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主题与课时 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课时) 课标要求 经历简单的分类过程,能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分类过程,初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个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摆放日常用品的习惯。 设计说明:学生在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初步感知分类的含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有条理整理和摆放日常用品的好习惯。 资源与建议 1.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整理玩具”引出分类。首先呈现一幅摆放玩具的情景图,学生观察并交流玩具是怎么摆放的。通过“把同一类的玩具放在一起了”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然后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学习用品、食物、衣帽)图,让学生按物品的用途分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分,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教学时,要利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许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初步感受分类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本主题的学习将按以下流程进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尝试应用——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3.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了解分类的含义,经历分类的过程。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标准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类,了解分类可以更确切地描述一些事物的特征。 设计说明:学生在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分类时标准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分类意义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件、物品图片 二、课中学习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都认识他,你们看他是谁呀?(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同伴“聪聪”) 聪聪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他家搬进了新楼房(课件出示楼房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聪聪自己的卧室呢? 学生齐答:聪聪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抢答、想。 设计说明:将学生熟悉的书中的同伴“聪聪”用课件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为引入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师:这就是聪聪的卧室。(用课件出示56页“整理玩具”图)。你们觉得聪聪的卧室怎么样?谁能帮他整理一下?(按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整理的结果) 经过大家帮聪聪整理,他的小卧室变得怎样? 大家想想,我们怎样收拾才使聪聪房间变得这么整洁? 师小结:生活中像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分类) 自从大家帮聪聪整理房间后,聪聪每天把自己的卧室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你们看,他把自己的玩具摆放得多有条理呀!(出示教材56页例1图) 谁说说聪聪是怎样摆放自己的玩具的呢? 聪聪学会整理房间、摆放玩具后,他想出2个小题考考你们,看你们能不能分对。(呈现教材56页情景图,让学生观察)问:聪聪让我们分得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这些物品按用途怎样分? 下面大家打开书56页,看看书中图,在学习用品下打“∨”,在食品下面画“○”,把我们穿的、戴的用线圈在一起。 我们看看聪聪考我们的第二题(出示57页练一练1题),聪聪让我们按腿数给这些小动物分类。 除了按动物的腿数分以外,还可以怎样分? 小结:刚才大家用分类的知识对小动物进行了不同分类,如果你们再仔细看看,还会发现很多分类的方法。 学生纷纷抢答:不好看、乱七八糟、给人不好的印象。指名多个学生口述整理方法。 学生抢答:整齐、干净。 引导学生答出:把文具盒、书放在一起;篮球、足球放在一起……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答。 学生动手分分、画画,做完后同桌交流。 让学生拿出动物图片 来亲手分一分,做完同桌交流。 把天空中飞的分一起;生活在水里的分一起;生活在地面上的分一起。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卧室,不仅能使学生亲自获得知识的快乐,而且他们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分类。 3.实践活动,归纳小结。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用分类的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吗?看谁整理得又对又快! 今天你们和老师、聪聪一起学习了分类知识,你认为自己学得好吗? 学生抢答:能。学生伴随着音乐整理书包。 通过学生整理书包,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运用,最后让学生参与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后反思 通过整理玩具的活动,把分类融入生活情境中,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教师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而是引导学生围绕“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这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空间。 设计说明: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不同标标准进行分类,学生自主性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