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会琴 于 2025-4-16 09:47 编辑
假期我们阅读了《高绩效教练》(*Coaching for Performance*,约翰·惠特默著),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提问和引导而非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人发掘潜力、建立责任感并实现目标。将这种教练思维应用于小学教学,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 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责任感 核心理念:通过提问代替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实践应用: 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问:“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如果尝试另一种方法,可能会怎样?”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效果: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逐渐形成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 2. 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信心 核心理念:通过积极倾听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 实践应用: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用“你刚才的发言逻辑很清晰”“你的创意让我很惊喜”等具体反馈,强化学生的优点。 通过反思性问题(如“你觉得今天哪件事做得特别好?”),帮助学生关注自身成长。 效果: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减少对教师评价的依赖,增强内在自信。 3. 适应小学生特点 简化语言:提问需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例如用“你觉得怎样做更好?”替代抽象的“你的策略是什么?”)。 结合游戏化: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融入教练技术(如“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教这个知识点?”)。 短期目标导向:小学生注意力有限,需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短期任务(如“今天我们先练习哪一步?”) 《高绩效教练》为小学教育提供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框架,通过赋能而非控制,帮助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个体。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培养终身学习所需的底层能力——自主性、批判性思维和情绪韧性。教师在实践中需灵活调整方法,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将教练技术转化为适合小学场景的具体策略。我们如何通过教练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绩效,强调以目标为导向,激发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宽松、温暖、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幼稚的、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音乐课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乐感,培养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有良好的音乐表现,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育核心目标。音乐表现有个前提就是他要有表现欲,而表现欲有两个心理基础,一个叫自信心,一个叫安全感,一个孩子觉得我说的对的,觉得我做的是对的,他才敢于表达,敢于表现,如果他不相信自己说话是对的,不相信自己的音乐表现是正确的,他怎么愿意去表现呢?安全感就是他觉得:我这样的表现、这样做不会遭到惩罚,那么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有宽松、温暖、和谐的这样一种课堂氛围,初见一个学生,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教什么科目,把建立学生三感作为首要教学任务:1、安全感,2、亲和感、3、信任感。建立了这三感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你教的课程,那么,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你、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呢?我觉得“赏识学生”是前提。在音乐课前准备,我设计了“说名字”的游戏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握住小朋友说,我是刘老师,我们握握手。接着让他用同样的节奏来介绍自己。在变换交流对象的时候握握手,这个动作也可以变成拉拉勾、跺跺脚。学生可以跟老师做同样的动作,也可以变出自己的花样来。同时在此游戏对话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特点,赏识他们,遇到胆儿小的不敢说的,要帮助他们,要等待他们,对思维活跃的同学要艺术性的夸赞他们。对于不大吭声的同学,要学会理解他,鼓励他,这样学生会增强自信心,会自觉的接近你,会有兴趣和你继续合作。 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在问题情境中“找”音乐,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到大自然的声音-世界音乐博览会,认识各种打击乐器、弓弦乐器、键盘乐器,弹拨乐器并随音乐模仿演奏。在游戏情境中“玩”音乐,通过“我的音量我做主”学会1-5级音量的控制,并在生活中运用。在听赏音乐会中,学会听音乐会的的礼仪,上课的礼仪。始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让他们自觉的走进美好的音乐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