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刘月芳

【必修一】打开学生学习世界——不把学生拘泥于教材中。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03

帖子

4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7
发表于 2025-5-12 14: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数学阅读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
——记六年级数学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在六年级教室的墙面上,挂着孩子们精心制作的一张张数学报纸,一个个数学漫画。用数对表示座位,用正负数记录温度,用比例配置饮料,用圆柱表现生活。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正是我们数学阅读课程的生动脚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始终相信:数学不仅是课本上的定理公式,更是观察世界的思维工具。依托2022年新课标理念,结合我校“办一所有趣的学校,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我们以数学阅读为支点,搭建起连接知识与生活、思维与创造的桥梁。
一、定制“三维阅读图谱”:让教材内容生长出文化根系
        针对六年级下册数学前四个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位置”“正比例反比例”“圆柱与圆锥”,我们突破教材局限,构建了“知识溯源—生活应用—思维拓展”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追根溯源:触摸数学的温度
        给“生活中的负数”配上《九章算术》中“正负术”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看见古人用红黑算筹区分盈亏的智慧;讲“数对”时,呈现笛卡尔在病床上观察蜘蛛结网灵感乍现的轶事,让坐标系的诞生成为可触摸的思维历险;说到“圆柱圆锥”,引入埃及圆柱神庙与冰淇淋甜筒的演变史,让几何图形褪去抽象外衣,承载人类文明的印记。
*联结现实:发现数学的在场
        我们将阅读材料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用“电梯楼层按钮”解读负数的实际意义,用“奶茶甜度配比”理解正比例关系,用“买圆柱形甜筒和圆锥形甜筒哪个更划算”来探究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此时数学从课本走进了真实生活。
*思维进阶:搭建探索的阶梯
        针对“为什么把自来水管做成圆形”“薯片为什么选择高个子包装”“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等深层问题,我们提供《亲近数学》《超级课堂动画奥数课》等拓展资源,借助数学公式计算发现,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把自来水管制成圆柱形时,容积最大。用长和宽一定的长方形纸做圆柱的侧面时,围成的是矮胖子的容积大于高个子。“矮胖体积大”也深深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借助Ai动画演示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视频,让学生对比例的应用有了更好的感知。让抽象概念在可视化解读中变得可感可知。
二、创设“沉浸式实践场”:让阅读体验转化为创造能量
       阅读的终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欲望。我们设计了“阅读—创造”的两级进阶活动:
- 第一阶:问题驱动的深度对话
       每节阅读课伊始,学生先自主阅读,阅读后老师针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拓展负数的内容时,我们提到了《九章算术》。那《九章算术》究竟指什么呢?我们在课上立即用豆包搜索了一下《九章算术》的内容。通过前面几次的阅读,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认为阅读就和他没关系了,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即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让学生自己在书中勾画出重点知识、写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随后进入“问题发布会”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先讨论。学生能解答的让同学之间解答。解答不出的老师作为参与者,借助Ai工具和同学们一起解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 第二阶:个性化创作的意义升华
      鼓励学生用擅长的方式呈现数学发现:有的小组将课外拓展内容制成ppt,系统的给同学们讲解了方中圆、圆中方的问题,同时借助视频,对方圆套中套中方圆的关系有了清晰地了解。有的小组借助呈现“数学家的故事”改编成四格漫画,将帕斯卡讲堂生动的呈现出来。有的学生借助最近的乒乓赛事,给大家介绍了国乒中的数学,让其他同学了解了乒乓球运动员以及乒乓球的运动轨迹。有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从地理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中国最寒冷的几个地方的温度,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的同学创办《走进数学》小期刊,刊登“生活中的比例——自制下午茶”“电影院的座位”“正比例(可乐)、反比例(披萨)”等原创小漫画。每个月,我们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汇报。学生在汇报中也会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这些作品不仅是学习成果,更成为学生自我表达的载体。
三、看见“生长的力量”:让数学素养在真实情境中扎根
      将近两个月的课程实践,我们见证了令人欣喜的改变:
- 认知转变:从“解题”到“看见”
      学生不再视数学为孤立的知识模块,而是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密码。有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路过商场时,我会不自觉地用数对定位店铺位置;看到饮料瓶,会想想它的容积是不是符合圆柱体积公式——原来数学藏在每一个角落里。”
- 思维进阶:从“接受”到“创造”
      在“圆柱表面积”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披萨店的披萨包装都用长方体而不用圆柱”,从而引发其他学生思考。从运输、材料费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理有据。这种思考,正是数学阅读赋予的珍贵礼物。
四、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
      当数学阅读与生活实践共振,当知识学习与创造表达共鸣,数学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点亮思维的火炬。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中看见自己,在阅读中遇见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38

帖子

18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7
发表于 2025-5-12 15: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朝娟 于 2025-5-12 15:29 编辑

   
当数学阅读成为打开世界的钥匙

                                                                                                              ——记六年级数学阅读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依托2022年新课标理念,结合我校“办一所有趣的学校,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我们以数学阅读为支点,搭建起连接知识与生活、思维与创造的桥梁。本次数学阅读活动以《亲近数学》为依托,紧扣小学六年级下册冀教版教材第一至四单元知识,通过系统且富有层次的三阶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深度探索数学世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维进阶。
  第一阶段:启智引思·思维拓展
  借助每周 55 分钟的大课,开展“自读 - 讲解 - 研讨”的深度教学活动。教师从《亲近数学》里挑选与教材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在圆柱和圆锥单元,结合生活中自来水管形状为何多为圆柱等实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时,学生标记出如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计算等疑问点。教师随后深入讲解,像巧算大树树干体积这类生活中圆柱体积的应用问题,还会引入泰勒斯巧测金字塔高度这类蕴含比例知识的经典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在研讨环节,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攻克难点,建立数学与生活的深度关联,拓宽学生思维边界,让学生初步具备用数学思维剖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二阶段:笔述真知·数学表达
  学生在第一阶段积累的知识与思维成果基础上,开启数学日记创作实践。以《亲近数学》中数学日记范例为指引,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发现诉诸笔端。像周博文同学从小区门牌号的编码规则得到启发,为校运动会运动员精心编排号码,清晰阐述号码中各数位代表的年级、班级、参赛项目、运动员序号等信息,还深入探究了号码组合的可能性,理解了编码在信息分类与识别中的重要作用;周思承同学专注于速度单位换算,通过实例详细推导,总结出把 m/s 转化成 km/h 乘 3.6 的简便方法,深化了对速度概念及单位换算的认知;靳静宜同学在超市购物时,运用折扣知识对比酸奶价格,用圆柱体积公式判断罐头促销是否划算,最后用负数清晰记录总支出,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通过数学日记,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精准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实现从知识接收到实践运用的跨越,培养了对数学的敏锐洞察力和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创想绽放·成果展示
  在前两阶段知识积累与实践运用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个性化主题创作,充分展现对数学知识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表达。
数学文化类:李佳桐同学创作的“数学小歌谣”,将数学问题巧妙融入歌谣,像“添符号”“写错题”“蜗牛爬杆”等题目,既有趣味性又具挑战性。还有同学以漫画形式介绍“黄金分割比”,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对话,让大家了解黄金分割比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体现,帮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数学文化魅力,拓宽数学视野。
知识梳理类:有的小组制作“数学小报”,梳理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介绍数学研究范畴、核心分支及发展历史,还有同学绘制平行四边形知识漫画,用可爱的角色和场景,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解题技巧类:龙雨晴、苏天一、刘炎杭等同学制作“巧解应用题”数学小报,针对不同类型应用题,探索简便解题方法。鼓励同学们翻开小报开启解题之旅,培养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学生们将成果以手抄报、漫画等多元形式呈现并展示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锻炼了团队协作、创意构思、语言表达等综合素养,实现从知识的吸收者到创新传播者的转变,让数学学习充满创意与活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8

帖子

27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刁敬娟 于 2025-5-13 17:23 编辑

  本学期,我们的数学学科增加了一节大课时,中年级阶段又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的黄金期。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我尝试突破教材边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开学生学习世界,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工具。以下分享我的具体实践与收获。
一、大课时项目化学习:让数学回归生活本真
  每周的大课时设置2节连堂的"数学实验室",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例如《校园设计师》项目整合了测量、图形、运算等多单元知识,学生分组完成"花坛面积测量""绿化预算制定""立体模型制作"等任务。在测量操场环形跑道时,学生自主发明"自行车轮测距法":通过数车轮转动圈数计算周长,将抽象的长度单位转化为直观体验。
收获:项目化学习使知识结构化,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自然建立知识联结。原本对长度单位转换困难的学生,在实地测量中建立起1米=100厘米的具象认知,正确率提升40%。
二、学科融合系列活动:构建数学文化生态
  每月举办主题数学文化活动,如:
1. 数学运动会:将跳远成绩换算成小数相加;
2. 24点擂台赛:利用课间开展智力游戏,培养数感与速算能力;
3. 数学戏剧节:改编《曹冲称象》探讨等量代换,用情景剧演绎鸡兔同笼问题。
最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自编的《数学王国奇遇记》,用童话形式解释乘法分配律,剧中"括号精灵"的比喻让抽象定律变得生动有趣。
收获:62%的学生在活动后自发阅读数学绘本,学科融合有效激发了学习内驱力。更重要的是,数学焦虑指数下降27%,学生开始享受思考的过程。
三、学生自命题工作坊:培养元认知能力
  开展"今天我当小老师"系列活动,分阶段实施:
1.命题启蒙:示范编制易错题集,分析"陷阱题"设计原理;
2.小组创编:以"购物"为主题设计应用题,鼓励设置多条件开放题;
3. 试卷发布会:学生讲解命题思路,同伴互评后形成单元练习卷。
有位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奶茶店价目表"题目:通过不同糖度、温度的搭配组合,考查有序枚举策略。这种源于生活的题目引发全班解题热潮,甚至带动家长参与讨论。
收获:学生命题时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在分析他人错题过程中,审题细致度提升35%。更可贵的是,他们开始主动反思:"这道题到底在考什么?"
四、自主拓展课程:打开数学的N种可能
  开发"数学+"拓展课程群:
1. 生活数学:超市比价实践、家庭月支出统计;
2. 数学美学:绘制曼陀罗对称图案、研究七巧板拓扑变化;
3. 数学简史:通过记数法演变理解位值原理,用《九章算术》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在"时间管理师"课程中,学生用流程图规划春游行程,用饼图分析每日时间分配。有个曾经常迟到的孩子,通过制作"我的时间胶囊"图表,逐步养成了守时习惯。
收获:拓展课程使数学学习呈现多维样态,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在区数学应用能力测评中,班级优良率较传统教学班高出22个百分点。
五、 实践反思与成长
1.教学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成为知识地图而非路线图,教师需具备课程二次开发能力。
2.评价体系的突破:建立"过程性成长档案",记录思维发展轨迹。如某学生从只能完成基础题,到能设计包含两步陷阱的创新题,这种成长比分数更有价值。
3. 师生关系的重构:教师转变为学习设计师和思维引导者。当学生兴奋地展示"发明"的速算方法时,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我们将数学学习与真实世界连接,当教室的围墙被打破,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眼睛,正是对教育者最好的回馈。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打开学习世界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学星空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璀璨星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7

帖子

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4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笨狼的故事之笨狼是谁》整本书阅读
作者:汤素兰说:“笨狼是一个善良、天真、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心的孩子,是你,是我,也是他。”
第一节导读课上,我先带孩子们一起来认识奔狼:
在拿到书之后,我先让孩子们看封面,并讨论以下问题
1. 你对狼有什么印象?
2. 你猜猜笨狼是一只怎样的狼?
3. 笨狼如果只有笨,他会成为一个小孩子们都喜欢的角色吗?
4. 你感觉笨狼除了笨,还会有什么特点?
  讨论的过程很有趣,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很高,谈到狼,他们普遍都觉得狼是残忍的、凶狠的,而笨狼一听名字,肯定不是一只聪明的狼,他可能很愚蠢,很多事不会做,还经常闯祸。
  如果问题只问到这儿,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想通过后面的两个问题引发学生们对“笨”的深入和辩证思考。笨,可能是淳朴善良,笨,也可能是执着认真,笨,也会让人更加勇敢。虽然还没有翻开书,但是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尽情地去猜想笨狼身上的品质。这也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接着,我们打开了书,这本书很有趣,在目录之前,有一个角色简介表,还有一个笨狼日常问答记录。几个可可爱爱的问题,把笨狼的笨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边读边猜,很多时候,孩子们发现笨狼的方法竟然比自己能想到的还要笨,他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也忍不住哈哈大笑。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上阅读课,于是我带领着孩子们一起制定了阅读计划表,告诉了孩子们什么阶段要读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把收获和疑问写到相应的位置,让孩子们清楚每一阶段我要干什么。最后,我们打开书,美美地读了第一篇《笨狼是谁》。
  在后来的推进课上,我收集了孩子们的阅读计划表,发现孩子们对书中《聪明的小偷》这一节,收获和疑问比较集中。其中,几个孩子的疑问,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善良的笨狼为什么会去偷聪明兔的书?我肯定了这几个小朋友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之后,带着全班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一节大概讲的是,笨狼特别想看聪明兔的一本书,但因为聪明兔还没看完,所以聪明兔不借给笨狼看,可笨狼等不及了,于是便趁聪明兔不在家,拿走了他的书,并且还给聪明兔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笨狼今天没来过聪明兔的家,没有拿走聪明兔的书。我和孩子们说,有时候,善良的人也会某些原因做错事,虽然偷东西是不对的行为,但是笨狼的善良并没有消失,重要的是它接下来会怎么做。有的小朋友说,他会把书还回去并向聪明兔道歉,只要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笨狼就还是善良的笨狼。面对笨狼这种行为,我问他们,假如你是笨狼,你会怎么办?孩子们说,再去找聪明兔借,或者直接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这本书。我对他们说,你们这种想法是非常正确合理的。在这个疑问解决之后,我翻阅了孩子的计划表。针对这一小节的故事,有的孩子评价了笨狼偷书的这个认为,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有的孩子评价了笨狼写纸条的这个行为,说这种行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个成语是一年级上学期妈妈讲故事中一个妈妈给小朋友们讲的,当我在孩子的收获里看到这个成语时,我很惊喜孩子居然还能记住这个成语,并且能把它正确运用,并且当我在班里问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也还能记住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甚至还能记住是哪个小朋友的妈妈讲的。这个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妈妈讲故事带给小朋友们的意义。还有的小朋友选择辩证地看待笨狼偷书的这种行为,认为虽然他偷了书,但是它诚实,积极承认自己的错误。推进课上的答疑解惑,也让孩子们对笨狼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笨狼喜欢的程度再一次加深了。
  在最后的展示课上,有的孩子选择了写阅读笔记,有的孩子选择了画阅读小报,有的孩子选择了在课上给大家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不论是哪种形式,孩子们再提起笨狼,已经不再是那个笨笨的狼了,他们觉得笨狼的身上拥有着勇敢、善良、热情、勤劳等很多美好的品质,我想这就是《笨狼的故事》这本书所要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21b1ec97fb823df7eb07aac7e71ecfa.jpg (284.26 KB, 下载次数: 0)


b515eae3c83847be917c5df83d76845.jpg (172.08 KB, 下载次数: 0)


3a0e5ccf9eade39787453774b11772c.jpg (215.81 KB, 下载次数: 0)


297cb349e63db53a4353b59a1010dea.jpg (204.23 KB,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04

帖子

45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7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丁燕 于 2025-5-14 14:40 编辑

                                                                                      春日里的语文课堂:读、绘、种、诵中的春天
      春日的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课本上,语文课正以一场特别的"春天主题活动",带领孩子们用多元方式感受春天的生机与诗意。
读春天:文字里的春天跃然纸上
      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读《春夏秋冬》《燕子》等描写春天的经典课文。孩子们跟着朗读的节奏,仿佛看见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尖芽,听见溪水冲破冰层的叮咚声,文字的温度让春天在教室里"活"了起来。
绘春天:彩笔下的春天各有模样
      朗读结束后,孩子们拿起彩笔,在画纸上描绘自己心中的春天。有的画了绽放的桃花,有的画了追蝴蝶的小朋友,还有的用渐变色涂抹出天边的朝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眼中独一无二的春日图景。
种春天:亲手种下希望的种子
     孩子们在家里开辟一方种植角,种下各种植物的种子如草莓、向日葵、小西瓜、薄荷等种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们轻轻翻松土壤、埋下种子、浇上清水。"等种子发芽了,我们可以用日记记录它的生长!"老师的话让孩子们对接下来的观察充满期待。
诵春天:古诗里的千年春景
下一个环节,课堂回到朗朗书声中。从"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早春,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盛春,孩子们用清脆的童声背诵着描绘春天的古诗。那些跨越千年的诗句,此刻与窗外的花香、枝头的新绿完美交融。
AI春天:穿越时空的对话
    以《小池》为例,利用AI技术与杨万里爷爷对话,问他是哪个朝代的?写了多少诗?最喜欢什么?代表作有哪些?《小池》这首诗实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杨万里爷爷一一回答,穿越时空与学生对话。
    这节语文课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让春天成为活的教材。孩子们在读、绘、种、诵中,不仅感受着春天的美好,更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与自然对话、与经典对话与诗人对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92

帖子

4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8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
如在教《磁铁的力量》一课时,学生要探究发现“磁铁吸什么”,我准备了木块、书本、铅笔、橡皮、尺子、塑料、泡沫、铁钥匙、曲别针、铁钉子、1元硬币、易拉罐等。根据生活经验,孩子们都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制品,所以学生们在看到我拿出来的物品时,直接把木块、书本、铅笔、橡皮、尺子、塑料、泡沫都排除了。但是,一元硬币呢?易拉罐呢?我提出疑问后,他们含糊不清了,于是我提出必须通过实践也就是实际动手(最少三次)才能得出真知,不能只凭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从而得出结论“磁铁可以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5-20 03:21 , Processed in 0.0879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