这个过程中不仅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有些事很容易释然的。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9
发表于 2021-12-8 17: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在例会上听到同事推荐《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后,立马借来拜读。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语言真切,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受益匪浅。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辑第一小节——《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在书里,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老师,自己是成年人,在学生面前应该学会隐忍,学着体面。可有时候,你的真情流露会让孩子的感受更真切。
记得第一次在学生面前哭是我初登上讲台,那个时候刚出校门,就去了初中实习。当时我任教87、88两个班的语文课,刚刚结束的月考让我情绪有些失控,88班分数很好,可是87班差得不少,晚自习的时候我板着脸进了87班。说了什么不记得,只记得当时孩子们脸上的表情充满着自责,到最后的时候我赌气说:“从明天开始,早读的时候站着读!”
学校是寄宿制,6:00便开始早读。英语、语文两个老师轮流盯早读,我先进的88班,20分钟后我走进87班的时候,全班孩子“唰”地一下站了起来。我当然就愣住了,因为他们把我昨天的话记在了心里。整个早读每个孩子都很投入,背课文背得很专心。我穿行于一群背课文的少年身旁时,心里很是感动。因为他们在乎老师的感受,他们害怕老师的批评,他们在意自己的成绩。在早读结束五分钟时,我让学生们坐下,我说:“今天老师心里很温暖。我一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齐刷刷的站起身,我就知道你们都是可教的孩子。我相信,这次的月考的失败只是个意外,只要大家努力,下次月考肯定能考好。”说完我就眼眶一热,眼泪没忍住掉了下来,我对孩子们鞠了一躬。“谢谢你们把田老师的话放在心里,期待下次月考。”说完跑回了办公室,对同事说今天丢人了,在孩子们面前哭了。本来很担心我的学生们会笑话我,结果发现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从这一次以后,87班的语文课和早读孩子们学习劲头特别大。在期中考试时,87班在12个平行班中平均成绩排名第一。
“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看到这里,我更加明白了,打动学生的从不是说教、恐吓,而是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1

帖子

21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
发表于 2021-12-8 19: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跟大家来分享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主要分为四方面来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一:阅读。
老师是需要阅读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听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之后,所有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完全被讲课者所吸引了,结束之后,一位教师提出了疑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小时吧。”而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那么要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在的对知识的渴求。你要读学术著作,应当使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你所要掌握的知识,应当是书本知识的10倍100倍。
那么教师应该读哪些书呢?年轻的老师们每个月应当买三本书,第一本,专业书,也就是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第二种书,榜样书,是关于作为青年们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世界的书。第三种是心理学的书,说关于人的心灵的书。
教师需要阅读,学生也需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的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书中提到一个叫费佳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他3-7年级教他,而费佳三年级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应用题,这孩子的记忆力非常的短暂,刚读完应用题的下一个条件就把上一个条件给忘记了。而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些学生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里面大约有200道应用题,每一道题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而且他们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呢只需要用动脑筋思考就可以了。自从让费佳读这本习题集其后,他会整天都会抱着那本习题集不放,每结束一道题,他都感到一次巨大的胜利。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收集了另外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两年后,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所以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还在第27个建议中提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这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
第二,学困生。学困生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很多教师可能会在采取多种方式无效之后选择了放弃。这个就直接断绝了学困生进步的任何机会。医生首先是人道主义者。可是如果他对病人说你的病是治不好的,你的事毫无希望了,那他还能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的医生吗?我们教师也是这样的。所以书中提到教师不应当随意给学生进行不及格的评分,不应随意放弃。教师应当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前进,只是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罢了。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所发现的快乐。也就是那句经典名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当学生体验到了成功。那么他才会愿意去学习。
所以学困生的转化,主要通过几个方面,第一个。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和信心。第二个教师应指导学困生进行大量的有趣的阅读。
第三个,是家校合作。现在的社会当中,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方向仿佛经常体现出不一致的现象。书中提出,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所以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开设各个年龄段的家长学校,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从而让家校的合作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家长学校,就不能设想会有一个完满的家庭学校教育。
这也是当今家校合作应当借鉴的一个。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家长学校,让家长更多的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家校合力发挥最大作用。
最后一个,是关于教师进修方面的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也就是第一个板块说的每个月购买三本书。第二个则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要有美,要有艺术。所以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种一名教育者就占有很多优势,如果你不会任何乐器呢?那么你手上就应当有另一种摄人心魂的手段就是文艺。第三个则是你在学校工作里,每一年里都应当使你的“实验室”不断的充实起来。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的习题和例题。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分享,这本书可以说是教师职业必读的一本书,不仅能从观念上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能在行动上给予你非常具体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8

帖子

2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4
发表于 2021-12-8 19: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旭红 于 2021-12-8 19:11 编辑

《岁月如歌》
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岁月如歌,往事依依,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失落有收获……她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我感受到于漪老师的主要教学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浮士德说:“要有那么一刹那,对我说:‘停住吧,你是多么美好!’那时也就敲响了我的丧钟。”于漪老师的教育梦是虔诚的,她谦虚地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带着虚心求教的愿望,处处都是学习的广阔天地。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有内驱动力”,正是这样的谦虚,于漪老师的一生是不断探寻自我的一生。她淡泊名利,拒绝名人之累,她不愿谈自己的荣誉,始终像一个普通老百姓那样生活,住着老式的公寓,菜炒得很好吃。但她是知识的富有者,正如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教了一辈子的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一名永不自我满足的教师,何尝教不出好学生?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67

帖子

29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4
发表于 2021-12-8 21: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学期我研读的是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巧妙的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并没有积极回应?创设一个感觉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这时我们常常会责怪学生基础差,复习不及时,学习不主动。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是否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相匹配。读了余教授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关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余教授指出:学生不能独立解决,须在老师教导下,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帮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处在最近发展区,教学正是要立足现有发展区,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还指出:有效课堂应该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个理论让我受到许多启发,这不就是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备学生”吗?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历史阅读。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关注教材,关注教学环节,却很少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设计的教案因为不符合学生实际而让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难以生成有效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诗人。”同样,只有当教师站的足够高时,才能驾驭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时常总结、不断反思,终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1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21-12-9 08: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有胸襟的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本学期阅读了《致青年教师》,吴非老师一生从事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一名作家。所以这本书不仅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兼具人文情怀。遇见这本书就像遇见有缘人一样一见倾心。用杂文的文笔娓娓道来教育的故事,时而感同身受,时而佩服敬仰,时而深受感染。读《致青年教师》感想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真情实感
刚上班的年轻教师常常会聆听老前辈的教诲“在学生面前要有教师的威严,给好心不要给好脸。放在十年前可能这是一句真理,当时教师可以说是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感,教师严学生才学。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学生见识多了,心理活动也往往比较丰富,教师很难以严厉让学生主动、感动,教师适当的真情流露,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尤其是现在二年级的孩子,上课严格,下课活泼,更能让孩子们又爱又怕,效果甚佳。
第二、放平心态,温柔以待
一个有胸襟的教师,既不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意气用事,感情用事,怀着一种“我非要管管你”的态度去教育学生,也不会在工作中和同事置气生事,互相内斗。有时候“硬碰硬”的方法并不智慧,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如换个语气和方式,温柔有时候更是一种力量。
第三、慢慢来,比较快
教育就像“农业”,需要的是“慢慢地成长”,化肥农药的过多使用,造成的恶果是得不偿失的。农业需要风调雨顺,而不是“人定胜天”。农业就有“农时”,不到或错过,都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他的“慢教育观”就是教育农业观,值得我们欣赏。不要着急,慢下来,真的比较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7

帖子

3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4
发表于 2021-12-9 09: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于永正老师这本书,此书总共十个章节,第四章的童心未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想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永正老师认为,一个童心未眠的教师,是一个具有好奇心。孩子气的老师,是理解和宽容的学生的老师,使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的老师。老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一个真正了解学生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因为我一直教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经常视课堂纪律如无物,这是低年级学生刚入校们的特性,也是孩子们童心未眠标志,想要成为一个被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我们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用孩子的心去理解孩子的做法,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进行对话。我们在教育孩子中,最忌讳说教性质的语言。说教就意味着你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俯视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最好的方式是心平气和的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如此行事的原因。只有了解了事情的真实原因,我们才好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最忌讳教师一上来就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指责。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每个孩子都贪玩,我们不应该要求他们像大人一样做到严谨、刻苦等等,否则,还需要老师干嘛?
适时的激励很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崎岖,有了别人的肯定和激励,相信你也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动力。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激励,不管是物质,还是语言。于永正老师由于小时候感受过激励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常常也激励自己的学生。
激励看着简单,但它也是有讲究的。于老师给我们归纳的一下五条原则,即1、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有的方矢,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2、实指性原则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表扬的有事实,表扬才站的住,学生才信服。3引领性原则就是指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4、及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5、鼓励性原则。简而言之,鼓励学生就是要抓住孩子具体的表现进行鼓励,并以一种引领性的语言提出来。
对于学生,我们更应该用激励的语言去引导他们的行为,以真诚的语言去鼓励他们,重复多次的表扬。这样可以消除其他学生对他们的看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也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让自己的课堂做到生动、有趣
学生在学校里,每天和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他们感受最多的是老师的课。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
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乐趣,教师在备课时,备好学情最为重要。老师花一定的时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学生的回答,把自己当作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讲解方式。更好地挖掘开发出学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对于缺点,我们要学会克服,而对于优点,我们要认真地去挖掘。我总结了几点跟孩子相处的方式。
1爱和孩子们聊天
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在聊天的时候能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及他们心里的想法。通过聊天知道他们喜欢动画片,知道他们喜欢听故事,也知道了他们喜欢和班里的谁是好朋友,多和孩子聊天,能让孩子跟自己更亲近,话题也会越来越多,最后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到孩子的认可。
2有耐心能容忍
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不是有意犯错的,当孩子们犯错时,老师会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耐心地告诉他哪里做得不合适了,应该怎样做才对,老师的耐心和容忍不仅得到孩子喜爱和信任,也是激励学生们上进的动力哦!
3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老师知道去挖掘和开采孩子的优势,并加以调式,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放出自己的光采,成为有用之才。
4多给学生们动手的机会
“老师,让我来做吧!”当学生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想要帮忙时,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好,不要拒绝,多给学生们动手的机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有趣的课堂不仅仅需要老师学习名师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自己做好榜样,多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开阔自己的眼界。一个自身学识渊博的老师,他的课堂一定不会苍白、无趣。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就像一棵小树,知识就像营养剂,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学的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到最后,我们一定能够长成一棵可以给孩子们快乐、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茂盛的大树。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6

帖子

1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1
发表于 2021-12-9 09: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的教育专著------《爱的艺术》
最近在读《爱的艺术》这部教育专著,书中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在我的理解里作者是告诉读者爱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可以被人掌握和理解的学科和知识进行有效地学习。爱的种类也有很多种如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对对方好,但并没有正确掌握爱的方式和方法。本书教给了我如何学习爱人这一重要能力。
首先是要学会适当地关怀。弗洛姆说关怀本身是要有劳动力在其中的。即不只口头上的表达,更要有恰当地行动。比如我作为一名教师关怀学生,应首先关心学生对于最近的美术有哪些困惑,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千言万语不如行动起来。
其次是学会给予。给予的不是自己想给的而应是对方所需要的,了解学生的需要的并进行主动的给予而非被动的。我们进行给予也应不带有功利心地给予,不要总想着给予了之后会有哪些回报或是被动地进行给予。
最后是学会尊重。 不应以对方的年纪来决定。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每个孩子的独立思维都是不同且闪光的。学会平等地去爱孩子是首先要做的事。
希望我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本书的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3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3
发表于 2021-12-9 10: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儿童本位观的思考
            -----读《爱弥儿.论教育》有感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基于18世纪传统古典主义占据主要地位,学校教育与世隔绝,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卢梭对此教育提出强烈批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
这本书从以下四个年龄阶段进行阐述:①婴幼儿时期,②5-12岁时期,③12-15岁:自然,快乐的时期,④15-20 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时期。
       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儿童教育很重视,提出教育从小抓起,从基础抓起,做好基础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儿童本位观的观点,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自由地发展,通过接触自然、人、事物亲自实践,获得自己的生活经验,成为一个自然人。
       第一:把儿童当做儿童来看待
       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时期就应自由自在的玩耍,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卢梭指出教育中错误的把儿童当做成人看待,一味的给儿童灌输他们想要让他们学习的知识,而不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知识,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尊重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限制儿童身心自由的发展。如少年老成的小孩比比皆是,能背诵多少诗词,写出多少文章,学习成绩好等,人们对这个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我们社会也对于乐此不疲的宣传,他们把儿童当大人。殊不知这样成功的背后,可能是孩子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剥夺了自己的兴趣而获得的,也许没有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会抑制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培养学习兴趣,教授学习方法
       卢梭认为良好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世间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保护他们这种好奇心,启发学习欲望,不是进行满堂灌的教育。儿童喜欢打闹,教师要启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多加思考、探索,获得自己的生活经验。因为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不教是为了更好的教
      卢梭认为12岁之前儿童的理性尚未发展,这时的教育是消极的,不要教学生道德与知识,为了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出现偏差。文中写“上帝创造了我们,而我却被模子打破”,“若是你开头什么都不教,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奇迹”,现在有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就报各种辅导班,认为这样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只是获得知识,身体是薄弱的、情感是缺失的、心理上是不健康的,所以儿童就应自由,天真的生活,不让他们过早的厌恶学习。有个快乐的儿童不仅有知识,还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正确的判断,分清善与恶。
       这本书至今仍有借鉴,值的学习的地方,向我们展现了新人教育的愿景,而且激发了我们对于当今教育的反思。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思考的比较浅显,接下来自己还会深入阅读,多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8:13 , Processed in 0.0800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