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你好,小孩》 推荐理由:这本书,从多个维度提到了如何善意地对待孩子,我总结了归纳了主要是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并结合李小萌老师的一些教育理念,谈谈如何善意地对待孩子。 一、家庭友好: 1、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早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孩提时代,他就在接收和感受这个世界给他传递的各种外来信息,此时主要接触他的是父母。父母的拥抱或是冷漠、父母的微笑或是愤怒、父母的语气或是说话的音量高低都会给他传递了一种情绪,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责任人,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和启蒙者,父母的善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最初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李小萌老师也在视频中提到,父母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多丰富的教育背景,你只要全心全意地去爱他,就能让孩子收获到满满的爱,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是稳定和持久的爱。有些父母可能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长期出差,并不能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边,李小萌老师也说到有一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并不在身边,但是却可以从他眼里看到了光芒,他认为父母虽然不在身边,可是父母曾经告诉过他,他们是在各自努力去生活和奋斗,他觉得即使父母身处异乡,父母也是爱他的。虽然我并不提倡和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和他分开,因为父母的陪伴和老人的陪伴,这从本质上说,还是有区别的,老人可以暂时代替父母去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但是他代替不了父母给孩子的爱,代替不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启发,两代人的教育理念还是存在着天壤的差别的。另外,父母虽然不需要有多高的学历,但需要的是父母必须有自己持续专注和热爱的事情,这件事情可以让孩子感到特别骄傲的事情,孩子每每向别人谈起的时候,他会觉得特别地自豪。换句话说,你可以没有高学历,可以没学过什么专业知识,但是你一定要有拿得出手一门技能,是在孩子面前,他可以为你骄傲的事情,并且他也可以从你身上学到一种不言放弃的精神!你不需要在他面前面红耳赤,对他大声呵斥和教育,你什么都不需要做,这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鼓舞,就是对他最大的爱和善意! 2、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重视管理自己的情绪。有许多父母觉得孩子是他的“门面”,他们担心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会给他们失去面子,有时会因为一时情绪失控,去用难听的言语辱骂孩子,如果孩子反复遭受父母的恶语相向,他们会反过来同父母站在一起,去讨厌自己,去否定自己,并且认为父母是正确的,长期以往会让他们觉得自卑和引起一些心理问题。李小萌老师在视频中也有提到,父母有时会有情绪也是正常的,父母毕竟也是一个正常的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难免也会发泄,可以理解,但要学会“灾后重建”。什么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就是在情绪过后,能立即懂得修复,不让这种情绪去影响孩子,善于用“我”字来开头,而不是去攻击孩子,将自己当时对于孩子发生事情的理解和感受说给孩子听,使得孩子能明白和理解父母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正常人,也会有情绪的时候,这样父母的情绪在得到孩子理解和包容以后,也能控制和缓解。 3、明确自己的角色,做60分的父母,成为孩子的副驾驶。父母需要有高度的意识,这辆车是孩子自己的,明白他们才是人生中的主要驾驶者,他们需要自己握住方向盘去往自己的目的地,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副驾驶,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一些建议,但不能代劳他做任何事和替他做任何决定。孩子的每一次人生中的一件小事,都是他体验和认识到自己的机会,比如弹钢琴、做手工、画画、做家务、做一道可口的饭菜等等,他都可以从中去学到什么,父母们并不需要包办代替,你的包办代替可能就剥夺了他们去尝试新鲜事物的一次重要机会,剥夺了他们体验生活的各种乐趣,他们也需要从自己的一次次体验中去挖掘和找寻他们身上的种种可能。李小萌老师在视频中也提到,她的女儿在和爷爷用一根木叉去做一根哈利·波特的魔法棒,她在心里也会担心孩子在做手工的时候,不小心弄伤自己,但最终她还是忍住了没阻止,只是在她身旁观察她是如何做手工的,并在她需要的时候总是鼓励她,给她指引和启发,循循善诱的让她明白原来做手工是有那么多的乐趣。 4、不需要在孩子面前唠叨,去强化和催眠成为父母嘴里的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父母需要时刻管住自己的嘴,你的唠叨,会让孩子觉得很反感,如果你家的孩子是青春期的孩子,听到父母的唠叨,可能还会直接摔门,甚至和父母发生争执。父母的唠叨并不能给孩子任何的正面教育,反而会强化和催眠他们,让他们变成父母嘴里的人,每一次的负面暗示和强化,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灾难。我的想法和建议是:我们需要坐下来,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他们已经长大了,父母需要慢慢退出孩子的舞台,做一个倾听者,多听少说,和孩子多沟通。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在这点上,我也有好多时候做得并不够好,总是没忍住去和孩子唠叨,但是回头想想这对他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给了他更多的心理压力。有时我看到孩子会因为什么事情忘记和我说,导致之后引起很多麻烦和不好的结果,我会唠叨和责怪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地焦虑。后来沟通中才明白,原来孩子长大了,他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认为有些事他自己可以有办法处理和解决,只是处理的结果有时会搞砸,可是在我看来这件事很严重,从他的角度看,他并不认为这件事给他带来什么影响。因此,我想说的是,父母会觉得一件事孩子没做好,会有多么地严重,可是孩子会从这件事中看到许多正面积极的部分,反而父母的唠叨都是多余的,只会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让他们变成一个消极负面的人。 5、父母是外界压力的过滤器,不是压力的放大器。父母可能会比孩子接收到更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我们不能把更多的焦虑去传递给孩子。比如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一些事情,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压力,此时,父母要做的是如何化解和消除这件事情在孩子心目中的影响,让它慢慢过去,而不是放大焦虑,将事情积压在孩子心头,一直无法消除。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澄清和解释,同时,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他身后最强大的支撑和力量,遇到事情别怕,还有父母在他身后给他支持! 6、不要用“暴力”或是“武力”去对待孩子。在友好家庭中,最忌讳的就是用“暴力”或“武力”去解决当下的问题,那是最伤害孩子的做法,从身体、心理和言语上给孩子造成多重伤害,甚至是在孩子埋下了磨灭不去的阴影。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他心里会产生压力,如果父母不去帮助他,还甚至辱骂孩子,用暴力去殴打孩子,孩子会知道在他面临困难时,他是没有这个能力去解决当下问题的,他也不知道当下的问题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放在人生这条漫漫长路中,它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他会因为父母对他这种压力酷刑的处理方式,他会觉得束手无策,他更加地迷茫和绝望,长大成人以后,他也会很自卑,觉得任何小事他都不能处理好,甚至会逃避。在友好家庭中,理想的友好环境应该是: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难题时,他知道父母是爱他的,他会被父母的爱包围,他会被善待和信任,他会更有动力去想对策和办法,独立去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他会寻求父母的帮助,他不会轻易放弃!在他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他觉得这些已经不再成为他的困难,他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觉得很好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