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孙丽娜

孙丽娜的主题贴

[复制链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6: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班主任的教育点滴
周一,校园的清晨无比静谧。迎着孩子们的笑脸,我又来到了这些小可爱的身边。对两个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照,虽然牵动了我很多精力,但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这也激励了我成为真正的园丁。今天,我尝试把奖励机制和树立榜样运用在班级管理中,我惊喜的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还准备把教室外的文化墙以“让阅读,滋养我们飞行的翅膀”为主题建设起来,引导同学们读书,读好书。今天我还借了一本书“你好,小孩!”阅读也可以让我插上飞行的翅膀,我的班也会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追问管理的本质,管理到底为什么?管理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说得质朴一点,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让教师发现自身真正的职业价值,能够消除自身的职业倦怠、有效工作、非被动工作、得到尊重、享受待遇,人人平等,是每位教师心底的愿望。这就需要去除学校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实施人本管理以及服务教师、成就教师的管理策略。通过自主-创造型的管理模式,制订具有指导性与认同性的工作流程,自下而上地明确日、周、学期、学年的工作流程。开放式、扁平化的管理理念,让老师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班级自主管理和学校建设之中,让他们拥有学校。         第二,任务驱动,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一方面,每次的学校例会就是校本培训和教师成长的平台,既让教师在项目式学习、巴蜀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也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借助于学校论坛,让教师在教育生活、教育故事和主题教研中获得成长。
第三,淡化和慎用评价,学校提出——淡化评价本身就是对老师的无形激励。有些事情可以陪伴、共同学习,但不要评价。如果我们是以检查、评价的姿态,与老师计较,老师就必然与学生计较,势必会影响师生关系和班级生活质量。教师的劳动是一种“情绪劳动”,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校长经常说,“教师情绪,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当低评价、低管控改变了老师的情绪、老师的态度、心态的时候,教育管理就发生了变化。就会激活教师主动的工作,教师也就有了职业的幸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是一项务实求真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上级布置了工作,以教育之名登课堂、入教室,挤占教育空间,浪费教学时间,消耗教学资源,任何职业都有边界,我们的老师也不能回归教师的工作本质,为杂物杂事烦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 他还说我们要为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创造环境和条件,使他不要白白地耗费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琐碎无用的事。
在学校避免形式主义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实施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通过对教师实施价值观的影响,使其强烈认同和坚定共享这样的价值观,大家在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之上,来实现教育目标。这种领导方式实际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领,是通过教师践行学校教育价值观,自觉自愿达成教育目标的领导方式。
我又重新学习了学校的《关于减轻教师不合理负担的规定》,提高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让广大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工作,为教师积极主动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面向全校教师征集建议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工作问题,作出如下决定:取消各班的班主任工作日志和学生健康手册,无论来自哪个渠道的工作任务及额外工作,学校中层以上人员需要布置给老师时,必须要经校长审批。减少临时性工作、减少临时性会议,减少表格填写、信息收集、工作留痕等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学校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要保证内容大于形式,
在工作方法上, 整合资源,对学校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优化流程,对学校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去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团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要让孩子们有好的成长,必须以教师的成长为前提,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所以,教师是一个不可以躺平的职业。教师必须保持专业成长,唯有保持个人或团队的专业成长,才能减轻工作压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学,让他们从书箱这个最重要的文化源泉中尽量地充实自己。这是全体教师精神生活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2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是多学和多思
关于学习,最常见的误区有两种:第一种是思而不学,第二种是学而不思。
学而不思,人会糊涂;思而不学,就会危险。既要学习,又要思考。经由内化,把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批判性的接纳,这是适合我们个人学习和进步的方法。
多思多学,这种学习方法其实是对批判性思维最好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17: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的核心是反求诸己,他做所有的事情,着力于内在,思考自己到底能够做些什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所以这段时间通过阅读儒家思想书籍《樊登将论语:学而》和《孔子如来》两本书,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乎于自身。
      一、道德修养:
      章程中所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道德层面看,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自律。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体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关乎事业;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关乎人际关系;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实践,关乎修养。这种反思能够让人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对于自身来说应具备广阔的视野和综合能力。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种技能或者单一的管理方式。人应当全方位发展,把体内的潜能发掘出来,对自己、对他人的生活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人生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让自己拥有丰富的选择权,让自己拥有“反脆弱”的特性。
      二、专业成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师职业就要终身成长,真正的成长,一定是“自省式”的发现和改变,是一种主动对照并审视自己的态度。自省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正确姿态。
      就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体现了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在与他人相处中,总能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不足并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问题,进而加以改正,这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
    “君子周而不比”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和而不同”是尊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团队建设中,我们既能够做到要相互独立,又能够做到平等对话。既要善于团结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合力,又要在处理矛盾和分歧时,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维护团队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公平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给予我们启发和影响。学校要平衡对待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个体尊严与价值意义,让每个学生最终都能得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五、人本思想
     我们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就是人本。儒家的“仁者爱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校长要关心师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以“仁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在学校内部形成和谐共事、荣辱与共、合作互助、目标一致的共同体,也就是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校长的治校就是以文化人的人本管理。
     六、家校关系
     通过这两天与家长沟通的工作经历,不禁联想到儒家的“礼之用,和为贵”。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价值观,但我们可以和谐相处,就是有“礼”来约束。如果没有规矩、没有章程,反而会和稀泥,走向混乱。学校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家长能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形成和谐共进的良好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总之,无论是自身处事还是参与治校,追求一种平衡、适度的管理智慧,即中庸之道。前天追董宇辉,他在直播间里说:一个不走极端的人是幸福的,一个不走极端的民族是安全的。我想,一所人本、求真、自主的学校一定是有趣的,面向未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孙丽娜 于 2024-11-11 08:44 编辑

    《摆脱共情》这本书我有三点收获,首先让我对共情的有了重新认识;其次是在道德决策中的对理性的认识; 最后是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这本书所说的共情有两种,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这本书所要摆脱的是情绪共情,而不是认知共情。认知共情是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想法和感受的能力,但自己并不亲自体验这种感觉的能力。也就是它能够最终回归自我;而情绪共情则是过度代入他人的情绪,让自己也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这种共情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理性判断。比如,在面对一个遭遇挫折的朋友时,认知共情能让我们理解他的困境并给予合适的建议,而情绪共情可能会让我们过度沉浸在朋友的痛苦中,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
     沃尔特.惠特曼在《草叶集》里这样说:我不是询问一个受伤的人感觉如何。我是把自己变成那个受伤的人。大家说他这是情绪共情还是认知共情。
     从共情的角度理解校园暴力。欺凌者就是利用的认知共情,就理解他人心智能力而言,欺凌者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什么会让人害怕,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实施欺凌的原因。认知共情能力弱的人又会如何呢?他们往往会成为欺凌的受害者。
      这本书中也谈到了共情的局限性。共情就像是一盏聚光灯,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需要帮助的人,但这恰恰也是问题所在,首先焦点非常狭窄,往往聚焦于特定的个体,共情会被一个人自己的偏好左右。这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100万人的死亡是数据。特蕾莎修女:如果看到千百万弱者,我会无动于衷;如果看到一个弱者,我会伸出援手。这种特性使得共情在解决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实现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局限性。其实在日常,我们把共情想象的太强大了,认为善良、悲悯、慈悲都是因为共情,每一种情感都有他的独特性,道德和善良的内涵要比共情多得多,有的时候我们还会把共情和同情相混淆,同情和怜悯指对他人感受的回应,而不是镜像反映出同样的情感。如果你替一个穷极无聊的人感到苦恼,这是同情;如果你也感到无聊,这才是共情。所以看这本书的确让我对共情有了更加多角度的认知。
      第二点就是这本书用很多的篇幅去讲理性。他在讲自己观点的时候提出了“理性能够完全取代情绪的作用吗?”他还提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的直觉也就是快思考,刻意思考也就是慢思考,这是人类本性中两个对立的面向。这本书的观点就是人类归根到底是理性的动物。共情不能让你善良,理性才能让你强大。封面。我们在听《无处安放的同情》这本书里就引用了卢梭的那句话:要亲近自然,找回人的原始状态,而不要过于强调理性。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他的写作风格,他总是写着写着把自己推到了所有人都反驳他的境地,但是又从他的表述中让你感到其实他的措辞也好,阐述也好还是很通情达理的,在进行道德决策时,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过度依赖共情可能会导致不理性的判断和行为。我们需要学会用理性来控制和引导共情,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老太太在超市排队结账。她转向她身后的中年男士,告诉他说,他长得像他的儿子,他最近去世了,你愿意在我离开商店的时候跟我说一句再见吗?我就是想最后听一次那几个字,男子被她的真诚的微笑打动了,就同意了。当她走到门口,转身回来看他的时候,他就喊了一句:再见,妈妈。她挥挥手,给了他一个开心的微笑,然后就走了……结果是服务员让他把老太太的用品一并结账...
      这个没有一丝怀疑的男人学到了很昂贵但也很有价值的一课:共情的阴暗面可能被那些全世界人都会觉得很善良、怜悯、体贴的人所利用,而且在看起来最不可能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用到你身上。 理性给我们带来道德上的洞见。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家校沟通中,有了共情我们就能够提升教育的温度,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会增强教育效果。当然我们在具体实践的时候,除了共情还要有效的沟通、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就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人和人之间是有边界的,真正的共情最后是要回归自己的感受的,不要忽视了自己的需求,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这样就损害人际关系的平衡。我在和班主任一起学习提高的过程中,我们说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趣事、和家长沟通的困惑还有共同的一些班主任的经历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共情。有了共情,就有了一个很好的情感基础,我们在分享了实用的经验,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不断地鼓励和肯定就是让我们彼此相信我们是有潜能的,更多的时候有了问题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寻找解决的办法,只有自我的觉察才是一切改变的开始。心中有了方向,消除内心的顾虑和压力,反求诸己,就会有一片新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0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寂静安然。”还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当我们能够识别、接受、探究、非认同这些情绪和惯性,我们就能够运用到正念来调整我们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工作中、生活中所滋生的问题并不是干扰或侵犯,而是让你得到真正智慧的邀请。” 所以,一平米的静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忙碌的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角落,让自己停下脚步,回归内心。正如梭罗所说:“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珍惜这一平米的宁静,让它成为你心灵的栖息地,陪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1 17: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读《道德经》浅思一
一、心怀敬畏 克己修身——自我成长的启思
《道德经》是生命之书,不仅是来读的,更是用来悟的,在读和悟中能照见自己的人生。每当我用谦虚和敬畏的态度走近它,然后审视自身的时候,就会想到三个关键词。守虚、不争、无为。
老子讲守虚,因为虚空寂静,是天下万物得以中正的根本,懂得顺应自然的人,明白万物常态,就能够与自然相和谐。当我们保持一种虚空、空灵的心境和状态,就会有足够的空间接纳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去除杂念和偏见,坚守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当达到这种状态时,就能观察到万物的循环往复,理解到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中间是空虚的,但这种空虚却有着无穷的力量。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这暗示了虚的力量和价值,虽然看似空虚无用,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真正伟大的成就似乎总是有些不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耗尽;最充实的状态似乎总是留有余地,这种状态的利用永远不会枯竭。这里的“缺”和“冲”都体现了一种守虚的精神,不追求绝对的完美和满盈,而是保持一种适度的、留有余地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事物的作用得以持久发挥。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无的思想。因此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一个事物真正起作用的部分,是看不见的那一部分,是虚空的那一部分。比如人们都知道杯子可以用来盛水。但盛水那一部分,是杯子中间空的那一部分。人人都知道人的作用巨大,但让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不是手和脚,而是看不见的心灵思想。
所以关乎自身,在生活中我们始终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就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永远在求职路上的学生;我们在职场上面对变化和革新,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不被过往经验过度束缚,以开放、虚空的心态去接受新观念,新事物。
老子讲不争,是在讲抱一守中的心法。不争,首先是一种谦逊的处世态度。不过度的争斗和冲突,不刻意追求功名,不炫耀才能与成就。它也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体现。各种生物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和方式,在自然秩序下各得其所。“不争”还包含着精神层面的超脱。它让人从对外在物质和虚荣的追逐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1 17: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读《道德经》浅思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是《道德经》中关于不争精神的核心表述。当一个人能做到不被外在的功名迷惑,专注于自身的修行和发展时,反而能够达到一种无法企及的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不争体现在它默默地奉献自己,滋润大地、哺育生灵,却不图回报。人如果能具备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就能够更加接近道的境界,拥有包容、谦逊、无私的品质。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负,反而能长久。这种不争的态度能够让人保持谦虚、低调,不断地提升自己。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相对于外在的物质的成就,内在的心灵的领悟更接近于智慧,接近智慧的喜悦和安宁才是心灵真正的祥和。
不争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心理健康方面都是有指导意义的。秉持“不争”的观念,就不会被外在的比较所困扰,减少焦虑和嫉妒等负面情绪。一个不争的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享受自己的生活节奏,在自己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不争”思想提醒人类不要过度地与自然争夺资源。如果人类能够尊重自然,不与自然“争”,就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讲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作用是无为,道的效果是无不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顺应自然,无不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不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好像无所作为,但是万物却因为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虽然道生长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反对制定过于繁杂的制度、禁令,反对过多的技巧。
“治人事天,莫若啬。”治人是为人服务,事天是修身。这里的“啬”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妄为的节制。如果我们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不随意发号施令,不滥用民力,就是一种“无为”的治理方式。在个人身心修养上,“啬”也是一种不被过多欲望驱使的状态,不盲目追求功名,避免过度消耗精神和体力。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是老子对“无为”的具体定义。意思是生成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自恃有功,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自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人们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增加;但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杂念,去除那些不必要的人为因素。当把这些人为的干扰都去除掉之后,就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在“无为”的状态下,人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从而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5

帖子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1 17: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潜读《道德经》浅思三
在现实生活中,无为的理念能够让我们减轻压力和焦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尊重。在学习和自我提升过程中,能过顺应自然规律去成长,不过分焦虑学习成果,不急于求成,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知识、提升技能,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也就获得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二、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教师工作的启思
我们借鉴古人的智慧和教育方法,应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挑战。古人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也想到了四个关键词:善利万物、为学日益、不言之教、常善救人。
善利万物,讲得是教师的教育情怀。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转变学生的思想,调试学生的心理都具有激励作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于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大公无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赋予公正的爱。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师用博大的胸怀和关爱影响塑造学生。因为我们知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作为教师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学会用辩证、转化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没有分别心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热情、耐心教育,就源于教师奉献的精神。
为学日益,讲得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的智慧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积累,策略的使用,更体现在心灵的成长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但可以洞悉别人,还能了解自己,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我的人。只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个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教师明白自身的不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不是一步登天。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见贤思齐,把它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这也是学习的途径。
不言之教,讲得是教师的教育原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相通的。不言即无为,就是不随意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要遵循其自然发展。教育应尊重人性的自然发展。对受教育者,不要施以不必要的作为,而是通过自化、自朴来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不言、希言达到有言、善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最终达到不言之教的教育效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然常态中,潜移默化的习得各种好习惯,主动自觉的汲取知识。我们给出的是一方天地,是一种心情,是一个可能,不是指挥,不是控制,不是督促。我们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不是管理者、决策者和主宰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4-19 20:04 , Processed in 0.1618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