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材藩篱,开启学习新篇 ----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教学为例 在教育不断发展与变革的浪潮中,如何真正打开学生的学习世界,让他们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为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课题。本学期,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第一节课由40分钟延长为55分钟的大课时,这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更是创新与提升的宝贵契机。在此,我以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教学为例,谈谈从教学内容精简、课堂拓展延伸以及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三方面所进行的初步调整与尝试。 一、精读课文的“精”与“简” 以往,精读课文一般要用两到三个课时完成教学,如今面对55分钟的大课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做出调整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精挑细选、巧妙整合,做到精准发力,以适应新的教学时长与要求。 (一)聚焦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学期处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关键阶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做出精心调整。一方面,紧密聚焦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单元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这一人文主题贯穿于《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之中。语文要素则体现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等方面。 另一方面,识字写字虽然依旧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但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我们可以适当缩短识字写字教学的时间,做到详略得当。例如,在《神州谣》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常见且容易理解的字词,如“山川”“黄河”等,可以通过简单的回顾和巩固,让学生自主认读。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生字,如“耸”“州”等,则重点讲解其字形、字义和书写要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对课文所描绘的壮丽山河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二)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环节是在有限课时内高效完成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以《传统节日》为例,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文内容。在新授环节,打破以往逐句讲解的模式,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重点地进行讲解。比如,对于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像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文字讲解。 在识字写字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等。对于易错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学生进行仿写,通过及时的反馈与纠正,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在课堂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传统节日的顺序、习俗等,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这样聚焦目标、优化环节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吃透课文内涵,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拓展延伸 大课时为课堂拓展延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一)知识拓展 在学习《贝的故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贝字的起源、演变以及贝在古代作为货币的作用外,还可以拓展到其他与贝有关的汉字,如“财”“货”“贵”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汉字的结构和字义,进一步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货币的种类和发展历程,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视野。 在学习《中国美食》时,除了认识课文中提到的美食,还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介绍其制作方法和独特之处。此外,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如南方和北方在主食、口味等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二)能力拓展 利用大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神州谣》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中提到的一处山河,如长城、长江、黄河或珠峰,进行深入探究。每个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了解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价值等,并制作成手抄报或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深化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四篇课文,为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视频科普,领略山河之美 以《神州谣》为依托,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城、长江、黄河、珠峰等祖国壮丽山河的风貌。在观看视频前,提出一些问题,如“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万里长城?”“长江是我国第几长河?”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二)亲身体验,感受饮食文化 《中国美食》一课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窗口。布置学生在家实践制作一道美食,从食材的准备、烹饪的过程到最后的品尝,让学生亲身经历美食的制作过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品尝感受,介绍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例如,制作饺子时,可以介绍饺子在春节的特殊寓意;制作汤圆时,可以讲述汤圆与元宵节的渊源。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三)绘制导图,梳理节日知识 让孩子们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习俗。以《传统节日》为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节日的时间、习俗、传说故事等方面绘制思维导图。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不仅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系统的梳理,还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日有所诵,品味古诗韵味 结合本单元的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日有所诵活动,让学生背诵与节日相关的古诗文。如春节背诵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背诵杜牧的《清明》,中秋节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背诵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古人在节日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氛围。同时,通过举办古诗朗诵会等活动,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精简、课堂的拓展延伸以及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努力打破教材的束缚,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学习世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不仅掌握知识,更提升能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与实践,持续优化教学方法,让课程改革的成果在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