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佳鑫 于 2024-11-27 15:30 编辑
小学二年级数学多元评价案例 一、评价背景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过多的竞争、频繁的评价以及严格的管控可能会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带来较大的压力,影响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秉持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善待儿童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更人性化、更关注孩子个体发展的数学多元评价体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 二、评价目标 1. 全面了解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避免单一成绩评价的局限性。 2. 营造轻松、包容的学习环境,减少孩子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和自信心。 3. 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促进个体发展。 三、评价主体 本次多元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同学,各评价主体以鼓励、引导为主,减少批评和比较性的评价。 四、评价内容及方式 (一)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教师评价为主,注重个体进步) 1. 日常学习点滴 • 课堂新知识吸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即时理解情况。但评价不以对错为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孩子的思考过程。比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孩子即使回答不完全正确,但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路径,教师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 课堂小练习进步:教师会定期安排课堂小练习,重点关注孩子每次练习相较于前一次的进步情况。如果孩子上次练习错误较多,这次有明显减少,或者运算速度有提升,就给予表扬和相应的分数奖励。 • 数学工具使用:观察孩子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是否能合理运用数学工具,如在认识图形时,能否正确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或者在做加减法时,能否借助小棒等实物辅助计算。 2. 作业完成情况 • 书面作业:批改书面作业时,首先关注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认真态度。对于书写工整、答题步骤完整的作业,即使答案有小错误,也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出错误让孩子改正。 • 实践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实践作业,如让孩子回家用积木搭建自己喜欢的形状,并数一数用了多少块积木,用所学数学知识描述它的特征。评价实践作业时,主要看孩子的参与热情、创意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数学学习兴趣与态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 1. 学习兴趣 •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的表情、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后是否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等方面来判断孩子的数学兴趣。教师每学期综合评价一次,评价方式不是给出具体分数,而是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孩子的表现,如“小明在课堂上总是眼睛放光,积极参与数学游戏,课后还经常问我数学问题,看得出他对数学很感兴趣”等。 • 学生自评:设计简单的自评表,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对数学的兴趣程度,如“我喜欢上数学课”“我喜欢做数学练习”等。 • 同学互评: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互评活动,每位同学选择3 - 5名同桌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同样围绕数学学习兴趣相关方面。 2. 学习态度 • 教师评价:观察孩子对待数学学习的认真程度、努力程度以及是否主动预习、复习等情况。同样,教师每学期综合评价一次,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孩子的表现,如“小刚每次上课前都会主动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作业也按时完成,学习态度非常好”等。 • 学生自评:引导孩子在学期初制定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进计划,学期末进行自评。 • 同学互评: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学习态度相关情况,并对其他同学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三)数学思维与合作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重在引导) 1. 数学思维 • 教师评价: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观察孩子的数学思维发展情况。比如,在解决应用题时,孩子是否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否能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新思考。教师每学期综合评价一次,评价方式为展示一些孩子的优秀数学思维案例,并指出每个孩子的思维亮点和可改进之处,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孩子的情况。 • 学生自评:设计自评表让孩子自我评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 同学互评:组织同学之间互相观察、评价对方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合作交流 • 教师评价:在数学课堂小组活动、数学竞赛等场景中观察孩子的合作交流能力。包括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尊重他人意见、是否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等。教师每学期综合评价一次,评价方式也是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孩子的情况,如“小辉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还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意见,合作交流能力很强”,或者“小燕在小组活动中虽然参与了讨论,但很少发言,也不太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合作交流能力有待提高”等。 • 学生自评:在每次小组活动后,让孩子对自己在合作交流方面的作 品进行自评,如“我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真倾听了其他同学的意见”等。 • 同学互评: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围绕合作交流相关方面。 五、评价周期 1. 日常学习点滴、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每周或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统计和反馈。 2. 数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数学思维、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评价每学期进行两次或根据具体活动开展情况适时进行。 六、评价结果呈现 • 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数学多元评价成长档案”,将各项评价内容的阶段性结果以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文字描述等形式记录在档案中,直观地展示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轨迹。但图表和文字描述更多地是以鼓励和展示进步为主,而非强调差距和不足。 • 在学期末,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得分,但不将学生简单地分为几个等级(如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而是用描述性语言总结学生在本学期数学学习方面的整体表现,如“小明在本学期数学学习中,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知识掌握方面有明显进步,思维也越来越灵活,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所提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