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7

主题

54

帖子

3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2
发表于 2021-11-29 14: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拒绝复杂和深刻。拒绝的原因,恐怕是懒惰吧。这学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被他的他的激情所打动。我第一次意识到, 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牵挂者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 “ 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一生——这是一 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份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 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 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 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这又让我记起这样一个曾读到过的故事:古代一个大哲学家, 每天让学生甩手30下, 一个月下来,他让坚持的人举手,全部的学生都举起了手。一年后,他让坚持做的学生举手,这时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老师和学生就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我想李镇西老师就是那个能坚持甩手的人,在教育中,永葆自信。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读李老师的书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得更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2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6
发表于 2021-11-29 15: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嘉伟 于 2021-11-29 15:14 编辑

《给教师的建议》
读了第37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1、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2、教育者还必须有非常细致的美感。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
“你要用心理学书籍充实自己的藏书。教育者应是受教育者的知心人。每当我听到或看到对人采取个别对待的说法时,我脑子里总是联想起另一个概念-思考。 要进行教育,首先得有活生生的、富于钻研精神的、好探求的思想。没有思想,就不能想象会有所发现即令是微小的、初看不易觉察的发现也罢。而没有发现,就没有教育工作的创造性。要记住,心理现象的规律尽管很多,但每条规律都表现在成千上万的生活命运中。我坚信,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只有整个教育生涯都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和不断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会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懂点心理学,这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懂心理学,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想法,寻找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亮点,我们老师有时候就是在抹杀这些亮点,再把自己认为是亮点的“亮点”硬生生的移植到学生的身上。要热爱美,首先要学会发现美,记得刚开学的那段时间,我很迷茫,很无助,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学生怎么个个都那么顽皮,那么不听话,也不敢发火,不敢呵斥。慢慢的我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顺着他们的优点,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
教师要创造美、维护美,小学生的个性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一旦崇拜一位偶像后就会想办法去模仿,或好或差。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怎么样在他们自己的基础上,把原来的美打造得更美,并不断维持。自己不断读书的同时也督促孩子们不断读书。
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我们在茫茫书海苦作舟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去读读学生这本看似平常但又深奥的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47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发表于 2021-11-30 1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吴非《致青年教师》
    这本书有很多有共鸣的地方,非常实用,有很多小妙招,也很让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读到 教师不是演员 这一章节的时候,很是有共鸣,作为一名入职3年的青年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实习的时候,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少,备学情这一点,只能备知识上的学情,就是孩子们的已有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如何启发孩子还是懵懵懂懂,不知道如何做能启发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4个单词两个句子能讲一节课。只能多看名师的课,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语气,姿态动作语言,一节课下来,只在注重模仿的像不像,看不到孩子们会不会,而我自己也觉得很疲惫,故作轻松的姿态,和孩子没有交流,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课。对于孩子来说,听个热闹,对于自己的教师成长来说,也作用不大。
    书上说:教学上的“拿手好戏”常常是方法或是“技术”,而不是“戏”优秀的教师,了解青少年思维的共性,了解教学班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点,知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思维过程;他善于和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找出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并进一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教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明白了孩子是发展中的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我明白了为什么4个单词两个句子能讲一节课。我也明白了名师的教学设计,各种步骤的意图,慢慢的对于如何启发孩子思维过程,想要帮孩子们理解会说某个知识点这种情况,有了处理办法,因为看名师的课不仅仅是模仿,而是学习“技术”,拥有自己的教学设想,教学构思,备课思路,教学风格。慢慢的我和孩子也有了交流,也有了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念头。课堂不是表演,而是真实的交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0

帖子

1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2
发表于 2021-11-30 1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复制代码

我们班的五年级生自己设计了一份只有3个问题的阅读测验。据他们表示,这份阅读能力测验卷的结果比业者所设计的更准确。
1. 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2. 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学生和我一起哈哈大笑,这真是个可爱有趣的测验卷。凡是以上3个问题都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
读完这本书,除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让我感受颇深的一个内容就是这位老师对阅读的理解。这让我想到我们对待孩子看“闲书”,应该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引导他们在恰当的时间去看书,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学生读书的这种行为。另外,我们还需要重新明确所读书籍的范围。什么是孩子不该看的书呢?这不是由书的表现形式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一本漫画,只要它的内容适合孩子阅读又何尝不可呢。一本文学作品,不管有多著名,只要它的内容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阅读,我们都不鼓励在这个年龄段阅读。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书籍,由大人来把握它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阅读。阅读不应是功利性的,只有以兴趣引导的阅读才能真正保持下去。阅读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提升途径。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阅读的兴趣,可以受益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1

帖子

2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6
发表于 2021-11-30 11: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的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本书从内容上来说分为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最温暖”,主要从“爱”的角度展开,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
第三部分“疯狂之举”,从学校不常有的课堂展开,比如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摇滚乐的学习等;
第二部分“方法”,从常规课堂展开,比如阅读、写作、加加看等,在这里我着重跟大家分享与数学有关的“加加看”。开篇老师就说明,数学是一门极端的学科,孩子们不是爱它,就是恨它。对孩子而言,数学课是特别吓人的,没有人喜欢看起来很笨,而数字的精确性却让人无处遁形。雷夫老师常提醒年轻老师,恐惧感在数学课蔓延的速度往往比其他科目来得快。读到这里,我深感羞愧。因为有的时候我也会在数学课上加深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比如,我会威胁他们:如果上课不好好听讲,小心交白卷,数学可不是想编就能编的!我发现,孩子们只是送给我一刹那的“尊重”,随后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那么雷夫老师是怎么上数学课呢,他采用了游戏的方法。他介绍了一款叫做《Buzz》的游戏,游戏很简单,规则如下:数0-100以内的数,随便选择一个数,比如“3”,数只要包含3,就要用Buzz来代替。玩游戏的时候每个人都要专心注意下一个数。答错的就坐下来,看看数到100的时候还有谁站着。这个游戏到了30就变得异常刺激。因为接下来的10个数字都要用到Buzz来回答。学生们要很专心:在这一串数字以后,被指到的人要在正确的时机说出40才可以过关。读到这里有些许的安慰。类似这样的游戏在我的课堂上也出现过:
在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和学生一起玩“猴子跳”的游戏。
雷夫老师还介绍了暖身心算、玛西·库克等数学游戏
伴随着游戏,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慢慢地走进数学,喜欢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5

帖子

3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7
发表于 2021-11-30 14: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在文章开始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年轻教师班里出现了一位邋遢的孩子,书包整天都是乱糟糟、脏兮兮的。为了让他改掉这个毛病,年轻教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这位学生的书包抖搂出来,并拿出相机拍照,扬言要在家长返校日公开,还说出了“谁那里有垃圾,就丢到这位同学的桌子上,反正他那里已经是垃圾桶了。”的话语。其结果是,家长十分的气愤,告到了校长处。最可悲的是当事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做的对,说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指导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了。雷夫先生认为“不要把害怕当成教育的捷径”。工作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不遵守秩序”的孩子,通常会软硬兼施、绞尽脑汁地去“对付”,正如雷夫老师所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第56号教室,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并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和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老师认为,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他总结出了教育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用奖赏的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但这样,学生的交作业方面做得很好,却对作业的内容理解得很少。雷夫说: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的行为的做法很危险,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不要让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能做遵守规则的孩子也好,其实,有时可以超越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学生做到这一点是让人欣慰的,可是做到这点是很难的,雷夫的学生却做到了,受到了代课老师的好评。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用了好几个方法来教学生第六阶段。他用很多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教导他的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对的,而且一直那样去做。在这本书里,雷夫老师对班里一位不交作业的孩子的`教育同时也给我很多的启示:丽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作业,并当着老师的面到处翻自己的书包和资料袋。作为老师我们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很多时候可能就忍耐不住了,会大发雷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变成一位“大恶人”的形象。但是雷夫老师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结果,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这就是信任和不走捷径的教育,这也是没有害怕和榜样的教育。我的工作中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9

帖子

1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3
发表于 2021-11-30 15: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的教育专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又喜欢又“怕”的老师呢?这是步入教师队伍不久后的我时常思考的问题。
      在没读这书之前,我感觉像这种教育著作的书,理论性都很强,是很难读的,但是读了之后感觉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读这本书就像读故事和小说一样,很多地方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不禁佩服于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赞叹于老师教育艺术的高超。于老师的书写的是于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所以每一篇文章都是鲜活的,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
      通过书名就能看出于老师为师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五十多年为之奋斗,时刻提醒反省自己是否做到,毫无疑问老师做到了,这本书就是于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经验的总结,也是他的为师之道。
       那于老师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首先,就是要让学生都感到老师喜欢他。不管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每一位学生都十分在意老师是否注意他,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关注他。老师的喜欢就像阳光一样,能让学生灿烂。但是每一个班难免存在极个别的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让老师喜欢每一位学生,也不太现实,那怎么办呢?于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就是微笑。老师脸上有了微笑,学生就敢亲近老师,而不是惧怕老师。当然,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仅靠微笑还不行,于老师还给出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比如抚摸学生、为学生鼓掌、给学生一句相信和期待的鼓励,甚至给学生起“外号”等等,这些技巧不是冷冰冰的,都应有老师的“情”做支撑,无论对学生做什么,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喜欢是相互的,老师喜欢学生了,学生就会加倍喜欢老师。
       其次,童心不泯。于先生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是呀,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的逻辑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想法,这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的。为了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于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不倒背手,无论校内外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课间和学生一起玩,进行家访,保持幽默,和学生一样做值日……另外,时常提醒自己,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少些限制,多些引导。一系列的努力让于老师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他的很多经历证明老师越和学生相似,学生就越亲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融为一体,教育真的就是一种幸福,教育也就会真的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最后,是努力把课上的有意思。把课上好,让学生不喜欢老师都难。于老师是分两章阐述把课上得有意思的,所以,我认为这一条是于老师让学生喜欢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应是我们老师最该努力追求的一条。不同的学科,教学理念是相通的,比如:课要上的轻松,因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成长需要玩,在课堂上不时地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才能玩出新境界,让学生在其中受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6

帖子

20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4
发表于 2021-11-30 15: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书心得体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本学期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回想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跟孩子们在一起时,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但是当他们有一些细微的进步时,我的内心是很快乐的。这本书的末页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2

帖子

1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1
发表于 2021-11-30 15: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问题孩子",又有哪一个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看书之前我听我们组的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后来看了书之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些与学科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的书籍.而对于每一个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人来说应该在大学时好好学习这些课程。阅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教师“不读书”,学生何求知。身负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

教师“不读书”,不可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求知求学应该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课本之内只是一些基础的、必备的知识。求知离不开课外阅读。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引导学生?久之,教师岂不成了教书“匠人”,学生岂不成了 考试 “机器”?教师“不读书”,给学生带了个“坏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举止往往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师生都只为应付考试“努力”,求知的道路岂不越来越窄?

如果说,教师“不读书”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为人师表的责任何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自觉何在?这是身为教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读书的乐趣,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尽量做到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当我有空时就翻翻一些数学杂志,那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我很庆幸在轻松愉悦的师范学校时没有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现在还能静下心看看书。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每一个向善心灵的孩子们跟着他们那颗向上的心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为一个社会有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142

帖子

8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18
发表于 2021-11-30 16: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心与教育》读书分享
  有幸拜读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5:46 , Processed in 0.0821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