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郭振洲

聚焦教育专著,分享研读的收获

  [复制链接]

17

主题

78

帖子

3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3
发表于 2021-6-25 2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寒假学校给我们推荐了《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作者是美国的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奶奶和外祖母,还是2个孩子的曾祖母。她在书中提出:“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在阅读之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正面管教就是赏识教育,可是阅读之后,就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不到位。这本书提出的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教育方法。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整本书都贯穿了一种相互尊重和重在与生沟通的理念。
      在读其中几个章节时我一边认同作者的观点,一边发现自己可能在工作生活中根本做不到,因为要改变的并不是从嘴里说出来的话语,而是从思想上就要改变自己,比如第七章谈到鼓励与赞扬,从道理上我们都明白,鼓励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更加深远长久的,但是在实际情境中,面对每天琐碎的小事、总是惹是生非的捣蛋鬼们,遇事往往火冒三丈,所有的理论和观点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读书时心潮澎湃,跃跃欲试,到了实际又重回老路,这就是现在读书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不管是哪本书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我们读书的人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进而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系统,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决心,《正面管教》这本书可以解决我们班主任工作或者是孩子教育中的大部分问题。
      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去实践,这本书也是。若是想让他对自己有帮助,需要做的就不是不断阅读,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在工作,生活中做出调整与改变,每次改变一点,每天调整一点,相信最终一定能够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67

帖子

47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71
发表于 2021-6-26 15: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范文娜 于 2021-6-26 15:37 编辑

   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序言中所说,它之所以能在中国教育类图书中销量长期位居前列,秘密就在它的名字当中。这本书的副标题为——《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里面的内在关系可以说是,教师改变,学生改变,课堂改变,进而学校就会改变。而我们教师的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角色——从“指令者”到“倾听者”。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观摩过很多名师的课,听过很多名讲座,很多时候我们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在积极踊跃参与课堂”作为一堂好课的标准。这样一来,我们就寄希望于学生能多给我们反馈,学生多与我们配合,当一节课气氛沉闷或者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与挫败感,从而把这堂课定义为“失败的课”。
但是佐藤学先生认为这是教师在追求一种“虚假的主体性”,“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来。正因为此,就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赞成’、‘反对’、‘提问’的立场,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基于此,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发出如下“指令”:“知道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要补充”、“声音再大一些、再说清楚一些”、“你们赞同他的说法吗”等等,我们追求的只是一些表面的“虚假繁荣”,这并不是说气氛活跃的课堂是不好的,而是我们过分关注“活跃度”却忽略了学生们真正的微妙的感受。“对清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的,是不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的”。佐藤学的话如当头棒喝,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只是要求学生积极回答,却没有想他们为什么不想回答,为什么回答不清楚,为什么声音不洪亮,作为教师,我们只是在一遍又一遍下发指令,是否真的倾听过学生的内心需求?
       班里的那些不想回答的学生自己有没有真正地了解过?看到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个老师与一个课上从不回答问题的学生交谈这个问题,学生却说到: “老师,您总是在上课逼迫我们积极回答问题,可是我就是不喜欢回答。”她说作为语文教师,想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可是这是自己“自以为是”的“为了你们好”,到了学生那里竟然变成了一种“逼迫”,这不是我的出发点,却不知不觉给学生带来了困扰。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行径?
佐藤学的书,让我们意识到,“表达”不仅仅是“口头”或者“文字”上的,可以是“肢体”上的,也可以是“目光”上的,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 有的学生虽然没有积极站起来回答问题,但是他目光炯炯有神;有的学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表达他的困惑,但是他眉头紧锁,一脸茫然;有的学生听到其他同学的回答在频频点头;有的学生小声地回答是因为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而正是不确定才应该是一种常态) ……教室里需要我们“倾听”的“表达”是丰富的,但是我们却执着于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站起来清晰响亮的说出他们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模板,这也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诉求。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表达方式,不仅要听到他们说出来的话语,更要听到他们尚未说出的话语,教师追求的不应当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更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教室成为“润泽的教室”这样诗意的存在。因为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命令”与“被命令”、“呵斥”与“被呵斥”式的“简单粗暴”的活动,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感化与引导。
      当我们每个老师都愿意先做出改变,也愿意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做出改变,真正的课改才能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帖子

1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9
发表于 2021-6-26 2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感
“招募支持者、给孩子建立信心、策划庆祝的方式、为技能下个定义、为孩子广而告之”等等,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把技能教给别人,从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认为把孩子的“问题转化成技能”似乎不太实际,随着深入的阅读才明白,把“问题转变为技能”并非无稽之谈,更让我惊讶的是:当把问题解决了,消失了,掌握了新技能,学生竟然还可以把所学的技能像小老师一样教给其他同学。。游戏应该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的吧!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把各自所学的技能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相互学习,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自然而然的会去着手学习下一个技能,这是一个很棒的连接。通过《儿童技能教养法》读后总结与梳理,把问题变成技能共有15个步骤,并对每个步骤如何应用以及这样应用的意义进行了解分析,技能就是学会之后会使原有问题消失的能力。还需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争取做到活学活用。而作为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的我也要学习一项技能:温和的讲话!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4

帖子

29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3
发表于 2021-6-26 23: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侯芬 于 2021-6-26 23:20 编辑

尊重性班级管理方法——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

       《 教室里的正面教育》第五章中《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一节中,罗伯特·拉斯木森,被他的学生们称为“拉斯”,连续五年被高中二三年级学生选为“年度高中教师”。学区授予他“年度教师”荣誉称号。当问他的学生们认为他为什么会得到这些荣誉时,学生的回答其中一条是“他倾听我们”。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家里,在学校,将来在工作上,都能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因此,教师工作,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一双善于洞察的眼睛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更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要学会倾听。
       真诚地倾听有时会比语重心长的教导更有作用。记得我曾教过的一名学生总是迟到,一开始我是这样做的:扣量化分,让他写反思,给他讲道理,有时还同家长一起教育这个孩子。方法用了很多,效果却不佳。以致于这个学生有了逆反心理,迟到后就一言不语。后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来。我问他:“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一再迟到吗?对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后来我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静静地听他讲。原来,他是单亲家庭,小时候,爸爸因车祸离世。妈妈为了他没有再嫁,一个人挣钱供其上学。现在觉得自己长大了,也懂事了,总想为妈妈分担点什么,可是又无能为力,所以晚上总是失眠,早上就睡得太沉,以致于经常迟到。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对他进行了心理上的开导,帮助他一块缓解压力,平时也更多地关注这个心理上有些脆弱的学生。期间我还偷偷地和她的妈妈沟通了他的情况。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学生的情况好起来了,摆正了心态,成绩也更加优异了。难怪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两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倾听少说话啊!”
       在教育管理中,倾听学生,还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对待学生。学生之间难免会起一些小冲突,而最终往往会将“决断权”交给我们,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让两个孩子当着我的面互相陈述事实,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弄清楚事实。当两个孩子陈述事实一致后,再追问他们,对这件事情你们是怎么想的。往往这个时候学生在陈述事实时已将情绪平复下来了,在后面的回答中就能冷静思考了。很多时候不用老师再去说教学生已知怎样解决,也能很快握手、拥抱讲和。这就是倾听的魅力,在你倾听他们陈述时,给了他们尊重和信任,给了他们民主和公正,更给了他们反思自己的机会。
       周记也我“倾听学生”的一个途径。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思想上出现一些问题也不容易表露出来。为了使学生的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我就必须设法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心中有什么愉快和痛苦,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利用学生写周记,进行书面交流说话就是一条好的途径。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以个别指导为主,以保密、尊重为原则。所以,学生们能够在日记中流露真实的心声,使老师能够通过学生的日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一般不愿向别人披露的想法,从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从学生的一篇篇周记中,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而学生也从我写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教师如果能弯下自己的身子,把耳朵贴近孩子的小嘴,把心贴近孩子的心灵,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真情实感,一定能走进学生心灵。只要你愿意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学生一定会欢迎你并且更加喜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

帖子

2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0
发表于 2021-6-27 0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这学期工作之余,有幸阅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书中佐藤学提出的其中一个观点,令我感触很深。他认为: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建构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经常会有不确定的回答,教师大多没那么有耐心去听他们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像挤牙膏一样地去说。其实: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脱离了常规思维,正在酝酿中,思考得还不够成熟,为了就发言表达自己所想,就举手发言了,这样的回答带有很大有确定的成分。如果遇上这样的回答,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思考、这种回答,如果这样的话就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思维出现障碍的体现,这个障碍需要教师或其他同学疏通。像这种不确定的言语,最能深入到其他学生的心中,只要帮助这个学生扫清了思维障碍,其他有同样思维障碍的学生也将扫清自己对新知识认识上的障碍。表面上,教师是为某个学生扫清了对新知识的障碍,实则为许多有同样障碍的学生理清了对新知识的认识,一举多得。同样,教师最要不得的是棒杀这种不确定的回答,要知道这种回答的障碍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在内心深处是迫切希望教师能及时帮助他们的。扼杀了学生这种不确定的回答,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举手发言了。
由此可知,教师必须慎重对待学生不确定的回答和表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告诫自己这种回答具有重要意义,不可以棒杀,要慎重对待。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很有借鉴意义,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9

帖子

19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2
发表于 2021-6-28 09: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0

帖子

3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1
发表于 2021-6-28 0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觉得润泽的教室是本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
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这样的解释,就给人一种舒服感,让人心旷神怡。
润泽,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如果学生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润泽的教室就是那片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土壤里所具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让大家都感到舒心自然的关系。所以,老师首先就在课堂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咱轻松自如的,能让每个孩子安心学习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信赖,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努力的用爱心一个属于我的润泽的教室,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安心的、互相信赖的环境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8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发表于 2021-6-28 0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的本身不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儿童技能教养法》时一本从积极正向的角度解决儿童问题的书,把问题转化为技能,比如孩子写作业会摆弄玩具,不是让孩子不要边写作业边弄玩具,而是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写作业的能力;孩子不高兴会乱扔东西发脾气,不是让孩子不许发脾气,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我们要从尊重、理解的角度。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就从易到难,把问题分解开,各个击破的解决,不要武断的认为孩子有样那样的问题,而是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43

帖子

2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7
发表于 2021-6-28 09: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技能教养法》
1. 支持者的存在能有效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学习某个技能的意义,让学生在进步时给予赞美。在技能时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
2. 建立信心,让学生相信她有能力学会这个技能,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学会这个技能,你是最棒的!
首先,把问题转化为学习的技能,当我们讨论技能而不是问题时,学生就容易和我们一起去改进。其次,建立动机,当我们找到要学习的技能时,学生并不会自动发生出学习的动机,需要我们激发学生,让他真的有兴趣学习这个技能怎么做。最后,练习技能及加强,一旦学生对学习技能产生兴趣,就让他开始练习以便真正掌握这些技能,给学生方法同时要给足够的积极反馈,当出现反复时要提醒,还要让他把学到的技能传授给别人,多给予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4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2021-6-28 09: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儿童技能教养法》读书感悟

  读这本书第一个触动我、引起我反思的地方是儿童技能教养法的诞生。两个在芬兰盖乌拉幼儿园工作的儿童特教老师,她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负责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她们主动找到本书的作者富尔曼先生,请富尔曼先生做她们的指导老师。她们和富尔曼先生达成共识:他们一起工作,开发出一种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并能够把这个方法传授给任何有需要的人。最终,他们合作孕育出一套方法,也就是儿童技能教养法。也就是说儿童技能教养法的诞生,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努力,她们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教育行动研究者。同为教师,我反思自己:从教以来何时有过做教育行动研究的想法呢?有没有想过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思想融合到教学里呢?等到读完这本书,我能不能有效地将儿童技能教养法运用到班里的孩子身上呢?带着这样一连串的反思,我开始了后续的阅读。
  儿童技能教养法分为15步,它是一个实践,看似复杂的15步,其实步步相扣,每一步背后都大有深意。作者又将这15步分为4个阶段,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前两个阶段的看法。
  第一个阶段是把问题变为要学习的技能,这是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的地方。我们不管是在学校作为老师还是在家作为家长,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他们成长发育的某个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或情绪困扰,例如恐惧、坏习惯或者一些学习障碍。通常,当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困扰。
  而作者秉承着这样一个认知:孩子通常没有什么问题,只有尚未掌握的技能。换句话说,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包括恐惧、坏习惯以及跟睡觉、吃饭、上厕所有关的各种紊乱等,都可以看作是还没有学会那些相应的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孩子们就能克服这些问题。“学习技能”这个说法比谈论“如何克服问题”更能吸引孩子,因为与解决问题相比,孩子们永远都会对学习技能有更高的积极性。另外,不关注孩子的问题,只关注孩子需要学习的技能,避免了惯常遇到的解决问题的责备风暴,它教给我们一种尊重的跟孩子互动的方式,它使得尊重、欣赏、信任、感恩、分享、支持以及正能量不再是生活里的一句空话。
  第二阶段是建立动机,我的理解是这一阶段包括了从第3步到第10步。例如:让孩子给技能起个自己的名字、帮助孩子看到学习技能的诸多好处、跟孩子一起提前策划掌握技能以后的庆祝方式等等,可见作者运用了大量而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动机。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建立学习动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像富尔曼先生一样,多花心思揣摩儿童的心理,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在校园里运用这样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富有童趣的、吸引儿童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引起我共鸣的地方。在第一步——把问题转变成技能这一部分,作者曾提到:技能不是停止去做什么。技能不是让人不做错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对。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总是用到“不要……”,例如我们会说“不要喊叫!”“不要乱扔东西!”“不要玩你的饭!” 但通常都没什么效果,有时甚至会刺激孩子故意跟我们作对,故意继续这样做。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告诉孩子希望他做什么,孩子会更容易服从。作者还举了几个例子把“不要”变成“要”,我在“不要”这一列看到了自己曾经说话的影子,我会慢慢改掉这个习惯,在以后对待孩子的时候多用“要”这一列的表达方式。
  在第5步——选择一个魔法宝贝这一部分,作者提到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生物作为他们的魔法宝贝,帮助他们学习技能。魔法宝贝是一个想象力的产物,它在帮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我在前几天深有体会,孩子摔破了头出血量挺多,需要把伤口周围的头发剃掉、打麻药、缝针。他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孩子的紧张和害怕,我就跟他提起了他最喜欢的奥特曼,这在孩子心中就是一个魔法宝贝。经过我的一番鼓励,缝完针之后孩子对我说:“妈妈,我刚才一直想着高斯奥特曼,就觉得不害怕、不疼了。”孩子经历的在成年人看来都是触目惊心的,但是魔法宝贝真的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本书着实带给我一些思想上的改变,我想更重要的是在今后运用好它。它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我相信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以上这些是我在读《儿童技能教养法》时萌生的一些小小的想法,跟大家作为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12:20 , Processed in 0.0791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