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巧用打击乐器,提升学生节奏感知力 乐器是有效开展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用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音乐音色的辨识力与节奏的控制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音乐基本技能。由于低年级学生处于好动好奇的成长阶段,因此,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巧用打击类乐器,设置相应的教学游戏,能够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使音乐节奏更为生动化,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效感染学生情绪,营造欢快的节奏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选择沙锤、手串铃、碰铃以及双响筒等简单的打击乐器,通过讲解与示范,使低年级学生基本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一乐器的不同演奏方式,以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其明确不同乐器的演奏特点。在学生基本学会使用打击乐器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分别负责不同的声部,联合演奏同一首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更好地体验音乐节奏的和谐美,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二)立足生活实际,强化学生节奏模拟训练 利用游戏法开展低年级音乐节奏教学,是实现音乐教学情境化、互动化的重要形式。为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节奏训练的有效延伸,教师在开展游戏节奏训练时,需要立足生活实际,采用生活化的物品作为节奏教学用具,或者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将节奏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使学生对节奏的练习不仅局限于音乐课堂音乐教学过程,还能有效深入日常生活中,有效强化听觉训练,提升音乐节奏的感知与掌控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场景中精选音乐教学素材,如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夏日雨滴顺着树叶“滴答滴答”落下的声音等,对这些声音进行加工与创作,立足音乐节奏练习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搭建生活化的场景。组织学生自由选取恰当的发声工具,如纸张、沙锤,或者纸杯等,并分别扮演青蛙、雨水、小溪等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营造大自然中放松的练习氛围,使学生根据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画面的景象、教师朗读声以及节奏提示,根据自身角色的动态画面及时利用选择好的发声工具进行配音,如当青蛙开口叫时,学生可以利用纸杯根据节奏提示在桌子上适时敲打出相应的声音等,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自然情境下强化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提升节奏的掌控能力。 (三)设计游戏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游戏竞赛是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音乐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合理设计游戏竞赛,使小学生在感受竞赛快乐的过程中增强节奏体验,收获音乐节奏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节奏教学内容,选择一首儿童歌曲作为“密码”,组织学生开展“密码”传递等游戏活动,使学生分为三组开展游戏竞赛。由教师在每组学生的手心中,以点击的形式传递一段音乐节奏,学生接收到后需要以同样方式向另一位同学传递“密码”,直至“密码”传至每组的最后一位学生时,该学生需要用手中的乐器将“密码”演奏出来,节奏演奏正确且用时最短的队伍获胜。通过设置竞赛式节奏游戏,能够使学生积极响应并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提升音乐节奏的识别与掌控能力,在快乐的体验中促进节奏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四)灵活编创节奏,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节奏教学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创编节奏等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巩固节奏训练效果,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将音乐节奏训练作为手段,将创编节奏游戏作为教学突破口,组织学生积极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歌曲,利用课本、纸杯等常见物品,通过击打、碰撞、拍击等方式的变化演奏出歌曲中不同的音调与节奏,必要时可以根据音乐编创需要,增加拍手、拍桌子等相应的肢体动作,共同参与完成歌曲的配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创编相应的歌词,通过反复练习,创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音乐作品。通过创编游戏,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掌握节奏,为音乐素质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