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23

主题

74

帖子

68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85
发表于 2021-11-16 17: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培育“妙花的种子”!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追求“花”,而对花的“种”却视而不见,明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研修培育“种子”才能得到的花,却被“花”迷失了双眼,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绽放的“意识”。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成就“妙花”的事业,须要培育“妙花”的种子。而教学的妙花是教师长期的修养与钻研的结晶。
  “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的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使自身的日常实践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从而达成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最终实现成为“学的专家”的自我成长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78

帖子

4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2
发表于 2021-11-17 2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屹 于 2021-11-18 13:18 编辑

读《孔子传》有感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短短三十八个字,孔子如此叙述了自己的一生,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短的一篇自传。

孔子,名丘,字仲尼。3岁时,父亲去世,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17岁时,母亲也与他天各一方。一个17岁的少年,没有父母的庇护,该如何如何独自面对世界,独自面对前途未卜的人生?然,孔子在十五岁那年,就领悟到:“人生有超越于谋生,超越于谋仕之上的价值,那就是真理,以及为探索真理而存在的学问。”

尽管父母的离去给孔子沉重的打击,却没有影响孔子前进的坚定步伐,因为他的精神有了支柱。

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自豪地说自己“三十而立”了。那么如何才算立?在他看来有两个指标:一,社会的认可;二,自身的境界。而孔子的“立”,主要体现在他自身精神境界的建立。通过长期不断地学习、求索、思考,他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

孔子好学,好学到问学老子,老子提醒孔子:知道进,还要学会退;知道勇,还要学会怯;知道直行,还要学会迂回;知道坚定,还要学会灵活......这种教导,对孔子来说是及时而又非常有益的。从此以后,孔子的思想里面,可见诸多老子的痕迹。

就这样,孔子一路探索学习,一路思考前行,步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一,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二,对时间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现象都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判断其十分、善恶、美丑。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再迷惑。

据历史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鲁国有很多百姓在别国沦为奴隶,鲁国政府觉得很没面子就颁布了一条法令:以后不管什么人,如果在其他国家,碰见做奴隶的路过人,希望能用钱把他赎回来,人后可以到鲁国的国库里面报销。孔子的学生子贡,生意很成功,非常有钱。他在外国赎回了一个人,但是拒绝到国库去领回赎金。孔子听说后很生气,就对子贡说:“你做错了,你应该去把赎金领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把赎金领回来,将来鲁国在外面做奴隶的人就在也得不到救济了。如果一个人没有你有钱,在国外碰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他救还是不救呢?”

孔子认为,一种绝对的道德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反对绝对的道德。这正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思考的高度和深度是我们常人所不能及的。

五十而知天命,我们必须认知天命、敬畏天命、履行天命。认知天命,是仁;敬畏天命,是礼;履行天命,是义。富贵如果是我们的命,得之,好;贫贱如果是我们的命,受之,也好。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何碍于我们的欢乐?肥马轻裘享富贵,如果不是命,又何益于我们的欢乐?这样精神境界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3

帖子

7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9
发表于 2021-11-19 10: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孔子传》有感

       在看前几章的时候,不由得佩服孔子的母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在困境中,独自坚持把孩子教育长大,不接受娘家给予的物质帮助,她教会了孔子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它告诉我,如果一位母亲有着坚定的信念,正向的价值观,她的孩子定会受到熏陶。孔子在鲁国做官收到排挤,游说列国却没人采用他的学说,他没有放弃,最后他毅然开学堂,将他的诗书礼乐传授给众多弟子。第二,颜征在自己就很有学识,并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高手,她将自己的学识教授给孩子,而且懂得在孩子贪玩的阶段,通过和孩子一起玩耍(使用陶制作祭祀物品,教给孩子祭祀之礼,这是一位知书达礼的母亲;它告诉我,学有法,教亦有法。我们要懂孩子、懂学生,在孩子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求、教法不同也是受母亲影响吧。在孩子为了帮助母亲而辍学,做鼓手时,母亲跟他讲孔家荣耀的家族史,让他铭记自己也要成为家族的荣耀,这是教给孩子向上的信念。人活着不只为了柴米油盐,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老师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2

帖子

2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4
发表于 2021-11-22 09: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童年的消逝,消逝的童年,我们的童年,真的在消逝着吗?童年与成人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
  一开始,作者就分析了童年的起源。其实童年的这个意义的出现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在久远的古代,根本就没有童年,在他们的脑子里,没有孩子这个概念。。作者说“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语言沟通的世界、生活在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他们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一个7岁的男性都是一个男人。”
  童年的诞生在印刷术之后,印刷术通过文字来描述、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人们以能阅读的人称为成人,从7岁开始了有一个过渡,这就是童年。慢慢的,童年这个名词从一个概念成为了一个真理,被世人所接受和承认。
  然而,就像印刷术创造了童年,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电视和电脑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递信息。一个人可以在7岁之前或者更早掌握语言,所以,之前通过文字来隔绝成人和儿童的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儿童或者是儿童化的成人。
  “几乎跟成年相关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的文化要求和产生的,或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这是书中的原句。但是电视文化改变了这些东西,所以它们创造了儿童化的成人。电视通过图像来表现世界,显而易见,没有思考的时间。节目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连续性,电视里面只存在目前。简单的说,电视文化把人看成白痴来教导。
  对童年的消逝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这本书毕竟也是一个悲观的预言,但是我们要重视起来,不然这个预言,就可能会变成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1

帖子

3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0
发表于 2021-11-23 20: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最开始接触杜威是在大学的专业课上,每天都在学习各种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和成就,在当时杜威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毕业后,在教师招聘考试时,我再次接触到杜威,这次使我对杜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与课程》等,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理解。
      在教育界,杜威的观点和赫尔巴特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认为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在教室中学习,而是主张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扩充,并利用经验来指导生活和学习。在杜威看来活动和经验就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那么如何将这一理论付之实施呢?杜威提出来“学校即社会”,把学校安排成适合于儿童生活和生长的环境。学校应该是简化的社会,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鼓励儿童在活动中开动大脑。
      虽然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始终是我们教育的方向。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国家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们是每一堂课的主角,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这本质上已经是一种教育思维的转变。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习,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每堂课都有所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1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21-11-24 15: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成为教师之前,乃至做了1年教师的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教育呢?我曾经一度为此迷惑,直到有幸拜读了刘铁芳老师的《什么是教育》,她说,“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着人不断地去欲求美好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引出了当代学校的教育真滴——激活学生想学的生命,以古今学生向学性的演变,指出学校应当以青春、学问、责任为三个核心主题,激发学生的向学性。向学性概念的提出总让我想到一种美丽的花卉——向日葵,向日葵向阳而生,笔直生长,是朝气与希望的代名词,而一个个在课堂上扬头问学的孩子们,不正是一朵朵向阳而生的向日葵吗?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站在讲堂上的我们就是向他们传递知识温度太阳,这个比喻让我感受到自己重大责任的同时,也有了反向的思考——向日葵追随的真的是太阳吗?不,不是。向日葵追随的是太阳辐射的光线,就像孩子们真正追随的并不是教师,而是知识,是他们的人生指导,教师只是知识传递的的介质。就像刘铁芳老师在书中说的“真正的教师活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的价值就显现在鲜活的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之为教师,就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弄清楚这点,我反而更加坦然了,做老师唯惧没有责任心,但是做老师也怕沉迷在自我感动,人情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的身份,我反而能够更加理性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去。人们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教育是要树人,作为教育出发点的教师,便首先应“成人”。以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参与教学工作,当我们把教育看作人性基本的东西时,所有对学生的责任,对家长的要求,都不构成负担,而是一种本能了。比如,周末接到学生家长的问询电话,如果从工作角度出发,我会认为他占用了我的私人时间,这就会构成我对教学工作的不满和懈怠。但是当我从人性角度出发,家长的问询是为了给孩子更针对的教育,而我作为教师的目的,也是成就孩子更好的学业和品行,这样一来,我们不谋而合,皆大欢喜。作为高度参与了儿童成长的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自我成长为己任,用孩子的眼睛,发现生活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

帖子

3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3
发表于 2021-11-24 16: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学生思考,教学生学会学才是出发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70

帖子

31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1
发表于 2021-11-25 0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技能教养法》
   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关于儿童教养的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他们天真活泼、诚实单纯,需要的们的精心教养。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务必要掌握好儿童教养的方法。
   我们身边的孩子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上课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只用说教不一定有太多效果。举个例子,个别小朋友上课总是不能安静下来,经过我不断的提醒,提高声音,训斥,依旧没有太大效果。于是我利用儿童技能教养法提出一个学习技能——不能说话的技能,我告诉大家上课说话不仅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能容,化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需要改正的。经过同学之间的互相监督,加上老师的课堂奖励,最终上课说话的行为得到了改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身边的孩子,包括成年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把问题转化为学习技能,当我们学会了一种技能时,就会有学习下一个技能的冲动,这是对孩子和成年人都很有用的想法。这就是《儿童技能教养法》带给我的帮助,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去了解它,它也一定能够帮助到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62

帖子

3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2
发表于 2021-11-25 09: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记>评注》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2

帖子

2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7
发表于 2021-11-25 1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我阅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先生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深受启发: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要有敏捷的思维和课堂应变能力。教师既要利用教学机智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又要对偏离课堂内容、误入歧途、有悖教学目标的学生思维及时堵住,做到堵导并用。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育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简单、粗暴、划一的方式来做教育。让我们从此刻起,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多做思考,多做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成为一个能从沙子里发现闪光灵魂的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6:03 , Processed in 0.0838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