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来相见》——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国情怀”人文主题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课例。从项目确立、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这四个方面展开。 一、项目确立 (一)背景信息 一个项目的形成、确立有它三方面的依据:课标要求、教材依据、现实依据,可以说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和实施都离不开这三方面。在这样基础之上的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就是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们具体来看这个案例的背景信息: 1.教材依据: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参同时给出了在讲授本单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查找资料,运用资料要讲究时机,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用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地方。如,理解有困惑需要解决处、课文简略需要扩充处、情感体验需要加深处。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能因为使用资料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第二,本单元的课文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说感受,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避免脱离文本空谈情感体验。 2.课标依据:2022版新课标五大课程理念: 分别从目标,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和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以及注重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以这样的课程理念引领着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第三学段的要求: 课标是开展我们国内在开展学科项目式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现实依据: 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深入地阅读理解既要依托文本内容和表达本身,还需要借助有关的背景资料,才能真切地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 2.本单元的文章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讲述时候切忌空洞说教,避免脱离文本谈感受和体验,这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学生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学情。 因此,在深入接触本单元之前,我们首先帮助学生从单元导语页到语文园地从整体上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同时随机开展一些调查,你们更想了解什么?怎样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陆游为什么会发出深切嘱托;我们自当如何去做?……学生们讨论之后提出了解决方法,从我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入手,查找资料,结合资料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而“查找资料”,为什么查,查什么,怎么查?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求,有目的的查找资料。运用资料要讲究实际,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以丰富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助力对文本准确、深入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初期进行查找资料过程中就出现,搜集到的资料内容杂乱,多数没有使用价值,不但问题没有解决,使学生失去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兴趣。于是,为了解决:“如何提高搜集资料的兴趣,又能更好地体会情感”这个问题,学生们又进行了讨论,最后提供了三个具有价值性、可操作性的方案。1.将资料通过画的形式进行展现;2.情景再现将资料以表演形式展示;3.将搜集到的资料与课文内容全都摘出来,将它们做成一本立体书。最终,通过同学们的一致讨论决定,确立了本次的项目:穿越时空来相见,将阅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与相关资料结合,制作一本立体书,让课本上的人物在学生心目中变的生动鲜活。 大家在这里可能会心存疑问,在项目确定之前怎么已经开始了学生的调查实践学习?这样可以吗?在《PBL项目制学习》中提到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在启动项目之前,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或是进行调查,能够为独立探究奠定基础,也为启动项目激发好奇心做铺垫。 (二)项目目标 由此可以看出,本次项目的内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加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那通过此次的项目,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这里目标的描述,是对整个项目的目标描述,并非每一课或者说是每一个任务的小目标。当然你也可以从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去表述。 (三)主题或者核心问题 在此目标的引领下,我们的项目围绕“穿越时空来相见,厚植少年家国情怀”的主题展开。核心问题:在阅读中如何结合资料,让课本上的人物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得生动鲜活? 在项目确立中第四个问题是问题情境。 (四)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这个项目中,主动积极的探索?也就是大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问题情境。像我们今天这个课例,它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它的核心问题就是它的驱动性问题,本身也是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也不用单独的创设问题情境。 二、项目设计 (一)驱动性问题:在阅读中如何结合资料,让课本上的人物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得生动鲜活? 在之前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驱动性问题是项目设计很重要的环节,它是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它是后续项目实施的动力系统。具体如何设计,我们刚才也再次做出了说明。 (二)任务的设计及学生活动 围绕上面的驱动性问题,我们可以明确本次的核心任务:我们可以一起去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制作一本图文并茂的立体书,穿越时空与作者相遇。 围绕这个驱动性问题,我们设计了三个分支问题和三个子任务:大家可以浏览一下。 任务一:课内学习,习得方法。旨向学生对课内文章的学习,学习如何搜集准确恰当的资料,助力课文情感内容的体会。 搜集资料作为小学语文阶段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和能力,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从课内的学习中,学习有目的的搜集资料,恰当的使用资料,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意识。具体应该体现出在每一课学生是怎样结合资料,体会作者情感的。这里要关注到评价量规。 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体现在每一个任务在设计的时候,都应有与之相对应的评价量表。在这里,大家要注意,评价量表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师生共同商议的情况下完成,注重目标的达成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因此不同任务可设置不同的评价量表,但是大致的原则和方向上要把握好。 量规的价值是给学生提供“以终为始”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 过程中先学习再检测的习惯。学生参与了评价量规的设计和学习,会知晓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学习标准,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按照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说的学习评价的先行。 这部分的评价量表主要展示学习目标内容的达成,主要体现在资料的选择和体会情感方面以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 任务二:学以致用,延展实践。 无论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项目式的学习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最终的目的,而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一个特征就是,可迁移,能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因此在这部分主要呈现出,通过教师提供一些课外的文章,或者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文章,将学到方法迁移至此,能够搜集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对应第二个分支问题。 学生在这里搜集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像文天祥《过零丁洋》王昌龄的《从军行》,《强盗世界》《梅兰芳续须》……以教材中几篇文章为原点辐射一类,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这里的评价量表针对任务二。 任务三:动手整理,制作立体书。对应我们第三个分支问题:如何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出我们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的内容,让人物变得生动鲜活呢? 在前两个的任务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方法,在拓展中迁移了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我们所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一本问题和资料相结合的立体书,作为我们此项目的物化实践,成果的展示。学生在这样的设计和汇编成册过程中,会再一次加深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在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情感内涵。过程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立体书,除了要考验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别材料的分析和提炼能力,还考查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 完成这个任务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感兴趣的作者,自由结组,各自分工积极地投入到立体书的制作过程中。完善资料、观看视频,探讨方式,如何制版,怎样展示……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在这里,制作立体书需要小组之间的协作完成,因此在这里提醒各组做好组内的分工安排。 三、项目实施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记录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 任务一:课内学习,习得方法。 任务二:学以致用,延展实践。 前两个任务,按照我们项目设计中的规划,以及我们评价量表的设计,学生能够有所成,用所学。在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任务三,关注到出现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任务三实施的小视频。 任务三:动手整理,制作立体书。 1.自由结组,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前,课中新生发的,课后会有的问题等),自由结组,并围绕这些问题完善和整理相关的资料。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关于创作背景,有些是关于文章的写作内容。 2.组内分工,制作成册 组内成员已有的资料众多,在编制的过程中需要筛选和整合,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恰切的内容制作本组的立体书。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按照组内协商制定的任务单,进行实施,但在接下来的阶段性展示中,可以发现学生制作的立体书中:学习成果仅呈现出大量的信息,资料堆砌罗列没有条理;密密麻麻的两页纸张粘贴在一起,缺少书籍的形式…… 3.发现问题,反思整改 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针对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学生开始了头脑风暴。同时用“作为读者,你对你眼前的这本立体书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完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更好地制作立体书。 在这样的分析、探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学习历程。老师带领学生正视问题并共同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 这是这个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真实发生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要“严肃对待”。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虽然是转变了角色,但是并不是要退出教学的场域和舞台,他需要关注学习进程以及在必要、关键时候提供场外的支持,这也是项目式学习中提到的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每一次开展的项目式学习都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所以进程性的汇报或者阶段性的成果展示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们在阶段性展示的时候,依然会进行评价,将我们共同商定出的评价表贯穿始终。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问题一定是在做的过程,在实践中逐渐呈现出来的,学生的能力也一定是在做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开始并没有觉得整理资料制作有什么困难的,头脑中呈现的是理想的完美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问题就显露出来了。 4.教师辅助,完善制作 基于以上梳理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自己的制作。此次制作前各组成员讨论,小组成员汇报,师生共同建立共性问题研究逻辑。 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的这个立体书在第二次完善的时候,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明确了整理和搜集的资料内容分类,小组的分工职责,阶段性的成果安排;团队成果展示,这样才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也就是说,项目式的学习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的学情基础上,解决真实世界的的真实问题的,最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习方式。 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协助者,作为场外的支援者,要在关键处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这也是作为高手,成熟的项目式教师应有的意识。 四、项目评价 成果展示:我们看到的就是学生们在这个项目中的收获。 学生完成较好的小组,以《少年中国说》这一课为例,向同学介绍相关方法。在第二次制作过程,孩子们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请听分享:(看视频) 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在这里不仅整理出来他们搜集到的其他文章,还在自己的立体书上写出了自己新的感受,以笔者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以文章为载体为桥梁的相见与相知。 我们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给予学生有用的学习,使他们发现热烈的爱国情感没有那么难以体会。从读一篇爱国文章到一类爱国文章,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同时带动了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深意的搜集资料的兴趣。 评估工具: 除了学生发布的项目成果作为我们对整个项目的评价之外,我们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评价量表,根据个人和团队的不同表现,颁发最佳个人和最佳团队奖。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都能有所提升。 图3 项目实施的过程性评价量表 复盘反思: 在这一项目确立、实施之初,我们是以对学生前期做的一些调查了解,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为起点。实施过程中,同学们展现出来的兴趣、动力让我们十分震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与反思,到探索“立体书制作”的实践探究,创新新时代学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助力打造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元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落实了课本中的语文要素,让学生拥有搜集整理和筛选资料的能力,更是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文字中那些人物、那些时代的情感,让那些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他们的眼前,穿越时空再相见。 大家从我们的这个项目式学习中可以感受到,项目式学习所设置的项目不一定有多大,可以是小项目可以是大项目,跨时长短也不一样,像学科内以单元为基础进行的整合为项目,课时安排可以在单元讲授基础上适当调整与这一项目临近的班会、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而像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项目的时长可能就更长一些,跨度会大一些。无论是大小项目,项目式学习无论是巴克教育定义的教学方法还是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都强调基于课程标准,依托国家教材,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意义架构,达成可迁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