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张冬燕

且行且思

[复制链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1: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冬燕 于 2021-7-2 11:29 编辑

读《傅雷家书》想到的
    近段时间,读完了《傅雷家书》。《傅雷家书》记叙的是傅雷给儿子傅聪的信件集,信中傅雷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很值得我们学习。
    他与孩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中国传统社会,父子之间的关系常常会经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父亲拥有无上的权威,儿子无条件听从父亲的要求。一个阶段是,儿子完全叛逆,父亲的威信完全丧失依附于儿子。但是在信件中,我读到的他们的父子关系却是亦师亦友的。家书中,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仿佛父母和子女不只是亲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事,傅雷爱儿子,却不溺爱儿子,他悉心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个爱国、懂礼、淡泊名利的人。可惜,傅雷和妻子走得如此突然,没有给傅聪尽孝的机会,让傅聪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他们交流的内容:包罗万象。一般传统中国父子之间的交流,大多是询问式而非探讨式,哪怕是探讨式,大多也只是针对于某些及其狭窄的领域。然而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的话是有交流的,内容涉及文学、礼仪、音乐、艺术、诗词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但是又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以最真挚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家国情怀、高尚品格和钢铁的意志。其实傅雷对于孩子更注重的还是心灵教育和品格教育,而这也是为人之根本。
   我想,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实都是相通的。由《傅雷家书》中所渗透的教育理念,反观自己,格局还是小了许多。傅雷说: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想一想,作为教师,作为父母,我们是学生、孩子“忠实的镜子”吗?先从融洽的关系、共同的话题做起吧!提升自身素养,与孩子一起成长!与郭校倡导的“孩子王”行动不谋而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1: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冬燕 于 2021-7-2 11:38 编辑

                                                         表扬这件小事,老师如何做到极致?
    表扬这件小事,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表扬的时间、时机、内容、形式是否恰当呢?以下文字摘自《星教师》管建刚老师所撰写的《表扬这件小事,老师如何做到极致?》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一起把表扬这件小事做到极致。表扬很简单,但“简单”很难。愿教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表扬,都奔赴成长!
    表扬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表扬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总去看孩子的缺点,本质上,是我们自己心里装了太多的不宽容、不欣赏。注重发现孩子的优点,错事里也能看到好的一面,引导起来孩子也更乐于接受。
    1.奖励性表扬
    对学生来讲,物质奖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颗糖果,一个作业本,一张照片,优先阅读老师带来的课外书,都会引发同伴的羡慕。同伴羡慕眼神下的那颗糖,无比甜美;同伴羡慕眼神下读的那本书,是世间少有的奇书。吃的、用的、读的,都可以作为表扬中的奖励,奖励“特权”,也可以。只要留心、留意,新的奖励内容、项目,会不断冒出来。物质奖励不是目的,目的是背后的肯定。
    2.主题性表扬
    做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侧重,逐个击破。这段时间抓诚信,那段时间抓责任;此段时间抓纪律,彼段时间抓作业……有了阶段性主题,表扬也有了专题的配合。
表扬课的PPT 首页写:“责任专题表扬1”“责任专题表扬2”“责任专题表扬3”,如此,学生对专题的印象深了,自会朝专题所要的方向走。
    3.制造型表扬
    一不留神,表扬会集中到班级某几个人身上。一些同学坐在教室里,整天给别人鼓掌,整天听老师表扬别人,表扬越多越气馁,越不舒服。所以,要做一张表格,今天表扬了谁,打一个勾,举手之劳。一个月下来,三个月下来,一看表,清清楚楚,哪个同学很久没表扬了,想办法表扬,想办法制造表扬的机会。
    案例
    金俊昊同学借了本《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们》。世界名著,按我们的算法,阅读量可以乘以2,47万乘以2,等于94万字。
    我问金俊昊:“你准备几天读完?”“我没想过。”“想一想吧。”“半个月吧。”
   “看一看总页数,按半个月来计算,平均每天要看几页?”一算,每天要看40页。
    这一天,金俊昊看满了40页;第二天,也看满了40页;第三天,已经看到了182页。
  “ 金俊昊看书有计划。”我当然不会说,金俊昊是在我启发下才做计划的,“一天40页,半个月看完《格兰特船长和他的儿女们》。并且,金俊昊超额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到目前为止,平均每天看了60页。”
   我朝金俊昊跷起了拇指。这个拇指,也跷给全班同学看。
    4.匿名性表扬
    开会,同事担心校长表扬她,一表扬,压力就来了。有点压力是好事,压力过头了可不好玩。同事怕身边的人孤立她,一有什么事儿,好像都该她站出来。哦,表扬也要匿名啊,只描述那事,不说那主角。主角一听,哦,夸我呢。我称之为“匿名性表扬”。
    案例
   教室里,多了一盆水仙花。我对那帮迷恋“神探”的男生说:“交给你们一个光荣的任务,查出那人是谁。”三天过去了,我问“神探们”,他们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知道是谁。那天早上,她第一个到班级,随后,班里多了一盆水仙花。每询问此事,都引发一阵热议:到底是谁啊?每一次热议,那同学总是很兴奋、很开心。热议,是最好的表扬。“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破案。实际上呢,我早就破案了。”三天后的表扬课,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的眼神快速地、开心地闪开了。大家嚷着要我公布谜底。“那位同学不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就不要去查了。”我朝那位同学看了一眼,“她知道,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愿意这么做,她只不过先这么做了。”讲台上的墨水快用完了,又出现了一瓶;过两天,讲台上,又出现了一大包餐巾纸。我问大家,有没有看见谁放的。“看见了,不告诉你。”一位同学调皮地说。
    5.逆袭性表扬
    常有此类状况,你指出那同学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他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这时,一帮同学不怀好意地笑起来,一帮同学同情地朝那同学看,那同学的头快钻到桌兜里了。不能批评了,转而表扬,那学生刚要掉入万丈冰窟,一阵和风将他裹到春天里。明明要批评,却得到了表扬;明明有嘲笑,却得到了尊重。我称之为“逆袭性表扬”。
   案例
   语文课上,背、记“练习三”上的成语,背、记后,自己签名,确认。“李顺婷背得不熟,记得也不牢,何以见得呢?”我拿出李顺婷的回家作业本,请前排的同学,读括号里的话,“还有点不熟悉,回家再背。” 一个同学小声嘀咕:“自作自受。”“对,一般人眼里,这叫自作自受,而我最看重、最欣赏的,正是李顺婷的自作自受。李顺婷的自作自受里,有着可贵的诚实,对自己的高度负责。”这回,轮到大家对李顺婷刮目相看了。我问李顺婷:“回家,背了吗?”李顺婷的脸一下子红了,冲我摇了摇头。一个不完美的结果,我有点意外,大家也有点意外。“承认自己没有背,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这才是真实的李顺婷、诚实的李顺婷。”我说,“今天回家,你一定会好好背的,是不是?”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大家相信吗?”“信!”
    6.批评性表扬
    没有批评的教育,就像没有监狱的社会,那是美好的理想,也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但我们似乎习惯了批评的相貌:怒气冲冲,暴风骤雨,声色俱厉。我们忘了给批评以甜美的形象,如,表扬式批评、批评性表扬。
    案例
    吕琪带来了苹果手机,正给张至远看,我碰着了:“你的手机?”他点头。“家长买给你的?”他点头。“不要带来炫耀。”我请他关机,放好,“学生要炫的是什么,你懂的。”
  第二天,我问吕琪,手机有没有放好。他说放家里了,不带来了。我表扬了吕琪,听得进老师的话,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错能纠正。这样的表扬,吕琪不会太开心,藏着批评的表扬,谁听不懂呢。也不只为了吕琪。我借表扬吕琪引发:“人活着,总要能够有一些地方炫自己。一个生意人,他炫自己挣了多少钱,应该。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去炫有多少钱,比如老师,应该炫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老师到了教室,就说昨天我做家教,挣了多少钱,恶心不?”“嗯。”一同学大声应着。“作为学生,我们不是去炫,我有苹果手机、苹果电脑;也不是炫,我的衣服名牌,我的书包名牌,我的手表名牌。你炫的,不是你的骄傲,而是你家长的骄傲。”作为学生应该“炫”什么?我给大家看王晔、宋溢鸿的作业,不会做的题目,他们老老实实地写了“上网查”,他们把顾颖颖的学习方法,学到手了:“作为学生,这,值得炫——我又学到了一个好习惯、好方法。”赵逢琛要练字本,要写字升级:“作为学生,这,值得炫,炫出自己向上的力量、上进的行动。”一个学生该炫什么。这个早上,由表扬吕琪引出的话题。
    7.弥补性表扬
    老师左手扔出了批评、惩罚,右手的表扬要紧随其后,我称之为“弥补性表扬”。学生努力了,没有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个时候,也要弥补性表扬。老师不是神,也会冤枉学生,用表扬来弥补自己的失误,能有效弥补师生间失和的感情。
    案例
    师生问好,大家站得很有精神,潘维奕歪着脑袋,斜着身子。我提示了两遍,潘维奕还想着他的心事儿,叫不醒我掏出手机,拍下他的姿势,他也没发觉。看着那照片,大家哄笑起来。潘维奕不好受了。我不说话,让“不好受”再呆一会儿。“下一张照片,我很欣赏,照片中是谁呢?”依然是潘维奕,他正专心地复习着数学。第一节课,数学单元测试。我常给学生讲:做事,要分得清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次要的事”。一会儿要数学考试,那就要把课外书放一边,阅读课外书,重要而不紧急,紧急的事先做。“看照片,我知道了,潘维奕分得清什么是‘紧急的事’。”潘维奕绷紧的脸,有了笑意。批评了学生,理智上,学生知道老师为他好;情感上,不一定能接受。找个地方夸一下,情感上的抵制,消解了大半。
    8.滞后性表扬
    一般地,及时表扬能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不一般呢,表扬也要滞后。事情弄清楚、想明白需要时间,而不一时冲动,这个时候,表扬要滞后;几个表扬的事凑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洪流,从而更有冲击力,表扬要在等待中滞后;帮助学生设定奋斗目标,完成目标后给予奖励,让目标本身来管理学生,这种情况,表扬也要忍住,忍到目标达成的那一天。
    案例
    张奕晗的作文,写对妈妈的不满、生气、愤怒,很有力量,录用。过了一天,她说,不想发表了,妈妈看了《周报》会伤心的。徐子怡的作文录用了,她的心情很沉重。那作文,批评朋友的:发吧,会伤害友谊。不发吧,到手的“作文·举人”,没了。徐子怡问我该怎么办?我答:你自己拿主意,友谊和举人,哪个重要。 她回:友谊重要。失去了积分,我还可以挣,友谊没了,或许再也回不来了。管老师,我决定不发作文了。张奕晗和徐子怡两个故事,我放一起肯定:“写作文要有情感,要有情绪。然而写出来后,如果伤害了世上美好的东西,比如,伤害了友情、亲情,怎么办?她俩的选择是正确的。”一些事件,单个出现,不具有冲击力。出现了一个事件,等一下,几个相同事件出现了,再夸,就有了冲击力,能产生更好的效能。
  我要求学生“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没有当日完成的,要扣一个作业分,扣到单元考试的成绩里。也有加分,加分也直接加到单元考试里。
  几年前,学生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我这样发短信告知: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再次没有完成,要扣作业分1分,遗憾。----管老师
  开设了“表扬课”,我的短信变了,柔和了:
  ×××同学,你的默写作业没有交来,很遗憾,今天你没有做到“当日作业,当日完成”,期待明天有一个全新的你。----管老师提醒
  现在,我常这样提醒没有“当日作业,当日完成”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据我的统计,你的默写作业本暂时没有交来。请你查看一下书包,是否在自己那里。也可能我统计错了,敬请原谅,也请回复。----管老师友情提示
  我这个人,冷峻多于热情,挑刺多于欣赏,批判多于赞美,这不是个好的思维方式。
  开设“表扬课”,也是以表扬学生,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透过以上短信,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1: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做“功能性文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曾流行过“功能性文盲”一词,它是泛指那些缺乏处理生活及周边环境能力的人:如不会读家具组装的说明书,不能修理家中水电的细微故障,不会填报所得税。再看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持久的阅读习惯。而小学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学校所提倡的爱读书、爱劳动、爱运动,所进行的学生大讲堂、项目式学习等不正是在做这样的事吗?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是内行,专业以外也不外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2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冬燕 于 2021-9-1 22:57 编辑

用清单的方式整理规划
分类
清单设计

师生相处守则
1.师生关系平等      2.倾注全部爱心
3.学会换位思考      4.与学生交朋友
5.做一个倾听者      6.参与学生活动
7.充分展现民主
学习
1. 近期准备阅读的书目:《夏山学校》
2. 已经从同伴身上学习到的东西:持之以恒
规划
1. 我要做的课堂中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促教师的教
2. 我要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的项目:共读共写
兴趣
我的兴趣:关于历史的东西都喜欢
       旅行
       读点儿闲书
其它
工作中比较遗憾的事情:
   有些工作深度思考较少,要再学会把规划做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9-1 2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有温情的教师

  “温情”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所以我想“温情之教师”,就应该是情感与态度的相辅相成吧!从教二十一年,自己经历过、见过或听过太多的教育事件,看似繁多,各种各样,其实又都有着相通之处。细细思来,“温情”难道不是教育的真谛之一吗?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是一个插班生。刚从其它学校转来时,学习成绩很差,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与同学相处不好,经常抛出一两句粗俗不堪,跟她的气质很不相配的话语,甚至于还打架,确实不惹人喜欢,我对她亦是很平淡。有一次,班中有一位女生,腿让开水给烫了。而她俩又为一点小事起了争执,她居然朝这位女生还没有好利索的腿上踢,这让我很震惊.就直接严厉地批评了她,还叫来了家长,但她似乎对于家长和我的话置若罔闻,总是“屡教不改”,甚至有“对着干”的感觉。现在想来,自己教的每届学生中,尤其到了中高年级,似乎总有这种“对着干”的学生,一次次过分的事件,一句句过激的言语,都能够让我们火冒三丈,继而对他们是更加严厉的批评。其实,我们有多少次是先入为主,带有个人观点,亦或用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走进事件的背后,走到学生的内心呢?我想真的是前者更多,后者更少吧!
    后来,我从她的妈妈和好朋友那里得知,因为父母感情不和,她非常难过,跟随母亲到石家庄后思想还转不过弯,再者她不愿意离开原来的学校,所以就在潜意识里提醒自己要变得叛逆,不认真学习,言行出格,从而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其实,她的骨子里,根本就没有想与学校对抗,更没有与老师抵触的意思。我了解了情况以后,从小事着手,给予她更多的关心爱护。我一次又一次的与她谈心,我问她:“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想。”“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就这样我们之间的默契也就达成了。后来,她果真在纪律和文明礼仪上都有了明显地进步。当她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她感到老师处处在关心她。我们班的同学与她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我还想方设法把她的精力引导到学业上来,让她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她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有耐心,慢慢来”是那段时间我跟她的同桌和我自己说得最多的话。终于,在同学们的帮助和她自己的努力下,她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我们和学生相处,最需要的也许就是尊重、肯定和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细想一下,有时是不是我们的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爱心出了问题呢?时不时驻足于学生的成长之路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无论何时,每一个学生都是我们教育生活中最重要的,对他们怎样用心都不为过。我同时坚信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最后成为失败者,成为一个无法经受挫折的人,这样的挫败者一定会更少,而且从爱的教育里面成长起来的成为善良的人一定会更多,这就是教育的正面力量。
    教育的“迟效性”特征决定了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之“效果”,过往的教育生活我倍感珍惜。可以说,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教育实践影响、润泽、成全着学生之时,也影响、润泽、成全着每一位教师。我们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智慧与方法,把成全人的理念以一种温情的方式、温情的态度付诸实践之时,我们才因此成了有思想的行动者,行动中的思考者和自我提高的人。追寻教育的温情,做一名有温情的教师,莫不如说让我们生命中的爱与尊重、耐心、善良、责任……去摇动影响另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1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特级教师开课啦”第一课:家长硬核指南
   前两天,从学习强国上听到了周飞老师(上海市教委督导室副主任,上海市历史特级教师)的讲座《家长硬核指南》。虽是针对家长而讲,但是对老师同样受用。他讲到“教育是有节奏的,有规律的,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情。”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是有节奏的,人的心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浪漫期(0-12岁):心智发展不成熟,大脑处于发育当中,这时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反对灌输和大量训练,强调自由。精密期(12-18岁):人逻辑思维形成,知识体系奠定的重要时期,强调纪律,大量的训练将规则定理,融化进孩子的血液,所以初高中适当训练,勤奋苦读是应该的。综合期(大学期间):人进入第二个自由区,知识体系奠定,人生理想明确。
   在什么时期,人就要承担什么使命。学生、家长、教师都是如此。回看学校的发展定位,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办一所有趣的学校。包括学校所有的项目课程改革,无征订教辅,读书,运动,劳动等等全都是符合孩子生命成长规律的事。就我而言,后面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要了解孩子成长规律,顺规律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16: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一
     这两周读完了《童年的消逝》第一部分,“童年的发明”“印刷术和新成人”“童年的摇篮期”“童年的旅程”。
     在“童年的旅程”中有这样两段话和大家分享:一是弗洛伊德的观点。(1)头脑不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儿童的头脑的确最接近“自然状态”;天性的要求必须考虑在内,否则就会造成永久的人格错乱。(2)儿童和家长之间早期的相互影响,对于决定儿童将来成为何种成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理性教育,头脑的热情可以得到控制;没有压抑和升华,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是杜威的观点。儿童的需求必须根据孩子是什么,而不是将来是什么来决定。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成人必须问自己:这孩子现在需要什么?他或她现在必须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儿童才会成为社区中对社会生活有建设意义的参与者。
    我的思考:
    1.儿童的自然状态是什么?
   我们成人的生活状态常常是一种“追求”的状态,是有强烈的目标导向的生活状态。而儿童则与成人不同,我想儿童的自然状态更多还是他们天性的东西,比如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该被扼杀;如果被扼杀,则有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或者作为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想把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舞蹈家,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种种内卷,这种不断催促孩子成长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违背儿童的自然状态,让他们不断失去童年该有的幸福和快乐。当我们不把眼光放在培养所谓的全能儿童时,我们才会发现儿童身上更多的自然特性。天真可爱、活力创新,这也就是我们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孩子只要不谈成绩,哪都好!
    2.孩子“是什么”比“会什么”更重要。
   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比他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会什么)更重要。比如说绘画,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想法的人,而他所学到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只是他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所以说让孩子画出自己心中想要的样子,比让他画一幅取悦大人的画有意义多了。学校倡导的爱阅读、爱运动、爱劳动,就是对孩子美好生活方式的一种塑造,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0 1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二
    最近终于读完了《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文中的一些句段确实是一知半解,但是结合自身的工作又是有些许感受的。
    无论童年的发明与消逝,抛开尼尔在书中运用到的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等等,童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让时间的车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和同学一起玩跳房子;体育课上,打篮球、乒乓球;放学后,跳绳、跳皮筋;下雪了,打雪仗、堆雪人等等,总而言之,就是除了写作业占用的一小部分时间外,就是和同学无忧无虑的玩耍,再加上看“闲书”,书的品种比较少,一本书翻了不知道多少遍,大家还特别爱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换书看,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让图书漂流起来。那时书少能漂流,现在书多,倒漂流不起来了。80年代之前的人回忆起来,我们是有童年的,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自由快乐!
   再看我们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一、不会玩儿
   尼尔在书中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内容的媒介,他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
   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没有伙伴的陪伴没关系,只要有一部手机。他们离开了手机电脑,还会玩儿吗?当他们真正到了成年时,还能记得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吗?之前的我们自己会玩,现阶段,让学生会玩是需要我们去引领的,庆幸,我们在做“孩子王”行动,学会玩和学会学习同等重要。
   二、不爱读书
   不爱读书的孩子似乎对于学习的求知欲也差了那么一些。以前的我们书少但是爱读,不懂这样那样的方法,但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但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书籍的品种多了,阅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学生读书面窄量少,不得法。年级越高,问题凸显越严重,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引领学生课外阅读,我们的“百部童书 润泽童年”读书工程正是在做这样的事。
   看似我们的教育现状那么让人着急,又何尝不是在貌似渐行渐远的路上,激发我们每个人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童年就应该有童年的样子,在孩子的世界里,应该有玩具、创意、运动、读书和任何一段他觉得有意思的经历,而不应该只有成绩、课表和竞争,以及任何一个成人期望的模子。
   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俯下身来,在欣赏、观察、体验、探索中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独特之处。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这样的学校,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2: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绘本《安娜的新大衣》分享
   最近,我和一二年级孩子们共读了绘本《安娜的新大衣》。都说“绘本并不单单是给小朋友看的,它是0到100岁的人看了都会着迷的书。”这个绘本当我反复在三个班级读了之后,也让我非常喜欢,越发读到了它背后的一些东西。
   《安娜的新大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真实故事。打开内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房屋几乎全毁了,但这样的屋里,竟然还有住户,一个女人站在危楼上,向街上的小女孩打招呼,这对母女正是书中的主角。这幅图也点明了她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一个因战乱而导致家破人亡的时代。在战争刚刚结束的这样的背景下,安娜的妈妈没钱为安娜买大衣,于是用家里的东西换羊毛,请人纺线织布,最后终于做成一件新大衣,并邀请了所有参与大衣制作的人共度圣诞。
   这本书虽然是二战题材的故事,但是整个情节发展感人温馨。故事中没有抱怨、没有气愤,但是却能感受到战乱的日子有多么愁苦,复苏脚步有多么艰辛。与之相反的是,由于资源短缺,安娜妈妈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又凸显出了人情的温暖可贵。残酷与真情,更加坚定了人们永远不要经历战争,永远安乐和平的信念。
   上课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知道做一件大衣所需的材料及过程,也让他们明白一件物品是需要众多材料与人力才能完成的。虽没有刻意强调战争,但是敏锐的孩子还是通过观察图画和思考,看出了前后“空荡荡的商店”和“恢复生机的商店”,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看不到安娜的爸爸?孩子们读到了我想让他们读到的,也读到了我认为他们读不出的内容。绘本文字图画背后的无限空间,在向孩子传达、诠释许多无法解释的话题时,也让我们成人感悟着无法言说的人生种种。和孩子一起阅读童书,的确是非常好的沟通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87

帖子

763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3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9 18: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视班级管理中的“第一次”
   作为教学主任,以往更多是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业务提升,对班级管理虽有关注,但是深思不够。自接手级部主任后,从教育教学到考勤后勤,自己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其中就讲到了他如何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
   李镇西老师是这样做的:安排座位的原则是尊重学生、有利学习、小组固定、每周轮换。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愿望,甚至让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己确定座位,当然也不是任意想坐哪里就坐哪里。所谓“有利于学习”,就是排座位要考虑成绩搭配,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坐在一起。所谓“小组固定”,意思是前后四人或六人就是一个整体,小组内部可以互相调整。所谓“每周轮换”,是说每个星期全班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变化一次座位,让每一个同学在一个学期内几乎都能把教室的每个方位坐遍。
   具体操作分为两个步骤,开学第一天排一次,一个月以后排一次。开学第一天排座位,主要让学生自己安排,老师只和他们讨论安排座位的原则。因为是随意坐的,因此,教室里面男女生坐的比例不太合理,阵线分明,就略作调整,男女生混合地坐在一起。又问了问那些需要照顾的同学,并把一位视力不好的女生安排在了最前排,然后对她说:我和同学们也只能照顾你一周,请理解!因为我们每周都要轮换座位。这是第一步骤,一个月后还有第二步骤。
   第二个月,师生之间比较熟悉了,同时第一次安排的座位是否合适,大家也比较清楚了,这次的调整不但是根据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同学们的反映,将不合适的同桌分开,而且还要确立学习小组。4-6人,学习小组一旦编定,原则上不变,这样便于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每周轮换座位,是小组整体搬迁移动,在小组整体搬迁移动的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前后左右的循环调整。这样每周循环的好处是:1.保持了小组的整体性,有利于课堂学习的交流讨论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2.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坐教室里任何一个位置,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显得十分公平,这样一来,所有的照顾就都不存在了——我对凡是需要照顾的同学说:不要紧,你只是暂时坐这里,下周就会交换座位的!学生能够接受,家长也无话可说。
    虽然这是李老师在高中的做法,但是我觉得管理理念不尽相同,我们的四至六年级可以借鉴。所以要使班级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一定要重视“第一次”,做好“第一次”的目标,确定好标准,并对“第一次”可能产生的结果有充分的认识,并准备好应对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07 , Processed in 0.0862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