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51

帖子

2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8
发表于 2021-10-25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专著—《致青年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想想人生的大目标,去寻找真正的快乐去吧。
  在吴非老师的分享中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会和我们说老师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了。孩子最听我们的话,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好才能对得起这份良心工作呢,我们可以急躁的备课,草草讲课,但对于我们来说怎样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位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谈举止无形中就是对学生人生观的一种建立。我们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多读有趣的书籍,多看与时俱进的东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我们听、说、读、看、写,我们做到最好的自己,我们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才能一直是活水,才能一直去浇灌我们的学生。多读一些书,多见一些人,多看一些风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拓宽自己的胸襟,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会和你一样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知识充满渴望。对世界充满爱。
  我们是青年,我们是教师,我们看得到星空、想的到明天,我们坚持理想主义、相信仁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要在美好中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发表于 2021-10-25 2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子欧 于 2021-11-5 19:43 编辑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交流,我分享的教育专著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新视野》。
  《多元智能新视野》这本书分为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实践、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概述、超越智能:人类的其他珍贵能力、通往教育的桥梁、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等。“多元智能理论被认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首先,第一部分关于多元智能理论。传统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编制的智力测量表,是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加德纳戳穿了固定智商的谎言。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加德纳在1996年和1999年分别又提出了第八种、第九种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
  第二部分,我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
  1.倡导积极的、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学习风格。我曾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儿童,听障、视障、脑瘫、自闭症、唐氏、多动症等等,在我的眼里他们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不同,甚至更善良,更懂得感恩。他们需要更多关爱和针对性的指导。
  2.提倡全面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的人是人才,也只有通过刻苦学习,与他人竞争比较分数,这条道路才能成为人才。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优势智力得到合理发展,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成才的道路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我以前的自闭症学生A,他做事刻板,对人冷漠,但我发现他的数理智能和记忆力非常强,与家长协作,各领域的测评,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一起注重培养他的优势,弥补缺陷。在前年他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一名理货师。实现了尊重特殊,育残成才。
  3.倡导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每个学生智力都是多元的,其作用方式也有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育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方式,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学生B曾是让我非常头疼的一个男孩。第一次听课,发现他竟无所畏惧地走出教室,同学、老师却习以为常。后来才了解到,他成绩一塌糊涂,上课完全是混日子,作为实习老师的身份,通过更多与他谈心的机会,了解到他喜欢烹饪,支持他在课余时间去中职部学习烹饪课,实习结束时依依不舍的他,送上了亲手做的烙饼。后来他做美食越来越好,现在为成为一名面点师而努力着。
  4.倡导多种多样的、以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传统的评价取向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而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多渠道、多形式,在不同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切实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评价。重视发展性、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还有一个学生C,第一次课她主动递给我手抄的课程表和座位表,令我非常感动。但后来我发现她每节课不是睡觉就是看漫画,也常常称病请假,不做作业,很多老师放弃了她这样的孩子。但我在我眼里,她热情开朗,乐于助人。是她大扫除时总是主动去倒垃圾,不怕脏不怕累。同学有矛盾起争执,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前调解。于是我总是在班级里、课堂上表扬她的长处,每一天都追着她要作业,问她今天听懂了吗?她开始不好意思不学习了,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尽管基础不好,也一点点在进步。今年她也如愿考上了大学,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擅长的人际交往智能,我相信她会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教育启示与展望。
  一方面,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发掘学生优势,促进学生成长;
  另一方面,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有问题的学生,并采取更合适的方法教育。
  这也与我校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建立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的理念是一致的。教学形式重视小组合作,促进人际智能的培养。教学环节重视最后的归纳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在教学方面,采用多元智能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烂绽放;而有的花,则需要漫长的等待。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教育根植于爱,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希望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71

帖子

2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0
发表于 2021-10-26 09: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最近一段时间我拜读了余老师写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从中受益颇多。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就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鲜明的比照。第一,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说“温”是所有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也是温的最佳体现吧。甘草的第二特性是包容,包容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于老师提到一句格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一定不能带有情绪或者戴“有色眼镜”去处理那样对学生是不公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作为老师要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一地的温柔是不行的,还必须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那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于老师不愧是充满智慧的老师,他懂得在温于严之间把握好度。于老师把他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再给一个甜枣吃。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于老师的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折服于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做了老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1-10-27 15: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一次听《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还是去年冬天刚入职时听郭校长提及的,恰好这本书也是今年暑假学校推荐的书目之一。我被这个标题吸引,抱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这本书。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很朴实,全部来自于教室里的故事,没有深奥的空话,没有漂亮的废话,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却是感慨良多。雷夫,一位平凡的教师,他用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了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用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家,造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信任与耐心,感悟了热情与责任,读到了钦佩与感动。下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收获:
     1、单纯的信任比害怕的威信更重要。
书中说: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缺乏了某样东西——害怕。雷夫和我们大多数教师一样,最开始都认为要给学生下马威,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孩子才会听话。总是听说当老师首先要镇得住学生,但感觉板着脸会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与我自己所想的教学差距也越来越大。后来我开始慢慢思考、慢慢学习,特别当我看了这本书,明白了:光镇得住是不行的,一方面,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必须要做到的,另外一方面,要和孩子们互相信任。信任可以取代恐惧,信任可以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这样处理问题也变得容易起来,这样大家才会都幸福!
    2、教师的热情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书中还有一点小细节非常打动我,那就是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在化学课上,一个女孩因为找不到灯芯,眼里噙着泪。为了让这个女孩有一次成功的实验,雷夫老师决定停下来帮助她。灯芯太小,所以雷夫老师将头靠的离酒精灯很近,由于太专注,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发觉……我很感动于事后雷夫老师对于自己所说的话,“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我想如果我们能像雷夫老师那样对教育全身心的投入,用教师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我们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3、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好
本书的第三部分从各个学科入手,用一个一个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明白: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不需要你自己的艺术天分有多强,但需要你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在听过一次参加过上虞培训的老师讲过的课时,我就觉得教语文好难,听完第二次,就觉得更难。头疼之时想起雷夫老师说的话:“我这个老师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是啊,是挑战也是契机,时间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4.孩子也可以坚守自己的格局和原则
    本想在潜意识中培养我们班孩子爱劳动的品质,几个孩子也在身体力行地做,直到有一次我给几个一直默默给班里打扫卫生的孩子颁发了小勋章,之后另外几个孩子也开始努力打扫卫生。一次,一个小女生问我:“老师,我今天也扫地了,为什么没有给我发勋章呢?”此时,我想到了雷夫老师班的孩子们。
    第56号教室的学生,知道何谓“道德六阶段”,同时也知道“人要忠于自己的原则”,这源于雷夫老师提出的“道德六阶段”:
    第一阶段:不想惹麻烦一一靠惩罚起作用;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一一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一一靠权力起作用;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一一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一一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一一靠格局和境界起作用。
    雷夫老师提到“教室中比比皆是的贿赂行为”属于第二阶段,就像我们班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勋章而扫地。再比如,一些家长会跟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你考到了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孩子努力学习不是从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满足感,而是为了得到“一个玩具、一次游玩机会”。
    在第三阶段,雷夫老师提出“教室里讨好之声不绝入耳”。在教室里往往成为了一种“讨好”!一个孩子在一边卖力地读书,一边用眼瞅着老师。老师如果点头微笑,孩子就会读得更卖力;老师如果不予理睬,孩子读书的声音马上就会小下来。孩子读书,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的需求,而是为了得到老师奖赏,是为了取悦老师、讨好老师。雷夫深知道德人格不是语言,必须身体力行,慢慢生长并扎根在孩子心里的。因此,在雷夫老师带给学生的所有课程里,人格培养作为隐性课程,贯穿始终。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教育的唤醒是世间最美的行为,教师就是唤醒学生的人。每个大人曾经也都是孩子,无论是现在的孩子,还是曾经的孩子,心中都有无尽的宝藏。愿所有学生在正确善良的引导下,都可以成为最出色、最优秀的人!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2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2021-10-28 15: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是李老师写的一本教育手记,书中有精要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教例剖析,真是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爱心深深地震撼了我。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最近,我也经常看《数学之美》,《魔鬼数学》等等,看了之后,觉得轻松愉快,心灵上有很大的触动,我可以把这份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其次,“让爱滋润童心”。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感情不能取代教育,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书中讲述了很多李老师亲历的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万同的故事。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那样的学生,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其实每一个学校都有形形色色的“万同”,也有很多老师为这样的“万同”付出了自己的耐心、爱心。但是又有几人能如李镇西老师那样不弃不舍,耐心细致地对待万同的呢?很多人最后选择了抱怨、选择了放弃、选择了任其自然。李镇西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我想就是源于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智慧的爱。
我们也要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给学生无私的、真挚的爱,用我的真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自己的教育事业。
     第三,教育是门艺术。爱是教育的灵魂,但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李镇西老师辩证思想诠释了有些教师对“爱心”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或者以为教育之爱就是迁就学生,就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而李老师则认为,教育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爱。李老师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自勉:“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发表于 2021-11-2 15: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
  20年来,作者佐藤学博士走访了无数学校和教室。若按每周访问2至3所学校、参观约10个教室计算,佐藤学已访问过1000所以上的学校,参观过7000多间教室了;且在10年里,他还观察了美国大约2000所学校的近千间教室。丰沛的实地考察经验强化了佐藤学对教育中隐蔽问题的敏感意识。全书是作者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日本教坛的深邃思考,但却非常蹊跷地勾勒了中国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面貌。我们欣慰地看到,有些问题正在逐步消失,有些理念正在受到更多教师的认同和实践;同时也遗憾地察觉,有些顽疾还在残留并打算继续残留下去。这样一想,我们便会被日本教育家那种强烈的自省意识、务实能力及敢于和善于指出问题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从第二章第四节《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中,我们可以想象沉静的文字背后默默地站着一位睿智而幽默的老头。他说,他每次访问学校时,在校长室里总是要看《学校要览》,特别要看一下“组织·机构图”。他发现,通常的情况下,只有20名左右教师的学校,倒有30名以上的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成员。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兼任几种职务。——“难道真有必要分这么多个分管和委员会吗?真有必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放到会议桌上去吗?”这是一个很俏皮的问句,也是一个令人发毛的问句。访问过多所学校后,这个老头逐渐认识到,“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是不太融洽的学校,学校的校务分管部门和委员会就越多,组织和机构也就越复杂。并且,越是分管细致,组织和机构复杂的学校,教师对全校事务的责任感越是薄弱。”
  在《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一节中,我们也深有共鸣地发现,同属于儒家文化教育圈的中国和日本,之前均面临着同样的教育问题,即: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追求划一,谋求效率。“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地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有良知的教育家喜欢用“偏重知识”来指摘这种学习模式。然而,佐藤学更加深刻地指出,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偏重知识”至少还暗含着“架构与对象、经验的联系,获知、明晰来龙去脉”的意思,而这种模式充其量不过是“偏重信息”。因此,“刻薄”的佐藤学便将其称之为“勉强”的活动,同时呼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回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3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发表于 2021-11-2 16: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致青年教师》

在本书的序中,“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吴非老师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应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发自内心的喜欢吴非老师所说的这个词--负责。我认为负责应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前提。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写到“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在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从教师的修养方面谈了自己的很多看法,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各方面的另一个反应,所以老师只有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学生才能有自己的天地。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盏不灭的灯,常常听到有人把教师比喻成指路明灯,而不灭的灯这一形容我觉得十分贴切,那如何能做到不灭呢?就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的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在不能忽视的教育细节中,吴非老师说到“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在文中提到了一个最容易忽略的细节,因为工作繁重,事多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问题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看到这里时,我有些自惭形愧,我常常要求学生们上课时桌子上不要出现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却忽视了对自己办公桌的要求,从那以后,我便格外注意自己的桌面,将自己的物品归置妥当,已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
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看到这个标题时,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宣言,诗意的飞行,向着远方。吴非老师说“教育应当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看完这篇文章,我更加理解了诗意的含义。针对“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是诗,应试教学是吃馒头,只有吃饱了馒头才能做诗”,吴非老师的意见是: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鼓吹只吃馒头的人,是知道不吃馒头会饿死,这当然也没错,但他并没有看到只吃馒头不读诗,是另外一种死法。
吴非老师在书中说到有很多人说他太理想主义,但是就像他说的那样,教育必须要有理想,教育更需要理想。虽然有时感觉很累,但是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就会倍感欣慰,就像书中最后一段说的那样,我们的童年早已经逝去,美好的记忆也慢慢消失,但是这些美好,孩子们身上都有,而他们就在我们的面前,要爱他们,也是爱童年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3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1-11-2 17: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这本书是李振西老师有关素质教育的探索手记,手记里记载了他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以及他是如何教育后进生,做一个合格的人又是怎样激励优秀生超越自我,不断进取的感人故事。
李振西,四川仁寿人,苏州大学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
       一、每个学生: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在手记一中,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教师工作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展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二、对后进生:心灵赢得心灵
       书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深深吸引了我,有一个学生名字叫万同,一个典型的双差生,他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先后和父母新家庭居住过,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过,也和社会上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李镇西从激励其自信心入手,让自己和班集体共同关心她,用爱感化他,使其脱离过去那种不良的生活,从最初的勉强接受,到后来自觉地去除身上的不良习惯行为,反复以致后来坚决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断绝往来,然后再想方设法从万同的学习基础出发,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为其留特殊的作业,进行特殊的考试,让一个在绝望孤独中长大的孩子看到了希望,成为一个因为自己而活着,而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作为教师,还是应该有最为纯洁的思想,因为一颗沉静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泉。
       三、对优等生:激励优等生超越自我
       李老师在培养优等生时,首先就优等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了优等生的培养方法,引导优等生树立志向,帮助优等生认识自己,指出:“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化解矛盾,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未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必会影响他们日后的成长与生活,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收获越多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2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1-11-3 1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童年的消逝,消逝的童年,我们的童年,真的在消逝着吗?童年与成人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一开始,作者就分析了童年的起源。其实童年的这个意义的出现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在久远的古代,根本就没有童年,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孩子这个概念。。作者说“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语言沟通的世界、生活在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他们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一个7岁的男性都是一个男人。”
    童年的诞生在印刷术之后,印刷术通过文字来描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人们以能阅读的人称为成人,从7岁开始了有一个过渡,这就是童年。慢慢的,童年这个名词从一个概念成为了一个真理,被世人所接受和承认。
  然而,就像印刷术创造了童年,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电视和电脑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递信息。一个人可以在7岁之前或者更早掌握语言,所以,之前通过文字来隔绝成人和儿童的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儿童或者是儿童化的成人。
    “几乎跟成年相关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的文化要求和产生的,或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这是书中的原句。但是电视文化改变了这些东西—所以它们创造了儿童化的成人。电视通过图像来表现世界,显而易见,没有思考的时间。节目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连续性,电视里面只存在目前。简单的说,电视文化把人看成白痴来教导。
    对童年的消逝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这本书毕竟也是一个悲观的预言,但是我们要重视起来,不然这个预言,就可能会变成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99

帖子

5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0
发表于 2021-11-3 14: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在假期推荐的书目中《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孩子们 你们好》是由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写,是合作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孩子们 你们好》堪称“教育交响诗”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情节。
一个是在开学前一周他所做的准备工作:他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并记住他们的名字,他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
另一个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就要去上学,他妈妈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正因为孩子在学校感受到了快乐,让孩子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应当全心全意的关怀儿童的生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的教师。
这本书, 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我相信自己能够向这些伟人走近,因为我同样怀揣着教育的梦想,也同样用于对孩子的爱,虽然自己的耐心还不够,读了这本书我会积极的改变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02 , Processed in 0.0786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