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4

主题

35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发表于 2021-11-30 1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64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21-11-30 19: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久闻【吾国与吾民】大名,知道它是林语堂先生的成名之作,是用英文撰写的,也知道书的原意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几年前,我也在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集中看到过几个章节,非常喜欢他的文风。但把这本书完整而认真地读完,却是最近的事。

【吾国与吾民】诞生的重要促成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对这本书作出过评价:“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外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研究、描述中国人的书有很多,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系列,到【第三只眼看中国】之类外国作家的作品,不胜枚举。但这些后来的作品都极难超越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吾国与吾民】。依我看,其关键就在于其作者林语堂先生多样的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一个中西文化的混血儿,林语堂既在中式文化中深深浸染过,摸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又饱受过西方教育,能够跳出中国看中国。

“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他将英文中的humor创造性地如此音译。而幽默的风格也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这部【吾国与吾民】。若不是有创作背景介绍,读者几乎很难想象,这本书竟是写于最动荡的年代。诚然,每一个读书人都关心国家的前途,但林语堂没有学鲁迅,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他的书中,没有字字句句都剑拔弩张。他仿佛独处于世外,心平气和而又无比诚挚地,澄清着淤积的历史偏见,展列着沉淀的璀璨文明。

为求客观公平地评价中国,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林语堂自己认为“必须要摆脱主观意识、既成观念,不受武断思想的左右、排除西方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完全像感觉自己跳动那样去感觉事物,由自己心的眼睛去观察事物。”

事实证明,林语堂先生的确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个重任。读【吾国与吾民】,可以感到作者似乎是在往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上作画,清晰干净无比。他从文化差异中捕捉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灵巧而又不偏不倚,绝非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而能为。

这本书的自序里,作者的一段话最令人感慨:“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绝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比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涂脂抹粉。”林语堂先生不是不爱祖国,也不是如书中写的那样“无可无不可”,而是清楚地知道中华民族虽然千疮百孔,仍有极强的生命力,绝不会为外族轻易毁灭。这样热忱又冷静的情怀,如今的所谓学者们不知道还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

即便才情达到如此高度,林语堂先生仍然保持着若谷虚怀,“我欢迎人们为我辩护,也接受人们对我的批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的根刨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但依我拙见,时代的发展已经转变了太多的传统观念,书中很多论断在今天早已不能适用,这一点在分析中国人心灵的女性化和妇女生活的章节中尤为明显。

林语堂先生能够凭着自己对民族的了解,预测中国在抗战中的胜利。但他毕竟不是传说中可以用水晶球预测未来的吉普赛人,无法料想几十年后的社会面貌。这一点,作为读者,我们当然要十分理解,还要理解到:读书不能尽信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

帖子

2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0
发表于 2021-11-30 2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岁月如歌》有感
本学期,工作之余我阅读了《岁月如歌》这本书。《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读到《用语言“粘”住学生》一篇,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特殊年代,于漪老师一直在坚持用心做教师,用心教学。
于漪老师1951 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当老师,教过识字课,历史课,再教语文课,后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于漪老师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专业毕业的,属于半路出家,所以她更加用心,研究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是于漪老师寻觅语文教学大门的第一步。一个学生随口的一句话都会让于漪老师反躬自省,引起新的思考,如何让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更规范更艺术,做到用语言吸引学生学习,“粘”住学生注意力,于漪老师用心钻研,反复练习,严格要求自己,她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外口语化。每天上班坐公交车上都要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所以经常坐过站。于老师是多么用心在做教师啊!
课堂教学主要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好的教学语言总是会有一定的“粘性”,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这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都不例外。于漪老师说,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做到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做为教师都要认真考虑,恰当处理。如教课要控制音量,过响会震耳,过轻听不清,以传送到课堂每个角落,每个学生能清晰地听到为宜。还应注意音质音色,频率过高,尖声刺耳,频率太低,沉闷欲睡。语言要抑扬顿挫,有变化。视不同的教学目标,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昂,有时停顿间歇,有时一泻千里,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如果只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如果只等速度地流淌,容易对学生起催眠作用。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
做为一名教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信心,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
钻研"用语言粘住学生"的方法, 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向于漪老师那样从课堂做起,从用语言“粘”住学生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33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21-12-1 09: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专著《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结集,围绕学校管理展开,简洁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的探索实践和深入思考。这本书前半部分是写给走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在抛开自己的行政职能与权力后,该如何面对自己教育的学生。后半部分则针对学校的管理者,如何让自己的老师们百花齐放,让自己在学校打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根基,让学校的学生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向。
这本书我在读的时候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二辑中的《发现和教育同样重要》这一章,文中说到要想改变一名学生的状态,教育固然重要,但发现他们成长的可能,找到他们闪光的地方,循着他们的个性放飞其理想,也同样是一条教育的康庄大道。在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在我的课堂上表现的非常好,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我讲的一些知识,她能很快理解并学会,但是有的同学却告诉我她在数学课上老是说话,被老师批评。那我就发现可能更对我的音乐课更感兴趣,我就主动邀请她参加我的合唱社团来鼓励她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学习。当然课下我也主动找到她,跟她交流,告诉她不仅要在我的音乐课上好好学习,对于其它课程也是一样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身为教师,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或许我们的某一句话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改变他前进的道路。于此同时,睁开自己的眼睛,用心去发现、去感受每一个孩子的不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7

帖子

23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3
发表于 2021-12-1 1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一直在读美国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初听到书名,很是疑惑,童年是一个人的必经阶段,怎么会消逝呢?难道是经历了什么变故而消逝了?习惯了叙事思维,看到题目,自然而然进行了这样的联想。网购书到后,打开细读,才明白,这个“童年的消逝”并不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指随着电视等现代化信息媒体的出现,童年和成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童年这个概念正在慢慢消逝。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旧事物替代新事物,是必然趋势,也是天经地义的,电视等现代化媒体替代文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者在书中却充满了忧虑,而我,一个教育工作者,读着作者的文字,想着发生在身边孩子身上的种种现象,忧虑之情也是无法抑制。
书中说,看电视要求观众必须在瞬间理解画面的意义,而不是延后分析解码。它要求观众去感觉,而不是去想象。因为电视,孩子的想象力削弱了,这一点真的不假。因为电视的画面感实在太强,而且电视24小时都在不停播放,需要不断有新鲜而有趣的信息来吸引观众,信息量太大,所以也很少留有时间给观众思考、回味。久而久之,观众也懒得去思考,去想象,自然,想象力也越来越弱。我不去评判成人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非常清楚地知道,想象力对孩子有多重要。丰富的想象力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基础和保证。心理学家说,想象力是人生的智慧翅膀,它可以使孩子冲出狭窄的生活空间,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经历,增长他们的见识。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强大的智慧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电视却把孩子们的想象力给削弱了,怎么能不令人担忧。
      经常觉得孩子们怎么作文干巴巴的,没有想象力;我们也经常听到,中国的孩子做题能力很强,但是要创造性地完成一些任务,能力似乎很弱。尽管尼尔担忧的是美国的现象,更多是为美国的儿童而痛心,但是我们中国的现象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进一步促进人类的进步。我想无论是上层组织,还是基层单位,我们都意识到了这种现象,所以都在努力改观。比如说游戏的消失,让我们十分惋惜,所以现在在大力推进民间游戏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社团,现在的幼儿园甚至大力提倡游戏化课程。比如因为儿童礼仪的丧失,所以从国家层面都在注重八礼四仪的建设,注重家风的回归。比如孩子被电脑所控制,所以家庭教育、亲子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尽管尼尔波兹曼很悲观,但是他提出的“童年的消逝”这个观点确实给了人们很大的警醒。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去读,更应该去了解。因为只有发现,才能正视,也才有思考,并且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改变,哪怕力量很微弱,我觉得也值得尝试,因为我们是离童年最近的人,我们也是最能减缓童年消逝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79

帖子

3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13
发表于 2021-12-1 11: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以帮助,让你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及阅读。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来说,读书更显犹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们身边的教学榜样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师提出的这些学生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出一辙。  就如同学校现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雅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XX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前面讲到的自身加强阅读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换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阅读欣赏文字。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毕淑敏的一本书《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看到一个小故事,我也曾经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讲过,今天借这个机会也讲给大家听听:故事里有一个古董店的老板,他培养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徒,这个学徒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古董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别真伪。有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老板原因,老板说我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学徒进店的第一天起我从不给他看赝品,永远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练就了这样的一双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们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们去读那些好的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对他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前面住着李白,后面住着杜甫,左边是朱自清,右边是余秋雨."我笑了,这是学生梦想中的家园,有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故土呢?学校将于下个月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也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坐的有很多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带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大声的读书,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大量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走过一间间琅琅书声的教室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涌动温暖的喜悦呢?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96

帖子

34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8
发表于 2021-12-1 11: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第三章读书心得

       ​读到第三章,联系到自己的课堂,在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心里最希望的就是学生可以给自己一个我心里期望的正确答案,如果回答的正是正确答案,心里会超级舒坦,露出满意的笑容,如果回答的不是正确答案,总喜欢引导学生往自己心里设想的答案上回答,而久而久之,扼杀了孩子们探究的意识。
     所以不得不说,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很关键,一定要引起重视,我们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中的随机应变,要学会用不一样的评价方式去评价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
     文中还提到几个熟悉的字眼“自主性、主体性”,这也正是如今教育教学中所重视的内容,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也成了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除了运用课堂评价调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如:在课前就下发一张自我评价表,上面有对自己在今天一堂课下来自己对自己进行的总结评价,有课堂表现、课堂纪律、课堂掌握,还有课前预习等等,还需要他们拿回家给父母看看自己的表现如何,孩子们或许会因为想在父母和老师面前表现出他乖巧的一面而在整个课堂中都能做到最好,那么老师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就达成了吗?
      请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做学生探究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让他们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努力培养自我探究的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9

帖子

11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2
发表于 2021-12-1 1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常识》的作者是李政涛,讲述了有关教育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作者认为“教育常识”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自于常识,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教育常识的根源即人性常识。而今天的教育大多已经违背了人性常识,一种教育倘若不把人性放在第一位,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教育和学习的目的,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着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幸福感受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为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教育”,这句话值得我们教育者去探究,在生活的前面加了“幸福”二字,幸福是什么,怎样的教育是让受教者感到是幸福的,是让他能够受教并有助于他幸福生活的。要求我们要去关注学生的需要,并且要正确的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是我们教育者要去做的。去做一个开掘者,“源泉的开掘者”是本书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所扮演的角色。
       对于学生的评价,向来是教育者经常要做的。这个学生优秀,或这个学生是差生,评价的标准是什么?考试的成绩吗?一向不太赞成以成绩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我们往往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常常有所成就的不一定是班级里那个成绩最好的,那么我们还这么纠结于孩子们的考试分数的高低做什么呢!因而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压力和副作用,甚至抵触学习,这样还谈何学习的兴趣。学生并无好坏之分,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别之处,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学生在教师的眼里应该都是一样的。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考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75

帖子

27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2
发表于 2021-12-1 14: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6号教师的奇迹》读书心得
   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师的奇迹2》讲述了雷夫老师带着他的第56号教室的学生走出教室,去观看一场棒球比赛,借助这场比赛的进行,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每一局都传递一个或一些雷夫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他的学生的表现则佐证了他的成功。
    第一局:准备就是一切——守时
    孩子必须理解,察知时间的人,将善用一生做伟大卓越的事。准时是一种生活方式。准时反映了对他人的感谢。缺乏守时的观念通常也代表着这个人灵敏度不够。守时表现出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比我们自己更美好的人生,假如他们珍惜时间,这梦想更可能成真。
     第二局:看球 ——专注
    卓越的学生很专注,而且能专注很长时间。假如一个孩子能专注于学校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梦想与目标,他的人生会更美好。成就非凡的孩子把专注力当做个人行为规范的部分。
    第三局:高瞻远瞩 ——远离电视
   教导孩子区分该看什么与该什么时候看,是孩子应该精通的必要技能,而且是随时随地能习得的技能。电视不但浪费一个人的时间,而且狡诈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屏幕阻碍了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当孩子选择限制自己在屏幕前的同时,就是增加他找到康庄大道的机会。
    第四局:十字路口——选择正确的路
   即使一个年轻人善于利用时间、专心致志、避开电视,只要一个错误的决定就会立即破坏其他优点所提供的美好前景。面对十字路口时,应该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路。成功的秘诀是每一次都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做决定的时候,最好的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其次是做出坏的决定,而最糟的是什么都不做。
   第五局: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街——为所做的工作而自豪尽力而为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该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首不知名的小诗是雷夫老师的挚爱,也深得我心。教师的工作没有显禄厚爵,也很难取得某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它的平凡之处也正是它的伟大之处,他是一份值得我们投入身心,怎么付出都不会后悔的的工作,就像富兰克林说过的:任何值得去做的事情都值得做得很好。
   孩子们应该明白:在他们生命中的其他人——父母、教师、良师益友——每个人都做了一些牺牲,这样孩子们才可能成功。在他们人生中,他们所做的努力表明了尊敬,不只是尊重自己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也是尊重那些人牺牲奉献、给他们机会达到最高成就的人。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奋斗、尽可能表现最佳,去赢得我们所希望拥有与达到的境界。
    一个做得好的工作就是最高奖赏。
   第六局:彗星美人——唤醒无私
   父母与教师必须尽量花时间去帮助孩子明白,他们不是宇宙的中心。孩子并不会因为长大成熟就不再自私;事实上,利己主义的孩子通常会长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利他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特性,愈早去教导愈好。自私的人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很狭隘,只能看到人生很肤浅的一面,无法享受人生更多的乐趣。一个慷慨的心灵不能只是暂时的,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七局:比天还高——谦逊之美
   让孩子看到非凡出众的人们,他们因为自我克制而显得更特别。每个假日做一桩善行,让我们改善这个世界而不引起别人注意,我们就能教导孩子谦逊的价值。慈善最好要谦逊地去执行。
    第八局:眼花缭乱的学校——关切孩子读书环境、寻找适合的学校
    寻找适合的学校不但要确认那教育机构符合优秀的标准,而且要找出适合你孩子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这意味着一个迥然不同的校园经验。我们无法保护我们的孩子免于遭遇不愉快,但是我们可以用发生在世界上的错误,让孩子明白如何免于重蹈覆辙。
    第九局:长期备战——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人生是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对将来的结果会有极大的影响。我们要鼓励孩子做个“等待棉花糖”的孩子。真正的美需要煞费苦心的等待才能诞生。激励孩子要耐心等待伟大的结果,而不是只抓住片刻的欢娱。
    如果父母能够忍耐一下,不要急着享受快乐,也教导孩子延迟满足感,那么彩虹尽头的一桶黄金就不再只是神话了。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绝对成功,但是如果我们每天勤恳努力,我们就能帮助年轻人避免这个所鼓吹的愚昧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9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1-12-1 1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与思考 ---读《苏菲的世界》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初读《苏菲的世界》,年少时那颗好奇的心,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又席卷而来,突然间好像又回来了十五年前,那时候读初中的我,总会莫名其妙地想到这些问题。
      每每想到这些问题,就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心慌和担忧,却又不知到底为何。总是在徘徊和无助中追寻着答案,却发觉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未知,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答案。似乎也没有什么答案,因为人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渐渐的,好像已经习惯了生活的一切,我不再追问那些奇怪的问题,只是这样活着,有吃有喝,上学放学,毕业工作,就这样简单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至于“我是谁”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在不同人的眼睛里我有着不同的角色,生活里总会承担不同的责任,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我是人,我有着其他生物、非生物所没有的理性和思考能力。可是,有时候,却莫名其妙的发慌,因为我连“我是谁”都说不出,对于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到底是了解还是不了解?经常问自己“我是谁”?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有时候发现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小时候渴望长大,长大后渴望读大学,大学时候我想过做老师、律师、军人……可是,当理想真的变成了现实,我站在人生的路口,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走……有时候特别害怕那种没有想法的日子,好像到了“等死”的感觉……
       作为人,一定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懂得自己,才能更好地生活与发展。懒得和自己对话,或是从不与内心交流,那么就不会知道灵魂深处的自己会有怎样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会痛苦、会难过、会纠结、会不知所措……那么,先认识自己吧,认识那个真正的自己。
       关于“世界从何而来”,有一个美妙的神话,很久之前在圣经里读到过,也听别人提起过,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可是,上帝从何而来呢?我想可能上帝是原本就存在着的可以创造世间万物的一种存在吧。不然该怎样追溯解释“世界从何而来”呢?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一种思想:哲学书非常枯燥、难啃,这是我第一次因为被推荐而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
       其实,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入门书籍,我感觉也不是那么容易读透,许多话需要反复咀嚼,反复品味,方能体会其中的韵味,明白其中的道理。关于哲学,我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也没有从头到尾研读过哪一本专门的著作,但是,读《苏菲的世界》,真的了解到好多。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滋生萌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更多好奇与思考。
       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我们是否真的拥有不朽的灵魂,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
       一切都如同迷一样,引人深思却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然存在,地球依旧转动,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春去秋来,就这样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是值得我继续深刻研读和反复品味的好书!
      回首过往已是过去,过去不复存在;展望未来都是未知,未知让人迷茫……但是,我拥有现在。我清楚的知道:
      现在,我是一个为人子女的成人,父母是我肩上需要扛起的责任,趁“亲还在”,我要努力让他们感觉生活充满幸福感。
     现在,我是一些人的同事、朋友,没有整日的吃喝和玩乐,但是,有着偶尔的相聚和心灵的倾诉,我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倾听他们的幸福与欢乐,即使是悲伤,也不会难过太久,因为时间会让过去的过去。
       现在,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就是我努力前行的方向。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传递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思想,让学生在思考中生活的更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5:46 , Processed in 0.0814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