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2021下半年机场北郡教师专业阅读

  [复制链接]

9

主题

57

帖子

24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7
发表于 2021-12-1 15: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一、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书中有个片段:那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想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一年级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她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
孩子们小,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他们每个人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
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用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
正如吴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幸福地做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3

帖子

35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1
发表于 2021-12-1 17: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容错教育”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也总有那么几个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让老师们很是头疼。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大多数老师都会板起脸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予以训斥、批评,语言尖锐,咄咄逼人。有的甚至怒气冲天,慷慨激昂,声色俱厉;更有甚者,动手动脚,对犯错误的学生行之以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材料中的老师更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学生进行严厉的体罚。学生犯错误应该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容错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意识下产生的,即每一个学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我们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正如材料中的父亲的说法一样,教育,应以教为先,应该对学生进行说教说道理再进行一定的适度的惩罚。
一、实施“容错教育”的基本措施
1.容错教育,给予学生诉说错误经过的机会
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自制能力也较差,绝大多数学生犯错误都不是有意的,有的学生虽然犯了错误,但可能已尽了最大努力来降低错误的程度。或者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有懊悔之意,只是尚未找到弥补过错机会。所以假如教师只看到错误的结果,而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学生,不给学生说明错误经过的机会,那么很容易将学生刚有的忏悔之意抹杀掉,更严重的是,学生也许一生都不愿去自觉认识自己的错误。如果学生没有诉说“苦衷”的机会,那么他们势必不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加大工作的难度。
2.容错教育,给予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的机会
学生既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就不能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小辫子”而得理不饶人。学生在犯错后因为怕老师的批评,怕老师请来家长,所以通常都表现得战战兢兢,只能被动地接受批评。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不再居高临下,而是蹲下身子,用平等的眼光看孩子,征求一下学生的处理要求,那么学生必定感到无比的惊讶。倘若班主任真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的话,那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他们也一定会暗下决心——错,岂有不改之理!给孩子提出处理要求的权利,对于维护学生的尊严,提升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改善师生关系,更好地让学生改错,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3.容错教育,给予学生冷静反省的机会
虽然是中学阶段,而我们面对着的仍然是一群自控能力、意志能力不够强又具有一定叛逆心理的孩子,所以不要希望孩子们能一下子就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善于给他们台阶,让他们一步步顺着台阶下,让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有些犯有过错的学生一时还无法走出纠纷矛盾的圈子,心里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如果教师处理事情过于急躁,处理办法过于简单粗暴,那么学生极易产生敌对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冷静反思的机会。给学生冷静反省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暴躁冲动,老师或感化或启发,让其获得足够的尊重,摆脱情绪的左右,冷静理智地思考,自我醒悟,自我反思,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4.容错教育,给予学生解释弥补的机会
有人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就不称其为孩子了。”对于孩子犯下的错误,我们应以孩子的心态去看,应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包容,但不是放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功补过”,或是给他们一次解释弥补的机会,这样不至于让他们一直放纵内疚下去。给学生解释弥补的机会,既帮助学生改正了过错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二、实施“容错教育”取得的效果
1.“容错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运用睿智的艺术的教育方式,把学生所犯的错误,当作是促进学生本人或学生群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更新的一个契机,当作是可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不放纵、迁就“,治病救人”为前提,采用各种巧妙的方式,用宽容、帮助、关怀代替抱怨、训斥、惩罚,以此来激活犯错误学生的进取心,起到化“顽劣为通达,化无知为明知,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的教育效果。这种效果的达成让教师充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2.“容错教育”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容错教育,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就像是一根拉近了师生心灵距离的彩带,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学生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故事和心里话告诉教师。在学生心里,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他们的好朋友是他们倾诉的对象。
3.“容错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容错教育,让学生形成了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指导、表扬、鼓舞·…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91

帖子

36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1
发表于 2021-12-1 19: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走在教育的边缘》
作者:刘铁芳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985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读书》、《书屋》、《教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和随笔100多篇,著有《生命与教化》、《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等,主编《麓山叙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等。
【推介理由】: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优雅、细腻、隽永的语言和其中流露的浓浓的人文情怀。从这本书中,为人师者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拜读此书,不亚于经受一次灵魂的洗礼。
【内容简介】
我们研究教育,我们首先进入教育情景之中,被教育对象化。我们经由教育研究来显现我们对人世的关切,显明我们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立场。我们的思考与言说虽然不足以改变教育、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我们生命存在的痕迹,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我们不求感动别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自己在过程中曾经被深深感动,为我们自己的真诚投入,为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事情本身,为我们与与遭教育世界的充满人间温情的血脉联系……。本书是一部关于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实用文集。整部文集分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叩问心灵几个部分,收入了众多关于教育的颇有见地的论述,结集了刘铁芳教授30余篇富有思想含量的教育文章,全书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意识。作者在文章中倡导教育人文理念,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展现一位爱教育者对当代教育问题的深切而幽微的人文情怀。
【读书感受】
一、教育——自主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做一个好教师?最核心、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豆的生长依靠内在的一些因素,人也是一样。不过是把人内在的东西慢慢地展开。教育不是强加,不是强迫,不是灌输,教育必须是给予人与人的交流而发生的人的精神世界的逐渐开放,逐渐生长。必须是基于人的交往之上的精神的生长、生成,是人与人的交往,不是人与机器的交往。学生不是容器或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地创造,自主地思考,自主地选择,自主地行动。
二、教育——关爱
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他的普通话讲得不好,粉笔字写得不好,甚至有点口吃,这些都没有关系,他同样可以用他教育的智慧来温暖人心、启迪人心,以他的爱来润泽生命,以他的智慧来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三、教育——阅读
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家园。林语堂说过: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缺少宽厚的阅读的支持,个人的发展必然是单薄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阅读可以开启人的心智,使之头脑清明,心胸开阔,目光长远。真正的好老师,应是自己热爱阅读,并引导学生也热爱阅读的人。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行走在教育的边缘呢?我们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过迷茫、困惑、矛盾、挣扎、疑惑,那去看看这本书吧!
还是用作者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这话虽不是夫子自谓,但确是个人心向的真实流露,是我人生的目标。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

帖子

5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7
发表于 2021-12-2 08: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谈到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 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5

帖子

1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0
发表于 2021-12-2 11: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璇 于 2021-12-2 11:13 编辑

读《青年教师》有感
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才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本书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全书分为六辑共85篇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者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以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的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同时,在坚持一碗水端平的教育原则下,我们还应该个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不要以某一标准去评价,断定一个人的成败,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我们要以同样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
对于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读了这本书,我知道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5

帖子

2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3
发表于 2021-12-2 11: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山学校                                                                                                                                       

                                                      ——  让孩子自由地成为自己

   上课完全自由,孩子们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只要他们喜欢一年到头他们都可以不上课。学校里没有考试,爬树和搭个小窝的重要性不亚于分数。这世界上有这样的一所学校,你会让孩子去吗?相信很多作为家长的老师给出了不确定的答案。但我觉得,如果我还小,作为一个孩子我会毫不犹豫的想去。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与《夏山学校》这本书相遇了。这本书是英国尼尔先生所写,尼尔先生既是这本书的作者,又是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夏山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克郡里斯敦镇,看似普通中透露着不凡。太多的不可思议,不可想象,都在夏山真实、生动、活泼得展现了出来。
    要说对这所学校的第一印象,那便是“自由”。学生在这里享受自由、无拘无束,上课、生活都有着无限自由。关于自由,夏山人说的最多的口号是“我们相信自由,而不是纵容”,在这里自由是有界限的,而界限的制定者是夏山的所有成员。在民主自治会上,大家一起讨论管理制度,也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惩罚。这听上去平平无奇,因为在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也会制定很多的班级公约。那其中的不同就在于,夏山的班级公约老师也要参与其中,老师同样被班级公约所约束,这就让孩子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和自由让孩子心中没有了怨气。有的时候我也会在我的班级中感到到孩子的怨气,比如那句“你看人家谁谁多么厉害,你看看你”这样的相关句式,孩子往往都是哀怨的小眼神。但回想小时候,我也是最不喜欢大人说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在要求孩子换位思考的时候,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自由。
     作为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塑造性格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可能有人会问“老师这个职业会消失吗”在我看来似乎“传道、受业、解惑”都可以智能解决,但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健康,需要有血有肉的我们来守护。
     关于自由,夏山人还这样说“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真的有价值,真能让孩子表现他们自己。”有一次语文课,我问我们班的学生,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孩子们很兴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有的说认真学习老师就不生气了……这时我突然有些失望,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说,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棒的人呢?生命和人生规划,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是一个宏达而遥远的命题,但对于这个关于他们自己的命题,夏山学校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成为自己”
     夏山学校是一个传奇,但可能短期内没有办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实现,但夏山学校中对于学生的爱和包容,对生命的尊重,值得我学习。
     最后分享一些书中我喜欢的文字给大家:
    1、在学校里,我从来没有特别宠爱的人。当然,我对某些人难免有偏爱,却尽量不表现出来。也许夏山的成功在于孩子觉得他们都被一视同仁,受到一样的看待和重视。我也怕校方对小孩太感情用事,我们太容易把鸭子看成天鹅,或者把一个会涂几笔的小孩看成未来的毕加索。
    2.爱意味着对孩子的肯定,这对任何学校都是极为重要的。加入你惩罚或者责骂孩子,你便不可能和孩子走在一起。自由的孩子是不易受到别人影响的,因为他们没有恐惧,而无所畏惧是孩子得到的最棒的礼物
         3.尊重生命意味着欢乐、游戏、爱、有趣的工作、嗜好、笑声、音乐、舞蹈、为他人着想、以及信任人类。它们像是星星上的笑声,来自辽远的宇宙深处,也是生命本身最大的欢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4

帖子

1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6
发表于 2021-12-2 11: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致青年教师》有感

本帖最后由 霍雅丽 于 2021-12-2 11:58 编辑

    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不是因为工作本身听起来好听,不是因为别人口中的待遇和假期,出发点仅仅是想要圆儿时的梦想,但是既然作了选择,就应该对得起这份喜爱,更应该承担身上的使命。
在我心中,教育一直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教师就如同一个种树人,将种子种进孩子们的心里,用自己的言行浇灌每一株幼苗,并静静的等待其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读《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吴非老师针对他眼里所看到的教育前景提出的疑问,表达的想法不仅对教师,对所有热衷于教育的人来说都能让你内心有所感触。
分享一些好的观点和句子:
    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一条河的,也不是所有的河都向着大海的。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
    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老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手里。
    你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粗俗的东西任怎么装扮也脱不了俗;从小养成的文明,不会褪色。
    与学生沟通,年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
    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不要扮演圣徒,众生平等,所有人斗不过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要伤害学生的尊严。
    教育凭借的是人的爱心与智慧。爱心是教育者的天性,智慧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爱。
    学生在家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外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表现。同样,他的周围有什么样的朋友,他也有可能做什么样的事。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有耐心。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好多年,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有种树人那样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83

帖子

53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32
发表于 2021-12-2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理想国》有感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散文体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柏拉图。在这本书中,柏拉图阐述了自己贬低感性认识,抬高理性认识的哲学观念,评价了荷马史诗的艺术价值。他认为雅典贵族统治的古希腊前期是民主政体,是“理想国”而“理想国”的国王必需由哲学家来担任。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1

帖子

3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9
发表于 2021-12-2 16: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有感
      本学期,我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书中没有刻板严肃的长篇大论,而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让我能够在书中也能找到自己教学的影子。书中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从新手到卓越的课堂修炼;当我们谈语文时,我们谈什么;评课就是评自己。张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成长经历,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给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总结出了很多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的宝贵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仿课、磨课、评课,这些都与我们老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一)仿课——先模仿,再创新。每次上课前,张老师都要努力抄一到两遍课堂实录,再把课堂实录压缩成教学设计,把每一个环节要点,写在书上,把一些画龙点睛的评价语,抄在书上。遇到模仿砸了,便进行“复盘”,琢磨究竟是哪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于是,张老师找机会再上一遍;一遍不行,再上一遍。在这一阶段,张老师下足了功夫,一篇一篇模仿,一遍一遍抄写,一课一课反思......这些看似“笨拙”的方法,正是我们年轻老师需要学习的。不管是上课,还是写文章,先模仿优秀的范例,掌握基本的方法,再融会贯通,巧妙重组。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积累,何来创新?我们还要在不断的模仿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用积蓄的所有力量之泉灌溉之,必将结出属于自己的硕果。(二)磨课——功夫在课外。张老师所谓的“功夫在课外”,指的是对教材系统梳理,对学生深入研究,对课堂精准把握,对学科深刻理解。一生都在备一节课,一生都在上一节课。磨课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磨练,我们在闲暇之余应多看看教学专著,不断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课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我们要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练朗读,好好练板书,好好写批注,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节课。(三)评课——评课,就是评自己。从根本上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评课不为点缀而为自省。1990年,张老师第一次在大庭广众前评课。教研会前两三个星期,张老师开始着手准备评课稿。他找来跟这个主题相关的系列文章,一篇篇阅读,一段段摘抄,相关文字整整抄了一个备课本,积累了很多案例和策略。在此基础上,试着写了3000多字的评课框架,评完后,再与相关课评作对比,寻找自己的不足。“发现亮点——提出建议——大胆重构”这是张老师评课的基本思路。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曾忠告年轻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如果我们上课时,能和张老师一样细心准备,反复琢磨,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我们也能做到为“课”痴狂,不离不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85

帖子

4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34
发表于 2021-12-3 09: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让教育扼杀了孩子的热情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在教育上的思考。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对于生气勃勃的学生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此书的最终诉求是要在教育中拒斥僵死的知识和呆滞思维。
怀特海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积极的智慧。知识易得,智慧难求,我们现行的教育,往往一意进行教育的累积而不留智慧产生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学习就跟不上了。多是过早的进行精确训练而导致孩子思维的僵化所致。所以不懂教育又过于用心的教育比放任不管伤害更大。
        当我反复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联系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被过早地进行过分严格训练伤害的孩子还真是不少。豪是我上届刚送走的毕业班的一个小男孩儿。他活泼可爱聪明,尤其是街舞跳的特别潇洒。在一到三年级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特别的棒,但是四年级到六年级,慢慢的就越来越吃力。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之后,我就发现他也是被过分严格训练伤害的孩子。他有一个特别严厉的妈妈每天书写要求一笔一画,除了学校作业之外,每天还要给他留一张卷子,考不到98分以上就要撕了重新去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是正常的事儿。天天这样的恶性循环,使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想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心痛,多少可爱的孩子,多少生气勃勃的学生,被心怀善意却不懂教育的父母、老师训练成了书呆子,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封住了孩子智慧的产生。正如怀特海所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开始于激发主动性并且结束于鼓励主动性,那么它肯定是错误的。如果为了学习知识而采用过分严厉的规训,在教育中是相当有害的。
       愿陪伴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能读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育要慎之又慎,因为它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6:11 , Processed in 0.0979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