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 这是本写给老师的书,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自从去年接手两个班并担任他们的数学老师后,我在每个班也有了几个“头疼”的对象,面对这些性格迥异,各有特点的小朋友我也一度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去接招,但经过这一年的实践以及阅读本册书籍,应对这些小朋友我也有了些自己的“灵丹妙计”。 就给“问题生”下定义这一点并没有一个标准的概念,“问题生,指的是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需要个案诊疗的学生。”这是王晓春老师相对来说倾向的一个说法,而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对于问题生的定义不必过分较真,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诊疗当中。 这类学生在教师工作中处于什么位置?无论是已有经验的累积还是书中王晓春老师的观点,我发现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教师精力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倒挂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孩子,本该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到多数人身上,然而许多教师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到问题生身上了,因为他们害怕“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结果满脑子都是“老鼠屎”,这一点是我们许多年轻教师应该注意的,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在意那些问题生,忽视了绝大多数的孩子。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 ,问题生只是教师工作对象的一小部分,对问题生教育绝不是越重视越好,教师也不该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花费过多的精力。谈及问题生教育,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本质上没有差别,只不过科任老师更侧重维持,因为你没有精力做细致的诊疗工作。优秀的课任教师,因为课讲的好,吸引学生,许多问题就会消解,不过面对问题生,最好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得已再请班主任,否则可能会降低你的威信,眼前虽然可能解决问题,长远来看麻烦更大,学生口口相传,往后的学生就会欺负你。假如课堂上出现个别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当堂自己解决,避免请班主任“做主”。
教育问题生大致有上中下三条策略,上策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能够把课上的尽可能吸引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到不上课就吃亏了,那么自然问提升课堂纪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但这一点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是较为难达到的,而中策和下策中则有许多我可以在现阶段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借鉴的地方。中策中有一点-不搞“态度挂帅”令我感受颇深,问题生闯祸的时候常常顶撞询问或干预老师,很没礼貌,老师出于自尊或碍于面子就可能怒火万丈,不顾一切地要压倒问题生的气焰,打掉他的恶劣态度。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弄不好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教师的身份就会蜕变成学生的吵架对手,不得已只好由第三方出面解决。学生必须尊重老师这是一种社会规范,但此事不能着急,你不能要求学生在气头上立刻道歉,这违反人之常情,因为通常人们道歉都是冷静下来之后的事情。问题生出了问题,即使他态度不好,也不要急于“打态度”,要先调查事实,当你平静的向他询问事实经过的时候,他的恶劣态度就会很快降温。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在面对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突发情况时,我不急着让孩子马上认错,嗯 是尽可能以后平和的态度去询问前因后果,搞清“为什么?” 再说“怎样做?” 有的老师说,问题生教育,采用上策(晾在一边),我没那个教学水平,达不到那个境界,采用中策(诊疗),我一时掌握不了这种专业技术。那怎么办?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下策-维持,相当于医院的“保守治疗”。恰当的妥协和让步,既然维持教师就不要打算事事顺自己的心,对待某些学生可以适当给点“特权”;不要和问题生撕破脸,对待问题生的错误行为可以惩罚、可以批评,既然打算维持,就千万不要和他们叫阵,主要目的还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并非不负责,如果教师与学生恶斗不断又不能取胜,整个班级就始终处于人心惶惶的状态,那损失就太大了,教师的失败感也会加重。 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孩子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十足的问题生,但其中一个班里有位小朋友天天上课就是不听课,如果听了也就是故意和老是接话茬,导致我的课堂很难进行下去。课下我也和这位学生沟通过,这位小朋友人很聪明但就是不愿意学习,或者说不愿意在不能受到唯一关注的环境中学习,这种孩子急需老师或家长的关注,一但关注不足,他就会给课堂“使坏”,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我也尽可能在课堂中去专门注意他,但是毕竟精力有限,有时还是无法关注到,因此每每面对这个孩子我总会有一种无力感,该怎样帮助这个孩子我也是不断变着法子去探索,也许未来我能找到一个更加恰当的方式吧。
有时候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使得教师无法专心钻研教学,其实是本末倒置了,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平衡好好教学与管理这些特殊孩子之间的关系,既管理好这些学生又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