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旭 于 2023-6-24 11:21 编辑
人生幸福课——《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有了孩子之后,非常关注与孩子相处和沟通的相关书籍的介绍,无意间看到这本书,觉得很有启发,分享给大家。
1.作者介绍:这本书作者是田中茂树,他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育儿问题,他有4个儿子,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多年临床所接触的案例和育儿经验所写。他说育儿之所以成为棘手的问题,原因在于父母太过功利,只关注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想着如何将现在不满意的状态变成我们期待的那样,所以才会让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焦虑又辛苦。
2.那如何才能轻松育儿呢?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这个观念就是把“必须培养出优秀成功的孩子”,转变成“这孩子什么时候会成长到下一阶段呢?”就能把焦虑变成期待,把辛苦疲惫的场景变成温馨幸福的瞬间。书中具体介绍了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列举了从婴儿时期到初中阶段,共29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并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和鼓励用语。所谓“说教用语”,是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脱口而出的话,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而“鼓励用语”,不但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活力,而且让家长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轻松。此外,这样的话语还可以引导孩子走向独立。 3.具体场景举例 (1)让打预防针可以成为一件开心的事 之前带孩子去打针,总是可以看到有孩子哭的很惨,这时候妈妈通常会说:“不要哭,忍忍就好了!”爸爸则劈头盖脸地骂:“你是男子汉,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但父母的说教,并没有让男孩妥协,他反而哭得更厉害了。田中茂树建议,遇到孩子打针害怕哭闹的情况,把说教用语:“不要哭,忍忍就好!”改成鼓励用语:“好痛吧!你做得真棒!”对于大人来说,打个预防针,就像被蚂蚁扎一下而已,没什么大不了。但白大褂,尖尖的针头,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恐惧的事情,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承认打针会疼的事实,自然就拉近了和孩子的关系。吉拉德曾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气氛才会融洽。 (2)磨蹭不写作业
孩子写作业,对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世纪难题,在小区里,经常能听到一些妈妈歇斯底里地吼孩子,可任凭老母亲吼破喉咙,有些孩子就是盯着电视机一动不动,或者慢吞吞地写,让人气得跺脚,却又无计可施。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呢?只要把说教用语:“作业写完了吗?”改成鼓励用语:“什么时候提醒你比较好?”用商量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为了不让孩子得寸进尺,说要再看2个小时,或者更久,我们可以给他们设置两个可选项,比如再看10分钟,或者15分钟。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他就不会执拗的和父母对着干,就会从中选择一个,并遵守约定,看完后自觉写作业,并提高效率。 (3)孩子迷茫不上进 在热播剧《小舍得》里,南建龙说:“为孩子奔,那就是为了往前奔”。 许多父母哪怕放弃工作,放弃自己,拼了命,也一定要让孩子上个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但很多孩子,却越来越像空心人,他们生活优渥,自身资质出众,是大家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们却感觉不到幸福,还经常觉得内心空洞,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全靠父母推着老师牵着。 父母提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这背后的根源是孩子没有自驱力。一个没有内驱力的孩子,一旦父母停止鸡娃,或者让他们独自面对困难,需要自己做决策时,他们就无法跨越难关,产生迷茫。 当孩子迷茫无助的时候,刚好是我们表达爱意的时机,不要和孩子说教说:“你只要考上XX初中(高中,大学)......”就行了,而是用鼓励用语:“辛苦啦!你好像在烦恼呢!”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学习成绩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升学,工作的目的,都是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活出真正的自己。 亲子沟通的关键在于用心,用爱,用鼓励的言语打开孩子的心扉,不是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用批评打压孩子,用指责表达爱。 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和他们沟通,能帮他们从挫折中,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学会解决问题,建立自信,引导他们快乐地走向独立,用自己反思探索到的答案,去寻找幸福和开拓人生。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追着叫爸爸妈妈的日子,很快就会成为让我们怀恋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