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本学期阅读收获

[复制链接]

1

主题

15

帖子

5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9
发表于 2023-6-7 1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我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教师唯有终身学习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
读了《欣赏教育》一书,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所谓赏识、欣赏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欣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激励,一种鼓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和一个受过激励的人,其能力的发挥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读书可开阔视野,明了天下之大事;读书可陶冶情操,使人心胸更加开阔;读书可醒脑益智,提高人的综合本事:读书可豪情满怀,使人精神更加振奋;读书可泣人泪下,它能净化人的心灵。每读到一本好书就像他乡遇故知、久旱遇甘霖一样,令人心旷神怡,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并能懂得人生的真谛及生活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

帖子

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6
发表于 2023-6-7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玄机设计学》中的“玄机”虽精妙但没那么深奥,是你我都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去设计好的“玄机”。由于我们自我认知的局限,外在环境的复杂,我们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完全做到择善从之。这时如果有一些细心的思考,精妙的设计,增加我们行动的选项,在不知不觉中做事带给我们正向改变,岂不乐哉!
        玄机设计学的三个作用:1、增加人们的行动选项,并不是强迫你怎样做,而是提供了一个富有意义和趣味的备选项。2、巧妙的行为引导,可以改变和引导对其感兴趣的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比如孩子的学习,有科学的引导,巧妙的设计,孩子一定会爱上学习。“博学于文”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便益的“玄机设计”。3、出奇制胜的效果,传达同一种内容时,选择方式很重要,玄机设计催生的行动看似和最终结果没有关联,却能达到根本目的。特别认同书中说的解决问题不是靠“物力”,而是通过改变人们的“行动”来解决。物理的诱因,心理的诱因真的是玄之又玄,默默表达,悄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3
发表于 2023-6-7 16: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等对话,而不是单向教育,是《生命教育7堂课》这本书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生命教育不是将孩子锁进大人编织好的知识牢笼里以求安全,而是大人放下身段,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与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共历冷暖,直面生死,活出真实的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发表于 2023-6-8 09: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其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我觉的本书中作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它概括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在此基础的形成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40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发表于 2023-6-8 15: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为我明确教育方向
自从教至今已有15年有余,期间当过班主任也当过科任。虽然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繁忙、辛苦的。但是我却认为:身为老师,如果不兼作班主任,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做老师的乐趣。我觉得,班主任除了偶尔必要的时候需要扮演一个严师的身份外,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这个家庭的“领头羊”,而非“牧羊人”,许多时候就是跟学生融在一起的,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健康活泼向上的集体氛围,才能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时至今日,环顾校园,问题生后浪推前浪,层出不穷,新新人类,愈出愈奇。学校和教师在教育问题生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感情。所以,当务之急依旧和过去一样,与其说是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不如说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问题生是病人,要给病人看病,前提是医生要合格,要有专业技术,否则会越来越被动,精疲力竭,黔驴技穷,有时甚至会沦为心理病人(真的给气疯了)。尤其是中途接班,想要了解54名学生的心理,还真得下一番功夫。遇到难题时通过读书可以找到答案,最近通过阅读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班里出现了暴力倾向的学生,一连几名同学都不同程度的遭到了她的暴打。搞得人心惶惶。该学生打人的原因很令人费解如:自己脑中都是问号,问别人是这样吗?问的方式是连续用拳头杵别人的头部;自己感觉某同学炫富了;别人说了句“你没交作业,站起来”;两个同学闹,她会打她认为有错的一方;她喜欢玩的游戏别人也必须喜欢;她打别人时拉架的也会遭到暴打。下课时,她会突然觉得某个同学很吵等等。她心里总有一股无名火,找个出气筒就要发泄。个子也大,有力气,而且特别敢下手,有武力发泄的条件。这一类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他们施暴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时间规律,他们随机发怒,事后从不承认是自己的错。在樊登讲书中就提到长期沉迷于游戏中学生的特征就是多疑,易怒。这种暴力行为,与其说是品德问题,不如说是心理问题。但是这种事关键在于预防,而要预防,就必须首先搞清:他们为什么对同学施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如果我们集中力量说教,大谈打人的不道德、打人的危害性。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比较幼稚的。须知打人都有具体的由头、具体的原因。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缺乏某种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才借助拳头解决问题的。你不具体地提高他的能力,即使他很知道打人犯法,他也还会打人,因为他找不到别的办法,只好出此下策。本该由家庭教育解决的,可惜家长失职了,教师只好权当一回家长。该生的价值观就是"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而且他们一般对集体、对他人都持有不信任态度。比如别人说了一句公道话,她认为这是欺负她了一定要武力报复,你建议他告诉老师,他认为"那没用",在他眼里,唯一有用的是让对方尝尝他的拳头。这种学生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较低,每日牢骚满腹,对谁都不满,孩子有错就打。
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真想解决他的问题,或者起码把他稳住,最重要的事情是诊断、分析,看他到底问题在哪里,这是个什么类型的问题生,属于什么程度,教育他应该从哪儿切人。
该生的言行,有时确实令人反感和厌恶,但我发现,当我冷静地把他当做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减轻了,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认知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所以,教师要激发和强化自己的认知欲望,不要觉得自己了解学生,而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我对学生的心灵世界知之甚少。如此,我们面对问题生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充满探索精神的"为什么",而不会是情绪主义的义愤填膺和管理主义的"怎么办",这样,我们的思路就对头了。
丁有宽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实在班级工作中,只要把批评和处分建立在关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与期望,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会更"倾心"于老师,更乐于接近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可见育人中"爱"是如此地重要。
该生绝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只要我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和引导工作,打消她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坚信她是可以转化的,只是并不轻松。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管在什么样的班级做班主任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有了问题班主任就得设法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否则,任其发展将影响整个班集体。通过摸索使我懂得:教育学生仅有严格要求是不够的,还必须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对问题生要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在思想上、感情上与他们共鸣,要像父母对待子女那样对待他们,开展工作要和风细雨般地进行,切忌简单粗暴。这样他们才会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有了这份可贵的"亲近感"我们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由于该生每天都是早早到校,放学最晚离校,又在学校托管,于是我要赶在她进班之前进班,她离校后才放心,课间也不敢迈出教室半步,每上课之前和科任无缝交接并交代好注意事项。课间为了和她有共同的语言,我特意背了几款游戏的名字,然后她会滔滔不绝的和我说起来,虽然听不懂,但我听得很认真。因为这是和她拉近距离的开端。课间与同学讨论笔上的人物性别时突然又冲别人大喊,我吓得赶紧跑过去,生怕那名同学再多说一句。今天面包丢了;明天笔丢了;后天铅丢了。除了安慰她以外,马上帮助查找。出乎意料的是最后一次我在询问时,她说:“老师我自己解决了”。我们互加了微信,这样她有什么想法可以私信我,也可以传纸条。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盯梢,当然这期间还有校领导们轮流对她进行了心灵疏导,我发现她有了很大的改观,3月17日午读时她突然大喊,我朝她做了个嘘的手势,她说:“不好意思,我凹凸世界看多了。”一只大手悬在半空,我顺势与她击了下掌。后面她就没再发出怪音。现在的她无论在哪看见我都主动和我分享她的趣事以及令他生气的事,如:“我的衣服好看吧?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我的笔是正版的,不是山寨货。”“我喜欢小猫”;“我有时想打死我弟弟”;我在催促别的同学搞值日快点时,她会说:“老师别生气,生气容易死。”“老师我回去干饭了等等。”再看见有同学吵架时她会上前劝阻。我想只要她对我说出来就说明她相信我,这样我给的建议她才会愿意接受。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现在算是把她基本稳住了。与其说我们在逐步地改变她,不如说是我们在互相改变着,她让我改变了以往的错误认知。
总之,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是持之以恒的工作。我们只要有一颗博大的爱心,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就无愧于我们的职业。让我们共同编织一条爱的河流,让那涓捐细流流入每个学生心田,在那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我会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争取做的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7
发表于 2023-6-9 10: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教的勇气》
          ——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前些天,在樊登读书听到了一本《不管教的勇气》,一听书名,与《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非常相似,因为两本书都是基于阿德勒思想体系著作的,但是又是不同的作者写的两本书,《不管教的勇气》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
      好的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达到自立。一个人实现自立则需要具备三大条件:第一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自己有选择的标准,能够选择出对自身成长有帮助的方向,学会取舍,愿意承担后果,并且为此负责。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正确看待自身,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不以自我为中心,观察考虑周围环境,学会换位思考。这三条蛮抽象的,不管怎么样,只要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不受别人的影响,追求自己的理想,这就基本上算是自立。
      这本书重点讲述了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立。书中传授了三个教养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方式。在这里,我想到了与《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的和善与坚定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首先作者说,批评并不会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还容易带来负面影响。为什么你越批评,孩子越叛逆,为什么他明知道这是错的,但还是要做?什么情况下,孩子会做出让你觉得要批评的事?归结起来有三种情况:(1)孩子渴望被关注。当孩子规矩做事得不到回应时,就会故意做一些令父母或者老师头疼的事,因为比起被忽视,他宁愿通过被批评来获取他人的关注,你越批评他,越是他想要的结果。(2)批评短暂地制止了问题行为。不是因为批评奏效了,而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或老师,不得不顺从,最终孩子会因为逃避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变得懦弱消极; (3)孩子不懂事,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这时,父母和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书中很多次地提到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你就破坏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一旦关系疏远,你的话孩子更加不会听,也不会愿意改正,即使你想帮助孩子,但是批评会让你远离你的初衷。批评是不对的,那么表扬呢?作者认为总是表扬也不对,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就是孩子衡量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别人会怎么看,有没有评分,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所以,作者提出来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那么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我们可以怎么做呢?作者说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图书馆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让我们可以有一个良好的看书环境”。这样能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当孩子能从一个行为中获得价值感,会更加乐意去做更多积极的事,也不会再盲目地渴望获得表扬。
      第二个方法是正确应对孩子的学习,不要横加干涉。要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学习的喜悦和获取新知识的快乐,接受孩子最真实的一面。这个方面我就不具体阐述了。
      第三个方法是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这本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建立平等良好的关系,平等的对待孩子,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所以父母和老师没有权利对孩子自己的事横加干涉,更别说批评与指责,遇到事情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给建议,聆听孩子的想法,始终把他当成你的一个朋友。试想一下,你要与朋友构建一个良好平等的关系,是不是就要尊重对方,即使对方身上也有一些缺点,但是你不会那么直接批评。只有你获得了对方的信任,你的朋友才愿意跟你分享一切喜悦与悲伤,困惑的时候向你倾诉并且聆听你的建议,而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就跟朋友关系一样,孩子相信你,信任你,会愿意向你吐露心声,你就会有机会帮助他。
      最后有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不管教不等于没有边界,没有原则,不等于放任,也不是刻意制造困难和诱惑,去考验孩子的意志力。管教需要的是方法,不管教需要的是智慧。管与不管,因心而起,教与不教,因势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9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3-6-12 16: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龙应台的《目送》,真的是不忍释手,几度泪眼模糊。
书中文章,多是作者对父母兄弟朋友的亲情和牵挂,几分落寞,几分温婉,也有不舍无奈之际,作者决然转身的背影。
《目送》是书名,也是第一篇的篇名,诉说对父亲、儿子的眷爱。一边是父亲的远逝,作者深情凝望,目送曾经是英姿勃发的父亲,走完去往天国的最后一程。一边是儿子,松开妈妈的手独立行走,到长大成人,一次次走向远方,消失于茫茫人海,“每一次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
作者柔肠百结,终于慢慢地、慢慢地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于是,作者幽婉慨叹: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就这样,生与死,别与离,作者用文字透露内心那片最不甘的柔情,还有微妙与细腻,无奈与难舍。
书中,龙应台叙述质朴,有款款深情,也有万丈豪气,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花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
再犀利的笔也有难以言尽的时候,作者心路的曲折我们无法尽览,但对亲情和人情,作者心底的凄清与渴望,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
合上书本,《目送》再难让人忘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23-6-12 16: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暴圣环 于 2023-6-12 16:15 编辑

《净化你的时间》-- 每天多出2小时
加入樊登读书后,我读书的时间增加了很多,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名叫作《净化你的时间》,注意它有一个副标题,叫作“每天多出2小时”。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叫作史蒂文·格里菲斯。他是时间生产力和绩效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领军人物,他的“时间净化”的方法,已经被公认是在生活和工作上,能够给生命增加时间、为时间赋予生命的首选方法。
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老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书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家人,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工作。大家都不想这样,可是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确实是用钱买不来的,那就是时间。
但是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其实就认可了作者的理论。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在市场上常见的时间管理的书,它的理论是认为我们要关注的不是时间管理,而是时间绩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怎么能够去获得最大的价值和收获。
所以就回到作者的一个概念,要管理的根本不是时间,所谓的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我们能够管理和影响的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管理的是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动作,跟时间相关的方面我们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把时间花在什么事上面、我们用这个时间去做什么,而不是我们怎么去管理这个我们压根就管理不了的时间。
书中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作者有一个朋友叫马克,马克有一个妻子,有一份事业,他小心地呵护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他希望能够在事业和家庭当中获得一个平衡。他每天努力工作,每天尽可能地花时间来陪伴家人,但他依然觉得很累、很辛苦,就是因为时间不够用、不够分,他不知道怎么去平衡。当作者跟马克在聊的时候,作者让马克把他自己的前五个价值观列出来,马克就在白板上写下来了妻子、公司业务、健康、正直、旅行这五个东西。
经过这样的一轮对话之后,马克最终确定了他的价值观的顺序,他的新的顺序变成了正直、健康、公司业务、妻子和旅行。
作者让马克看着白板上的这个顺序,让他再三确认这是不是他心目当中的,依据他的想要成为的人,依据他的为什么而定出来的一个价值观的顺序。”作者也提出来了一个比“正念”和“临在”更进一步的概念,叫作“全然临在”,就是要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全神贯注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我们习惯了做一件事的同时脑子里想另外一件事——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可能突然会想起来我出门的时候门有没有锁好,车有没有停好,手机来消息了我要不要看一下。就是说,我们很容易被打断,很容易脱离开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
那么作者所讲的这个“全然临在”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临在。临在就是你全神贯注地、认真地在做某一件事。
第二个步骤叫作暂停。就是你发现自己好像心神不一了,好像脑子里面在想别的事了,好像思绪被分了一部分到你现在应该全神贯注所做的这件事之外了,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暂停。你要识别各种情绪和想法,到底和你现在做的这些事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那么你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它去除、清洗掉,告诉自己走神了,赶紧拉回来,回归到你所专注的这件事上。
最后一步叫作前行。所谓的前行,就是当你回来之后,继续专注和保持在你现在要做的这件事上。
我们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概念之后,其实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全然临在”,始终保持全神贯注地去做一件事,这个时候我们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它的效率是最高的,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干扰。
假设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为什么,我们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为什么,已经检视了自己的价值观,挑选出来了这些与为什么相匹配的价值观,并且做好了排序,那接下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根据为什么和价值观来规划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行为、时间、地点。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实现我的为什么,在符合价值观的情况下,我要做的事是什么,我要把时间花在哪儿。
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告诉我们时间是不能被管理的,能够被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但价值观的错位或者是模糊,使得很多时候时间并没有被花在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核心的管理时间,或者说净化时间的依据,就是要先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明晰价值观和目的,用这些东西去衡量我们现在时间的花费,去识别时间“毒素”。用这个时间净化工作表的工具,来找到可回收的时间,然后把回收到的时间再去投入到最符合价值观和目的的活动上,从而去最大化我们的时间绩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6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发表于 2023-6-13 14: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刻意练习》,努力超越自己
听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刻意练习》这本书,它的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
这本书进入我的视野十分偶然,因为平时我接触更多的是人文方面的书籍。之所以能够沉下心来细细地去阅读,是因为这本书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认识到: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控自己的命运,进而可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书的开篇,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总结,他们发现世上所有的天才或者某个领域的牛人,都是要通过某种非常相似的原则努力而来,这种原则就是“刻意练习”。作者认为:所谓天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像莫扎特,其实他的父亲是个很牛的音乐教师,不但写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而且在莫扎特的姐姐身上测试了自己的理念。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带他各地巡演,在一系列高强度的刻意练习之下,加上莫扎特本身的悟性,才成就一段传奇。除此之外,作者还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完美音高、盲棋大师、芭蕾舞演员、王牌飞行员、富兰克林、自闭症奇才等均说明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性。
刻意练习针对的是每一个有梦想、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于现状的人。生活中,请找好自己的赛道,开始试着刻意练习某项技能。
首先,要建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具体、明确、清晰,还要要尽可能的细化,即要把训练的内容拆分成很多的小块,以便于你能看到实质性的进步。一方面,可以随时获得成就感,保持练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反馈,立即改正,小步快跑。
其次,找到一个好的导师。想要最好、最快的进步,找到相关行业的顶尖人物,让他做你的导师。这个导师作为局外人的视角,能不断给你提供及时反馈,而且导师经验丰富,他可以给你很多建设性的东西,乃至那个领域的终极套路——思维模型。
第三, 建立模型,这是所有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断在大脑构建一系列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的终极就是模型,一个个的“思维模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套路”,是人脑思维中的一种快捷方式。它帮助我们立刻吸收和考虑事情,帮助我们把握大局观,使我们既能看见一片森林,又能看见一颗具体的树。就像万维钢所讲的“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的关键要看他所掌握套路的多少。”
第四,刻意练习。为了尽快达成目标,不仅要把练习的内容拆分成很多有针对性的小块,还要注意尽可能的屏蔽周围的一切干扰因素,尽量做到专注和投入。及时反馈也不可或缺,练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收到及时反馈,才会清晰的知道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好的去了解它、改进它、实现它。要经常思考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足?不断思考为什么会失败并加以改正,然后才能不断突破、进步。
第五,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练习。无论什么技能,都是建立在花费无数时间进行刻苦练习基础上的。大家都听过一万小时理论,虽然其中有很多漏洞,但是练习时间确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条件。同时,还要坚持每天练习。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保持,一旦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所有希望提高特定技能水平的人,都应当每天花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专心练习那些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做好的事情。当然,无论遇到任何瓶颈,都不要放弃;不断尝试各种不同方法,直到克服障碍。与自己达成协议,如果实在想要放弃,坚持到跨越当前这个瓶颈之后再放弃。也许那个时候,你就不再想放弃了。
第六,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刻意练习要求我们不断尝试那些刚好超出自己当前能力范围的任务,因此,它需要我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不论何种目标,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很容易达到一个停滞点,待在里面而不自知。比如我们常说老司机,开了几十年的车为什么还是成不了赛车手呢?因为只是前两年在飞速进步,之后技术就已经达到自动化了,一旦思维达到自动化人就再也难以进步了。司机如此,老师如此,任何领域亦如此。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找到停滞点,突破它,可以考虑这个解决办法:每天或每周或一段时间,固定一个时间出来,这个时间点要屏蔽一切干扰,进行刻意练习,比如背单词、看书这件事。记住:压力和专注是舒适区的天敌。只要我们坚持训练,身体和大脑将逐渐适应用于培养特定技能的刻意练习所带来的痛苦,我们终将超越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3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3-6-14 15: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完《时间的格局》这本书,很想和大家分享 孩子报各类兴趣班三分钟热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话题。
   孩子报各类兴趣班三分钟热度到底有没有用?到底是不是一颗兴趣的种子。读完这本书,我找到的答案是:是,三分钟热度特别重要。
   大家都知道农民播种,播下一万颗种,留下来可能几千颗,但是还要播,为什么?因为你播了,有了基数才可能有存活的那个概率,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的是,不是鄙视或者杜绝三分钟热度,而是要护航这个热度,护航三分钟的兴趣,让它发芽。那么年龄越小的孩子,他的兴趣越会善变,我们就越要陪伴他,让他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兴趣。初中前和初中后它是一个分水岭,初中前我们一定要广而不聚,让孩子慢慢地经过筛选,找到自己想要做的那份兴趣。可是初中之后,他的认知能力成长了,他的选择能力成长了,他的课业越来越忙,他需要像漏斗一样筛选、精选。所以初中前我们要宽进宽出,允许他离开一下,允许他停顿一下。但是初中之后,精选完,我们慢慢地就要聚焦那一份兴趣了。
   那我们如何把兴趣保留下来呢?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四阶段进阶法,就是从兴趣到梦想,要螺旋式地上升。
   第一阶段就是播种期。要广撒网,要广播种,让他多尝试。
   第二阶段就是兴趣的成熟期。初中之后的那一阶段我们要精选,精选以后,怎么让它留下来,把这份兴趣变成特长?就是要进入一个小集体,要让孩子有归属感。比如:我会踢球,我一个人踢不行,我要进入足球队,我要有小伙伴,我要有分工,我要知道哪一种踢法是我的特长,这样他就会成熟起来。
   第三阶段就是兴趣的蜕变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把一个普通的能力上升成为特长,你进入了一个集体,你就会发现,这个他做得好,那个我做得好,那我做得好的东西,我要投入时间,我要去请老师,我要把我这一块东西做得更好。
   最后,我们还需要把这份兴趣特长加上一个长远的目标。这叫梦想,这叫理想,这叫腾飞。怎么腾飞?多和孩子聊一聊,这个做好了,以后会做什么,哪怕以后他不一定做这个,但是现在他需要想,我很会踢球,我很会守门,未来我想做什么样的守门人。我现在很会搭乐高,那未来可能从乐高里边又会发展出什么样的东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多和孩子讲讲“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有自我的成就感,孩子就会有更大的一份梦想,这个就能把兴趣这么筛下来,筛到唯一或者几个,然后他会觉得我要把它保留下来,因为兴趣让我成为和我的同学不一样的人。他是拍照、画图的人,我是跳舞或者踢球的人。孩子都是这样来想象自己的,不是说我是100分的人、他是98分的人,他们不是这样考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26 10:46 , Processed in 0.0793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