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2上半年校本课程《人生幸福课》

  [复制链接]

8

主题

51

帖子

2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4
发表于 2022-5-30 14: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樊登读书,听了彭凯平教授的《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彭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国人重新解读幸福。
你幸福吗?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摇头或犹豫。其实,幸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后,幸福便唾手可得。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
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在书中,彭老师把幸福定义成一种有意义的快乐。工作累了一天,回家躺着休息很快乐,但如果一直这么躺着,就没意思了;学习太紧张,玩手机、玩游戏,休息一下很快乐,但如果没日没夜地玩,人也会感到很空虚。“有意义的快乐”离不开目标与创造,当我们为生活设定积极的目标,勤于创造而非消耗时,我们就能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温暖而持久的幸福。
当然,生活不总是阳光灿烂的,一定有挫折、痛苦,我们应该如何控制负面情绪,才能常享幸福这种有意义的快乐呢?在书中彭老师提到“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颜施和心施,就是说,做五件简单而平凡的事情就可以让人获得幸福的感受。
心花怒放是自我的一直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行动达到这些。行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很多时候我们老以为是性格决定的,其实是行为决定的。生命有限,充分享受每一个瞬间,把每一分钟活得幸福愉悦,我们的生命就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2
发表于 2022-5-30 15: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韩悦 于 2022-6-13 14:56 编辑

《洞见》
《洞见》,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书中内容主要⽤现代科学论证佛学是真的。⽐如通过进化⼼理学,⼀些⼼理学实验,包括⾃⾝修⾏的的体验,证明佛学有他科学的⼀⾯。      
关于苦的解释:苦就是不满⾜。《⾃私的基因》提出,⼈类是基因的载体,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对基因传播有帮助的各种事情,⽐如吃饭、⽣孩⼦、竞争、获得声望等等。所以⾃然选择给我们做了设定:第⼀,完成上⾯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如吃饭和谈恋爱都能让⼈愉悦。第⼆,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如果我们只做⼀次,就能获得持续的、长久的快乐,那就没有动⼒去做第⼆次了。所以,⾃然选择希望你重复去做⼀些事情。第三,对于前⾯这两个事实,⼤脑应该专注于第⼀点,⽽忽略第⼆点。如果⼤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也就是说,⾃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标。这就是“苦”的由来,基因的设计让我们不满⾜。   
情绪的由来从进化⼼理学⾓度来说,⼈的各种情绪其实是⾃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能对外部的环境做出⼀个“好坏”判断。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 因有利,你感到快乐,你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如果做这件事对传播基因有害,你就感到痛苦难受,你下次就不这么做了。
但情绪会产⽣误报。因为情绪是长时间⾃然选择的结果,⼤部分的情绪形成来⾃远古。远古的⽣存环境与现在的⽣存环境相差甚远!所以情绪会产⽣很⼤的误报。⽐如,我们看到甜的、⾼脂肪的⾷物会特别想吃
冥想:
冥想,内观冥想不仅是为了休息,也不是陶冶情操,内观冥想的⽬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真正的⾃由。     冥想存在的⽭盾:
第⼀个⽭盾是“⽆为”和“成功”。也就是在冥想的过程中,你越想要专注,反⽽越难做到专注。你不刻意追求,反⽽能达到成功。第⼆个⽭盾是,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冥想状态的⼈。第三个⽭盾是,你越是拒绝某个想法或者情绪,你越要和它对抗,你就越受它控制。第四个⽭盾是,你越是了解“⼈不能控制⾃⼰的情绪,都是情绪在控制⼈”这个道理,你就越能不受情绪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你⼀上来就说我能控制我⾃⼰,那你就控制不了你⾃⼰;你要是意识到⾃⼰控制不了⾃⼰,你反⽽迈出了控制⾃⼰的第⼀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2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2-5-30 15: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关怀的力量》

                                                         —— 没有完美,就是完美

       这是《自我关怀的力量》中的一句开篇话,是的,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长辈教导着要心存善意,要有爱,学会关怀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是,你发现没有,我们时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关怀他人,却忘记了关怀自己。来自得克萨斯大学人类发展学副教授克里斯廷·内夫女士,在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开创了全新的自我关怀领域。十几年前,她首次把自我关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终身研究方向,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先驱人物。内夫博士在国际上开设了自我关怀的课程,她认为,自我关怀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少的一种心理能力。因为自尊、自我批评的主流地位,人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却不能同样善待自己。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并且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万能,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作者的人生确实很曲折,在经历几段无疾而终的恋爱,一段不忠的婚姻,一段所托非人的婚外情后,她终于找到了归宿。以为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却发现儿子患上了自闭症……假如你陷入了这样的生活中,你会怎么样?你能否像作者一样坚定地走下去?还是会深陷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最后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我关怀的力量,就是在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苦难与不完美,与此同时,我们要开始慢慢学会关怀自己,爱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个世界上也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在坦然接受这一切后,我也需要对未来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我们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并能更加爱护他人。内夫博士在书中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结果、个人经验、实用练习和幽默故事,让我们逐步学会通过自我关怀、静观、共通人性的学习与练习,一步一步学会如何转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健康、快乐、幸福和高效。学会自我关怀,不仅仅只是为了和自己和解,更是为了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人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屈服于失败,而是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努力去做到完美,过好我们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1

帖子

28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5
发表于 2022-5-30 15: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蒙蒙 于 2022-5-30 15:32 编辑

《你好,小孩》关于善意
       用两个视角来看待教育这件事,一个是你要真正去观察和体谅孩子在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的特点、心理、心智模武:另一个角度是你能不能观察自己,你的成长历程带给你的思维习惯、某些心理暗示.都会作用在每个你与孩子相处的瞬间当中。中国家庭模式:缺位的爸爸十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当你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不爱你,但他会不爱自己。他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或者更加暴力,所以善意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东西...
      所谓的陪件和养育,不是说分分钟揪在身边而是 心理上觉得他 重视我 ,他爱我。如果对他说:你是好的,你是体谅别人的,你能够把房间收拾得很好,你也喜欢跟小朋友分享等等,他就会这么认为自己,然后他就会这样去做。随着他年龄长大 ,他会慢慢再去寻找,我究竟是怎么样?但他的起点是一个正向的理解。
      所谓的90分也好、100分也好,是父母对于自己没有满足过的那种虚荣心的要求,然后希望孩子能够挣回来这个东西。其实做60分的妈妈就挺好,这时候, 孩子可能会拥有更大的空间。
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当孩子碰到困难不断往后退时,“咣“有一堵墙能把他挺住。很恳切地用自己很少的语言但是一个很有效的行动给了孩子一次有效的教育,这就是以爱为目的教育,而不是以表现自己以惩罚为目的的做法。
      打架给糖故事:教育可以有非常善意的面孔去塑造好的灵魂、好的孩子;惩罚是恶意的,体现自己权力的,绝不会是正好、正确的教育。
你看我们大人,可以有各种的小心思, 可以有各种懒惰,或者道德上也有各种对自己的放纵。可是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希望他像一个圣人一样、一张白纸一样 ,没有任向污点。稍微有一点点你就给他特别强的那种否定或者评价这不公平。
      善意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件事。而且我们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善意教育的参与者,因为为孩子的未来做一些努力,就是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76

帖子

6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27
发表于 2022-5-31 17: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娜114 于 2022-5-31 17:02 编辑

《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书中提到两种思维类型: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面对同一件事情,思维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的行为及事情结果的不同,文中提到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
1、这两者对于自己的评价准确度差别很大。成长型对自己的评价相当准确,会客观看待自己的状况和水平。而固定型思维的人,要么是自视过高,认为这世界没有人能超过他;要么就是认为自己完全不行根本没机会。徘徊自卑与自大之间。这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当你获得一个机会的时候,你脑海中想到的是什么?你是害怕退缩还是勇敢争取?
3、脑波不同。有个心理测量,成长型思维的脑波亮度是在于当分析正确答案的时候,非常兴奋。固定型思维脑波亮的时候是在宣布对与错的时候。比如作者在小时候对公布成绩的时候,就只是想看自己的排行在第几位?就算是自己考了
 4、对努力与否的看法不一样。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努力是一件丢脸的事。他们相信天份,相信一个人的水平是基本不变的。他说这种人适合干这个,那个人不适合干这个。他们喜欢别人称赞他们是多么有天份,认为成长型思维的人从来不怕自己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是多么努力,就像许三多一样总是在训练总在询问别人这事该怎么做?
 5、如何看待失败?失败既可是一个行为,也可以是一个身份,成长型思维会把失败当成一个行为。今天我失败了,我可以再重新来过。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当成一个身份发,今天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总的说来,成长型思维的人是反脆弱的,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就是脆弱的。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终身成长》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成绩。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无论看待自己或他人,他们都相信人具有发展潜能。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总是追求证明自己、强调“我”,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则更重视“我们”。在社交过程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把社交当做一种调整,他们拥抱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害怕冒险。
  在教育孩子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的更好。
  通往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步骤:
  1、接受:每个人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2、观察: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明确它出现的原因。
  3、命名: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4、教育:固定式思维模式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但它的方法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它沟通,教育它,它就能支持和帮助你。
  改变是不易的,有些想法、观念、认知已在我们的大脑中运行了很多年。改变是痛苦的,我们得和自己的局限、脆弱、恐惧,以及未知作斗争。改变也许艰难,却从未有人说过不值得。何况,你我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不是吗?
  以前的我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上学的时候,明明很努力却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努力,因为努力的人学习好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死读书,所以经常是悄悄学习,怕被人发现。工作后,总依靠学校的那点知识,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通过一点点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拥有各种技能,原来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的。现在我慢慢变成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3
发表于 2022-5-31 18: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对话》的心得和体会

   读完《关键对话》这本书使我获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在学校和家庭中,教育意味着更多的协调和沟通。本书学的技巧可以帮助我安全有效地在关键时刻表达自己的观点。它改变了我在家庭和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沟通方式。遇到关键对话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出现两种行为,作者称它们为傻瓜式选择,既当情绪爆发反对和沉默逃避。这两种方式都会让问题更糟糕。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关键对话呢?对话先是关注内求,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原则,要想解决双共同的问题,只能先从共同目的开始,你要询问我的目的是什么,我不想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例如,我不想我们双方争吵偏离问题而导致我们关系破裂,我的目的是想听对方的观点,然后寻求能够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通过审视内心的真正需求的,这时候的你就开始懂得理性思考问题了,即使对方表现得很暴躁或者沉默逃避,这时候你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如何把对话拉回正轨。此书中这几句话最为经典“要解决双方问题,只能从自己开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像一个局外⼈一样审视自我”。很少有人具备“双路处理”的能力,就如电脑一样要具备双个核处理器,所谓“双路”,既关注对话内容非常关注对话气氛。我们往往都会陷⼊对话内容无法自拔,根本没有腾出精力去观察和对方的细微变化。对话过程中谈着谈着,原来既定的目标偏离,变成了“对抗模式”,变成了以战胜或惩罚对抗,变成了互相伤害。出现最多的就是“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3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发表于 2022-6-2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千年前的孔子、孟子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本书是鲍鹏山教授从事教育近40年的思考结晶,他在《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中找到了教育的本质:知识传授与技能教育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力,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通过读这本书,以下是我从书中获得的一些想法和观点
(1) 观点一:好的教育是人的主体性教育。
教育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不是教会学生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是一种以发挥学生主观性的教育,不是被动的吸收所学内容,而是主动的接受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人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2) 观点二:主体性教育与功能性,知识性教育有什么区别?
功能性教育和知识性教育是仅停留在讲解知识内容,例如一般老师教授《诗经》,讲解完结构,内容,设置填空,选项,简答题,学生回答出来就过关了。这种教学法,只知道诗经是什么。而鲍鹏山老师用孔子教诗经的四个字总结了主体性教育的内容:
  兴,观,群,怨。
兴:唤醒孩子的生命力,让孩子产生做事的动力。
观:就是看。博览群书,理解艺术,人文,
群: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解决问题,也要为他人解决困难。
怨:具有批判性精神。 
  所以主体性教育,更像是对生命个体的内在本质做教育。
鲍老师通过现在孩子写不出作文的例子,阐述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想表达的欲望?
我们要唤醒一个孩子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她的生命力欲望,作文本就是一个不吐不快的表达方式,而不应被句式结构,文章条理,文章模版所禁锢。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3) 观点三:教育的两大功能:文化传承和拓展知识的边界。将文明化在我们的脑袋里。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课程的教学程序传承下去,而在传承的过程中,拓展一些更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在这里,鲍老师提出了老师的身上应具备一颗好心。他举例孔子让子贡葬狗,千万叮嘱不要用土直接埋住狗头等环节,彰显老师内心的仁爱之心。
而就这样一件葬狗的事情,孔子还能讲出许多古人葬狗方法的例子。这也是一种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鲍老师认为文化的教育是人心灵的教育,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外在行动力的教育,心灵的教育会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柔软和温暖。
(4) 观点四:关于师之道,老师可以做什么呢?
如孔子那般的传授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如今,知识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样知识泛滥的教育时代,如果一个老师只教学生知识的话,这个老师必然会淘汰。
老师更多的是要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对“温故而知新”有不同的定义。——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我们常用来指孩子复习,温故而知新。而知新,并不是表层意义上的知道新知识。
对于老师来说,我理解为复盘过去的知识学习经历,对层出不穷的新事件作出判断力。作为老师,我自己的价值出发点是什么呢?我与孩子的沟通逻辑是什么呢?
(5) 观点五:中西方精神大爆炸时代产生的文化“元典”,从一开始让孩子接受“元典”,分清元典与经典的区别。
    而我们英语教学中,我们是否给孩子规划了什么是元典?在此基础上再去读经典。我们教授了生活词汇,拼读知识,语法知识,这些板块里,哪些是元典知识?
特别学习之处:是否学生没有兴趣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不是孩子基础不好,没有能力就不学。是我们老师需要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这个兴趣是能够影响孩子生命发展的兴趣。在课堂知识趣味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去学,这就是考验一家机构老师的差异性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2-6-2 11: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

       越是平庸,越要努力,越要踏踏实实从简单的事做起。不要虚度一生。把每一步做好,你可以在平庸中变得不那么平庸。
       即使我们有了足够的钱、时间和爱,我们找到了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安宁也很快会变成无聊。无聊很快会变成一种新的匮乏,欲望的匮乏。
       关于完美主义:我认为完美主义的基础,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的步伐够小心,稳稳踏在每块垫脚石上,就不会摔死。但实情是你终究难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得好太多,也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幸福就是幸福,幸福是正和博弈,幸福会传染。“一支蜡烛可点亮千百支其他蜡烛,却不会因此缩短寿命。”努力经营幸福,会变得越来越幸福,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豁达、更乐于接受他人、更能宽人恕己。在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律人先律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74

帖子

4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0
发表于 2022-6-4 11: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读书心得
1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植根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2人类的大脑是依据其使用方式得以发展的,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被塑造得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者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3我们通过研究知道,就算孩子在一个领域中没有控制感,只要他们在另一个领域中能实打实地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因此,如果孩子在家里很自由,例如,能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参与频率,那他们就能更好地比较严苛的校内环境。但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任何地方缺少控制感: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而在家里,也是如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愈发消失。给照片美颜,放到社交媒体上,然后等着别人来评价——在这些环节里,存在控制感吗?其实一点控制感都没有,这会让孩子迷失真实的自我。
4话是家长说的,就算听,对孩子来说,也是听别人的话;而规矩是社会定的,就算守,也是守外界定下的规矩。
但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念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差不到哪里去。
5不让孩子在“能做什么”上有主动性,他们自然会在“不该做什么”上有极强的创造力。所以近几年来,孩子表达负面情绪,舒缓个人压力,在家庭以及学校矛盾中的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和极端化——抑郁症高发、线上校园霸凌、物质和药物滥用、虐待动物、不安全的性行为,层出不穷。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6权威性养育,需要支持,而非控制。强调自我导向和成熟的价值观,而非一味地顺从。权威性父母希望和孩子合作做事,不意味对孩子放任自流,会设限,当父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会说出自己的看法,但并不亲自操盘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4

帖子

71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3
发表于 2022-6-5 11: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假里,在樊登读书APP上听了《终身成长》、《大脑幸福密码》、《非暴力沟通》、《自驱型成长》、《走出思维泥潭》、《思维的囚徒》、《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关于人生幸福课的书。
购买了《非暴力沟通》纸质书再次细读。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本以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论深奥的专业性极强的书籍,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是一本不经意间就阅读完的有趣的书籍,更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非暴力沟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对立面一-暴力沟通。但在很多人看来暴力和沟通本就是一对反义词。正如两位面红耳赤之人,最常见的方式不是针锋相对就是不言一语。这种情况下沟通显然很难,甚至沟通已经结束。但是不是没有面红耳赤或没有反对之声就没有暴力沟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的暴力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诉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形式。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触碰沟通中的雷区,就会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让我们沟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诸如道德评判、逃避责任、进行比较、强人所难等,虽说熟悉,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却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让沟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为例。大多是识人易而察己难,我们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道德绑架一词,人们既能明显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伤害他人。自己在乎细节,如朋友不是过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那他就是缺乏爱心之人。。 . . . . 这些问题就这样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沟通语言之中,当我们还在沉醉于一片“为你好”的表述之中时,殊不知对方心理早已抵触不满。
如何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当二者混为一谈时,人们更倾向于听到批评指责之声,逆反心理由此而产生。很多家长不就是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如果没有学习而是在看电视,那就会被视为懒惰或是没有上进心的人。试想在这样的沟通情景中,孩子听到的只能是评论,即使他听从父母的话关掉电视前去学习,内心也是带有极大的怨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实的说出观察结果,而不带有感情倾向的评论,将会更有利于彼此的沟通。正如面对孩子看电视的行为,你可以说,放学后你已经看了1个小时的电视,长期这样我担心的你的视力和成绩都会下降,我担心你会因此而不开心。陈述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方的需要,不给对方压力进行沟通,才会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导致沟通出问题的细节,在本书中都较为详细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达。人心总是敏感的,希望阅读完本书后,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沟通中的误区,让沟通真正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而不是难以跨越的鸿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6 10:44 , Processed in 0.1071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