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43

帖子

2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0
发表于 2021-11-26 10: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56号教室的奇迹》分享
“第56号教室”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确实与众不同,它充满快乐,没有其他学校其他教室多多少少总有的一种情绪:害怕。她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雷夫老师做了四件事。
一是以信任取代恐惧。开学第一天,雷夫老师就和学生讨论这件事,师生达成共识:我们的教室要以信任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必须由老师首先做起。雷夫老师说:“我有问必答。你的问题有没有问过不重要我是否疲劳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到我的热切、我的信心,哪怕需要讲解50遍。”当然,孩子如果不小心破坏了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他必须花更多的努力。所以多数孩子不想轻易失去这份信任。
二是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教师要与对自
己的承诺负责,让孩子把信任放在我们肩上。我们常常会说:“如果你们做得好,就奖励。”但我们又往往会用“你不听话就取消这种奖励”来胁迫孩子,或者因为自己的各种原因而随意地改变了曾经的许诺。雷夫老师认为:“这种背叛不知把你做过的许多好事都毁了,更让孩子对你大失所望。
三是纪律必须合乎逻辑。学校当然要有纪
律,但纪律很容易变成教师手中的一把随心所欲的戒尺。教室里最常见的处罚就是:因为一两个学生的捣蛋,教师就可以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球,留下来一起受训。另一种经典的处罚是:某学生忘了做数学作业,结果给他的惩罚是不准上体育课或美术课,限时补好作业。
雷夫老师提出质疑:“孩子会因为害怕默默接受惩罚,但他们的内心是不服的。老师可以严格,但必须公平;只要孩子看见你赏罚不公,对你的信任就会失去。
四是坚持教师就是最直接的榜样。雷夫老师坦言:“孩子们一直在看着你。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我要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中最和气、最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最简单的道理。
雷夫老师做的这四件事,很普通,道理也不深奥。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了25年,天天如此。我认为师生之间有了互相信任,奇迹才有可能创造。因为,信任原本就是教育最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

帖子

18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2
发表于 2021-11-26 1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同分享,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年轻教师读,因为在书中我们找到共鸣,其中的典型案例仿佛都有自己的影子,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天我就几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板块跟大家分享。
  第一辑中的“说学生听得懂得话”。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以赖其万教授行医为例,提到了,医患之间的一些冲突,可能正是医生“说病人听不懂的话”或是“不会说话”造成的。其实,教学与行医的工作对象都是人,两种职业有许多相同之处。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疏远老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吴非老师说:“学生如同病人一样,处于“受助者”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老师不懂教学。当我们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我们是否做一下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在反思我自己,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我更要学会“说学生听得懂得话”。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做语文试卷,上课了,我把卷子分成了八份,平均分给了每一列第一排的学生,想让他们按顺序往后传,所以我当时就给学生说了一句话:“往后传!”其中一个小女生很听话,直接把卷子往后传,可是他是把所有的卷子直接一块都给了后面的人,没把自己的卷子留下。还有一个小男生,把卷子分给了他旁边的人和他后面的人,而后面的同学要么是好多卷子堆在一个人那,要么就是没有卷子了,教室乱作一团。在此过后,经过反思,这件事的责任在我,是我没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做这种事,没有给学生说明白怎么去做。这看似是一件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很大的道理,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上面,还是在管理班级上,多用童言童语与学生交流,再多点耐心,多用“学生听的懂得话”与他们沟通。
  还有在第三辑中的“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和“教育的一个特征:慢”的内容也是让我感悟颇深。这两个内容都是再告诉我们一个主题就是耐心。带了一年级以后,我发现一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告状,但也由于他们人小,所以他们告的状也都不大,但是他们每一次告状都像讲了一个故事,即使这样我也会耐心的把他的“故事”听完,因为这样做至少让学生觉得“老师心里有我”“老师是在意我的”。吴非老师说到,教育是“慢”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人的成长也有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学会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绝不可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老师都很容易“急”,而老师的“急”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判断。当我们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课堂上急切的期盼学生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上完一节课,又急切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学习态度不端正。可是仔细想想,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
  时机未到,不如等待。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尤其面对一年级的小孩子,作为老师除了要说“学生听的懂得话”,还要学会耐心地听学生把话说话说完,学会慢下来,给他们时间去成长。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追求速度,不看过程,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错失了很多人生的美丽风景。教育孩子,如同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学生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呢?
  “慢”是一种态度,当我们慢下来时,就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也能享受到学生成长的乐趣。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我会努力去做到更好,我相信我能做到更好!借用习大大的一句话——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8

帖子

57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73
发表于 2021-11-26 13: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灵魂。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没有形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虽然没有全部读完,但是书中
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给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七: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感悟:学生掌握知识不仅仅是目的,而应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必须手段及工具。教学的最高技巧在于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要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即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理想课堂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这里所讲的"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要视为一个动词、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之二十一: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感悟: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用强迫的方式逼着学生“就范”,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起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我才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含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8

帖子

17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4
发表于 2021-11-26 15: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有感
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  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育专著时,我边看边  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  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  是我的一些体会:  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  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  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  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  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  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  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  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  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  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  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  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  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  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  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  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  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  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  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  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  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  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  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  “言教”更具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94

帖子

37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6
发表于 2021-11-26 15: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教育哲学》
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
哲学对于教育活动之必要性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而间接地表现出来,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蕴涵着理论的,即使这些理论可能只是一些缄默的理论。从逻辑上说,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指导或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那些最藐视教育理论的人实际上也在实践着某种形式的理论,也许可以将其称为"极端的行为主义"或"经验主义"理论。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不能心急,为了课程的流畅,把答案直接说出来。现在的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教师则要成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以上只是我对《教育哲学》这本书部分章节的一些浅薄认识,相信在读完全篇后,还能有更多的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6

帖子

30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0
发表于 2021-11-27 15: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作者:王晓春

    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我总是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这对经验较少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而王晓春先生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正是一本以案例入手,条分缕析问题学生需求和教育对策的佳作。
    书中呈现了王晓春老师对问题生教育的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总论、专题研究、案例。总论部分主要采用问答形式讲述了问题生的相关思考,根据问题来源及行为严重程度,对问题学生进行归类;专题研究部分对问题生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案例部分中举例介绍了11种中小学各阶段中比较典型的案例,绝大多数案例都是作者和教师们在网上谈论的实际问题。也正因为案例的加入,使得本书贴近实际,非常实用,理论也更严密,具有系统性,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又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急功近利地寻找解决班级现状的方法,但是读过整本书才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归根结底就是要走近学生的内心,做到多看、多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贴心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经验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只要教师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所以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老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时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这短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禁反思自己遇到个别问题学生的情况时,是不是足够冷静。
    班里有一位行为型问题生,在我多次提醒后仍然无法做到上课铃响进教室,甚至出现旷课现象。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非常急躁,对他进行了很严肃的批评教育,可是他的态度似乎并没有转变,我也没有弄清楚学生旷课的具体原因,反而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及工作。在学生发生问题时,老师的情绪的确非常容易冲动,但这时我们应该保持沉着,不能自乱阵脚,不能因为个别同学的问题扰乱了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绪。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学生的心灵世界知之甚少,所以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多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事情前后分析清楚,搞清楚学生的状况和思想,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充满探索精神,寻找“为什么”,而不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寻求“怎么办”,思维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带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正如王先生说的那样,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研究,没有接连不断的“为什么”,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成果。
    要多了解学生的心里在想什么,一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但总有一些学生上课不听讲,习惯走神或者是搞小动作,甚至书包里的一些文具都变成了玩具,这不得不让我在上课时总要求孩子们,只能按照老师要求摆放文具。出现以上问题后,我总将问题简单的归类为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或者是缺乏兴趣造成的不想学习,而我对此类问题的处理也过于简单化。看了这本书,我才懂得一些孩子并不是不注意听讲,他只是在用自己的姿态和习惯注意听讲,或者是比较注意听讲,而这些孩子与其他同学的上课姿势差别较大,很不标准,其实这些孩子只是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在听课,这就需要我们来帮助孩子们分析自己的听讲姿态。
    教育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立竿见影,教育问题学生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心,遇到问题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多走进孩子内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本书以从丰富生动的教育案例中抽剥出问题学生的有效教育对策,着眼于家校共同关注的教育难题进行了详解。只要你和孩子接触,那这本书就值得你仔细阅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发表于 2021-11-28 10: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的时间哪里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一点感受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很多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文字深入浅出,读后受益颇多。现就感触最深的与大家共享。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没有时间啊!”书中一位女教师的来信中提到。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看看我们自己,平时在学校,从早到晚似乎是马不停蹄的,早读,备课,上课,课间关注小孩子的跑闹,上课,跑操,喝奶,放学,看小餐桌,午习字,上课,眼保健操,放学,课后服务,教研……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文中用一位有30年教龄历史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做例子,他的课让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完全被吸引,甚至忘记了做记录。这位历史老师分享:“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他的空闲时间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平时也总说没时间,其实是被时间支配了,那我们怎样去支配时间呢?还是读书,不断补充知识海洋里的水,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教会学生学习上。
    书中还提到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小学教师的教学时间里,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否则,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就不得不没完没了地给学业落后的学生做“拔高”的工作。我们要教给学生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还要教给学生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学生学会了自己去获取知识,也就节约了老师以后的时间。
    总之,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自己,用智慧去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也用智慧去节约备课时间,用智慧教会学生学习,节约以后教学时间。读完这部分时,我感觉世界一下子又明朗起来,工作和生活也更有了方向。愿自己一路走来,越走越顺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

帖子

1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4
发表于 2021-11-28 12: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青年教师》读书感悟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分别是“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和大家分享,我也从这些文字中有了一些思索,感触颇深。
  在《我是来欣赏同行的》这一文中,让我对听课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没有听过很多课,也没有听过几次的专家点评,但是仅有的几次听课和点评,还是会让我不知所措和害怕。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试着转变自己的想法,我不应该去抵触谢谢,因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就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他说,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刚开学的那段时间,我显得很急躁,我急于让学生们纪律能够变好,却忘了他们的感受,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并不是太理想。所以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试着让自己慢下来,给他们一个成长的过程,让他们慢慢成长,根基打好了,才有可能开出美丽的花。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还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知道自己还有一大段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1

帖子

1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7
发表于 2021-11-28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童年的消逝》有感,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开创了媒体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他的《娱乐至死》便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品。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提到了一个看来有些违背常识的观点:“童年”这一概念并不是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而是从十六世纪开始逐渐被发明出来的。其实这一观点最早并不是由波兹曼提出的,而是由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中首次提出的。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对这一观点的贡献在于指出了印刷术以及阅读对“童年”这一概念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波兹曼认为,正是由于印刷术的传入使得阅读成为社会中划分人的能力的重要标志,人们变得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于是才会有普及的学校教育的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0

帖子

2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3
发表于 2021-11-28 2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时间读完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感触颇多。
  我觉得作为一名初入职场的一年级语文老师,这本书为我解惑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也让我对一些平日里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增加关注。
  在第一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有一个篇目叫《说学生听得懂的话》。吴非在这里借用教学与行医的相似之初,告诉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与她们交流。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如果教师的语言艰深,不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教学,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学。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起我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在讲《日月明》这一课的“会意字”知识点时,我希望她们从定义中明白什么是会意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新字叫会意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逐字解释这个定理。但是我发现,孩子们学完后还是云里雾里,因为我讲出的专业术语,她们听不懂。她们只能从字面的组合上初步感知,哪怕我说了再多遍定理,她们依旧不理解。后来我把这些字用彩色的卡片,配合着故事背景,将定义简单的渗透在小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孩子能初步感知到会意字的意思了。经此一事,我开始反思,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点,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陌生甚至是困难的,她们不能够利用过去学过的知识去理解这个定义或是专业术语的含义。而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她们年龄段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效的讲授不是你讲出的知识多么专业,而是你能将专业的知识用学生能听懂的话讲给学生。
  在第三辑:心里装着学生的心中,《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这一篇让我从上帝视角看到了我自己。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我觉得我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要求的确实有些苛刻。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像一个大孩子一样照顾好自己,短暂的时间学会某样东西,偶尔忘却了他们只是六七岁的孩子。像教室的桌椅,跑操的纪律,我总是希望他们能做的更好,再好一点。有的老师告诉我,再听不懂话的孩子,到了高年级都会慢慢的懂事的,你不要着急,他们会有做好的那天。我觉得大家都明白教育需要耐心,但是真的实践过程中,偶尔会忘记要给孩子再多点耐心。其实他们可以做好,只不过是你当下太着急,要是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其实是能完成的。我希望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我要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再平静中等待,再多等一等他们。
  这本书还有许多篇目非常契合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的是经验,有的引起你的思考。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也反思了一些自己平日里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各位读完此书都能收获到宝贵的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5:53 , Processed in 0.0828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