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路小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730|回复: 181

2022上半年校本课程《人生幸福课》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81

帖子

97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79
发表于 2022-2-28 0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即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所认同。但是比较尴尬的是,我们的心理学课程并不能完全担负起这个职能,因为心理课程的内容还不够充盈,引领心灵和灵魂的东西还很缺乏。所以,我们学校需要开发一种课程,可以叫做人生幸福课,从积极思维方式、良好的心态培养、终身的成长、自主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入手,给学生一些更接地气的东西。这本身既是心理学的内容取向,更是人际关系、自我关系及德育的范畴,具备综合性。目前可以借鉴到的具体内容,在一些书籍中均可以找到,如《终身成长》、《大脑幸福密码》、《心态》、《非暴力沟通》、《自驱型成长》、《洞见》、《走出思维泥潭》、《关键对话》、《他人的力量》、《第3选择》、《幸福的方法》、《你好,小孩》《我会独立思考》、《身体从未忘记》、《孩子的品格》、《思维的囚徒》、《正面管教》、《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等等,书籍很多的,并非原来的心理学书籍,更具有现实性和新的内容,老师可以阅读这些书目,从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变成自己课程的一部分。这个校本课的研究,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积极心理的过程,不求最终有什么可论证可检测到的数据,只求换个角度做德育、做师德师风教育。当然,对老师们的家庭幸福也会大有裨益。

请您在这个主题帖下,分享您的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91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3
发表于 2022-5-15 16: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美乐 于 2022-5-15 16:30 编辑

幸福生活从良好的沟通开始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而精微的沟通,风儿与柳絮,蜜蜂与花蕊,阳光与空气,河豚与飞鸟……没有任何物体可以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也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免于沟通。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沟通就更加重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但是,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情绪,忘记了沟通的目的,以至于既没有解决想交流的问题,反而还让当前的情境雪上加霜,幸福感从何谈起?
(一)《非暴力沟通》,有话好好说

  生活的湖面时有波动,问题就像投进湖中的石子,荡起层层涟漪。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在现实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对陌生人客气谦逊,对身边人苛刻无理。
  “你怎么不做眼操,这么懒!”
  “你听写怎么总抄我的,真是笨死了!”
  作为学生,你或多或少都听到身边同学这样暴力的言语,他们难道不尊重我们吗?如果说沟通是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样的沟通恰巧阻断了来往的路。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沟通双方需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表达方法。书中,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发人深省: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
  的确,语言可以是窗户,让我们彼此相通,收获自由;语言也可以是墙,阻断我们的交流,以至束缚。“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所以,很多冲突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不尊重对方,而是忽略了对方的感受、需要,条件反射般给对方贴上“负能量”的标签。
  《非暴力沟通》引导人们围绕观察(非评论)、感受、需要和请求四方面进行沟通。
  这是一则我们熟悉的情境:下午放学值日,卫生检查志愿者小刘三次看向负责扫地的小林,小林手里的笤帚好似羽毛一般,一直在轻轻地慢慢地划过地面。此时,小刘应该怎么跟小林沟通?他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磨叽,就知道玩(评论),赶快扫(命令)!”这样贴标签的评论和强硬的命令,无疑会激起小林的反抗。
  换用非暴力沟通,则可以这样表达:“我三次看向你时,你都在用笤帚划动着地面(观察),我很担心咱们很晚才能搞完值日(感受),因为这会影响大家的课后兴趣班(需要),以后希望你可以跟大家一样在4点20前把卫生打扫完,好吗(请求)?”相信这样尊重对方的表达,更容易得到对方的配合。
  因此,沟通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从“心”出发,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小浪花。
(二)《关键对话》,了解对方动机

  狂风呼啸,生活的湖面也会掀起滔天巨浪,我们如何力挽狂澜,如何在情绪激烈的对话中,实现良好沟通?
  《关键对话》为我解开了迷惑,提起“关键对话”,你可能会觉得,只有那些大人物之间的谈话才能称得上是“关键对话”,其实不然。“关键对话”指的是持有不同观点的、情绪激烈的、高风险的对话。例如学生间讨论敏感话题,可能会出现激烈情绪;甚至朋友间从聊天升级成争论,也是一场关键对话。
  这本书分享了关键对话中需要掌握的法则,其中包括一条——了解对方的动机。人们常常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当作对方的动机。并且,人们的主观臆断常常会出现大反派思想,判断问题,使用双重标准。当自己犯错时,我们会表明自己的意图是单纯善良的,顶多是好心办坏事。与此相反,当对方伤害了我们或是给我们制造了麻烦时,我们就会抛出大反派想法。大反派思想背后,是沟通中对方的“被缺席”,是我们直接将对方置于对立面,缺乏了解交流,没有把对方放在心里。
  前段时间,班上的小尹和小孙两个男生因为打架被带到了我的办公室。小尹是只安静的小书虫,小孙则是爱动手的小淘气。“因为什么打架啊?”我问道。小孙连忙说:“我没跟小尹玩,小尹上来就抢我的恐龙!”听到这里,小尹马上接话:“我是想不让他继续玩手里的恐龙了!科学老师让我们上课铃一响,就去实验室。我见大家走得差不多了,小孙还在玩恐龙,就想制止他,刚想从他手里摁下恐龙,就被他狠狠打了一拳。”诚然,小尹如果当时用口头劝阻代替行动,就是另一个结果。但是,小孙还没有询问,就直接将对方的行为主观臆断为“抢”,这是引起打架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萧伯纳所言的,“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过了。”
  沟通从“心”出发,让我们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臆断,力挽沟通的狂澜。
  心有所向,在阅读中寻找沟通的良方。很多人以为,书是用来读的,而我更觉得书是用来做的,是用来印证生活的。书就像动作电影里的一架木人桩,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演练的对象,让我们在演练的过程中,领会每个动作的理由,体会每个动作的力量。转变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是我们享受幸福生活必须需要学习的一件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3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发表于 2022-5-17 16: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子欧 于 2022-5-17 16:17 编辑

心理困境儿童的教育支持策略
  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是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童年时期遭遇的创伤,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所以这也让我了解到怎样去与学生相处。
  《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像是一张关于创伤的地图,既揭示了创伤如何作用于大脑、印刻在我们身体中,又盘点了各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效的治疗技术,同时佐以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真实案例。它不仅仅是心理学爱好者的必备书,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参考书,更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的自愈宝典。

  “成长是一个连续体,直面问题,合理解决问题是发展的引擎”,教师要在理论层面对人的发展规律有清楚的认知,科学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困境儿童的成长经历中累积了很多日常不良刺激造成的心理创伤,老师们要给儿童心灵成长提供营养,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认同感和价值感。
  儿童心理困境分为四类:自我认同困境、人格养成困境、学业困境和人际交往困境。对于课堂上有些儿童表现出的干扰其他同学学习、阻碍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等挑战性行为,老师及家长可以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建立起合作小组,共同关注孩子;适度给予孩子正强化的刺激,用正面肯定来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给表现出挑战性行为的孩子分配不同类型的替代性任务,告诉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有时候一个思维方式的转换,就会换来孩子们被肯定与被爱护的安全感,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提高忍耐力。

  无论理论分析多么细致,最重要的部分仍然是教师的情感投入,从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入手,看到一个立体的人,多视角看待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看到隐藏在问题背后孩子们渴望发展的力量。教师就是给孩子们的成长发展搭建桥梁的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生命个体,教师要接纳、信任、倾听并读懂他们的需求,通过这些爱的力量给孩子们成长的希望,使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成心理健康、学有所长、独一无二的个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31

帖子

7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9
发表于 2022-5-19 17: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无关年龄


《终身成长》是美国的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它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一、首先让我们了解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2.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1.对自身评价的准确度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非好即坏,所以难免失真。他们的评估结果,有些被夸大,有些很模糊。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自己的现有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同时,由于以学习为目标,他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现有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2.对成功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这让他们极力掩饰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而这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实现。
3.对失败的看法不同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受益。
4.对努力的看法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觉得,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他们欣赏天赋,更崇尚努力。
5.脑波不同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对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馈有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答案的对错上,他们对帮助学习的信息没有兴趣。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高度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三、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取得成绩。
四、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1.人际关系:人们相处的思维模式
•爱情关系中的思维模式
恋爱关系中,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一切都可以培养。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彼此磨合,共同努力。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爱情是理想的,是完美和永恒的和谐相处。就像童话那样,王子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切都是注定。在两人相处中,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他们觉得,如果爱情需要努力,说明它不属于自己。他们希望两个人心有灵犀、意见统一,所有的事都能自动发生。他们认为,伴侣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解决问题都是不靠谱的。
二是,他们认为,问题意味着性格缺陷。当两人发生冲突时,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会选择责备。有时他们会责备自己,但大多时候他们会责备对方性格有缺陷。他们觉得这些性格缺陷无法改变,两人之间的问题也无法解决。
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即便两人发生冲突,他们也仍旧相信彼此的关系是良好的。
•社交中的思维模式
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防碍人们社交。在社交中,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害羞。一来他们在意他人的评价,因此容易焦虑和怀疑自己。二来,他们不愿意和比自己强的人接触,害怕自己在交往中出错。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社交中也会害羞,但不会受到影响。他们会很快渐入佳境,与人产生良好的互动。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把社交当作一种挑战,他们拥抱挑战。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则害怕冒险。
2.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不仅会给孩子设定一个奋斗目标,还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影响。
•老师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营造一种充满评判色彩的学习氛围。他们会根据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判定哪个聪明,哪个笨。接着,他们就轻易放弃那些“笨”学生。这些老师认为“笨”学生不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无法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会创建一个充满信任、没有评判的学习氛围。他们注重怎么教会学生,而不是刻板地评判学生。他们致力于教会学生热爱学习、教会学生自学和思考。就算学生当下水平不足,他们也会指导学生如何缩小差距。
案例:拒绝学习的盖瑞变了
盖瑞不爱学习、撕作业、经常不上课。有一次,老师柯林斯让他到黑板上解题。盖瑞粗暴地拒绝解答。但这位老师没有放弃盖瑞,而是引导他尝试解答、发挥潜能。渐渐地,盖瑞从不爱学习的“坏”学生,变成了在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他还爱上了写作,而且表现十分出色。
五、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1.如何将成长型思维模式传授给他人
怎样教养孩子,一直是社会热点。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么,家长或老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掌握称赞的方法
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表现得焦虑、表现得非常关注他们的个人能力,或者试图掩盖失败,都是不可取的。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父母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2.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
接受
每个人都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
观察
其次,我们得知道是什么引发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它什么时候会出现?比如,有的人是在面临挑战时,有的人是在努力过程中受挫时。你可以想一想:最近一次你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什么而引发?当时你有怎样的感觉?它对你说了什么?最后导致你做出了什么决定,或者付诸了哪些行动?
观察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明确它出现的原因。
命名
第三步,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以和生活中的某个人同名,可以是一本书名、一个电影人物名。当然,也可以是你不喜欢的一个名字,用它警醒自己。
教育
了解了引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接着,我们要教育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格。
当它出现并阻碍你时,你得学会和它沟通。你需要向它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让它和你一起踏上行动的旅程。
当你遇到挫折、压力时,它又会出现。这时,你需要告诉它,你将怎样计划从挫折中锻炼和成长。
事实上,固定型思维模式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但它的方法却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它沟通,教育它,它就能支持和帮助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2

帖子

2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5
发表于 2022-5-25 14: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幸福课》的心得与收获

本帖最后由 陈婧 于 2022-5-25 14:58 编辑

《人生幸福课》的心得与收获

        有人说家庭和睦就是幸福,排除繁琐,驻留温馨。有人说爱情美满就是幸福,彼此扶持、相濡以沫,也有人说有一帮良师益友就是幸福,太多的忙碌,淡忘了久违的问候,闲置许久的友情,依然没有生锈,深感内疚,匆匆回头,你的笑容依旧,这就是朋友!还有人说工作顺利,得到提拔与赞赏是最大的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所以幸福才会这般五花八门。
    幸福是一个可以使每个人都心里温暖的词语。相信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幸福,一种难以寻觅的感觉。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母亲一句句重复的叮咛,是父亲时而慈爱时而严厉的目光,是老师轻轻地一声赞扬,是朋友间一声声的鼓励,一次相视过后的微笑;幸福像星星,纯洁可爱,忽闪忽烁,数不胜数。但只要你相信它就会存在那里,它也不难寻觅,因为幸福会一直跟随着你。那里便是柔软的心灵。幸福不需要过多动听的言语,也不需要费力寻找,只要你真心面对生活,生活也会给予你幸福。那种感觉是你从平和的心态中发现的。
    我总结了想要的幸福的小秘方:
    (1)不抱怨生活:
幸福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为他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态度不同,他们从不问“为什么”,而是问“为的是什么”,他们不会在“生活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的问题上做过长时间的纠缠,而是努力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勤奋工作:
专注于某一项活动能够刺激人体内特有的一种荷尔蒙的分泌,它能让人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研究者发现,工作能发掘人的潜能,让人感到被需要和责任,这给予人充实感。
    (3)生活理想:
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轻视长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你可以把你的目标写下来,让自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而活。
    (4)珍惜时间:
幸福的人很少体会到被时间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另外,专注还能使身体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因为,每30分钟大脑会有意识地花90秒收集信息,感受外部环境,检查呼吸系统的状况以及身体各器官的活动。
    (5)心怀感激:
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对生活的不满之处,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们开心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为对生活的这份感激,所以他们才感到幸福。   
    我相信,当太阳又一次升起之时,一天的美好生活又要开始,幸福会像清风拂过我的面颊,留下淡淡的痕迹;幸福会像潺潺的小溪,流我的手堂,留下轻轻的凉爽;幸福会像栀子花香,虽不浓郁,但也可以使人深深陶醉其中:幸福会像翅膀,带着我用平静的心,向美丽的明天飞去…幸福是美好的感情,是用华丽的辞藻怎样也诠释不了的。也是如何都比喻不完全的。而有时平平淡淡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63

帖子

3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1
发表于 2022-5-25 16: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谢波 于 2022-6-6 15:50 编辑

《他人的力量》心得体会

  听完樊登解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教你寻求更好的人际关系的书。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是来自于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大脑、思维和人际关系。你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将决定着你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
  从一个案例可以看出来,大量的海豹突击员能够挺下去,都是因为得到了来自同伴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他人的力量有多强大。
际关系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孤立状态,第二层次是坏的连接关系,特点是让你感觉不舒服,第三层次是看似美好的连接,特点是一切美好都不是真的,第四层次是真正的连接关系,特点是毫无保留、知根知底、互相理解和支持,也就是相互关心、说实话、并且富有建设性。
  第四层次人际关系能带来什么?
1.好的关系带来滋养,第四层次关系带来燃料,信息和学习,带来能量。2.培养自控力。3.培养责任感。4.推动你进步。5.助你获得阶段性成长。6.内化他人的力量。
  第四种连接关系的特点:
  你要勇于承认自己真的需要帮助,你可以向别人提出要求,你说我真的需要帮助,我需要哪方面的帮助。还有一个特点是,在人际关系当中有信息和学习的流动,就是你跟这个人在一起,经常能够学到新东西,你经常能够得到新的信息。第三个特点就是,倾听可以解决能量枯竭的问题。要把握好正面反馈的关键,核心就是你要能够学会让你,让我们第四层人际关系的对象,获得自由、责任和爱。有礼貌地表达看法,但是要毫无保留。说温暖的鼓励,然后寄予厚望,想办法帮助你的队友推离舒适区。我们自己也要乐于接受反馈。你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去建立第四层次的人际关系?第一个就是他能够理解你,他愿意倾听,愿意理解,然后你也愿意理解他,愿意跟他去倾听。第二个是意图和动机。第三个是这个人的能力值不值得信任。第四个是他的性格是不是能够跟你合拍,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性格。第五个是他的业绩记录,就是他过去曾经做过的事。
  总之,你可以去找到友直、友谅、友多闻的人,能够给你不断地带来信息、知识的互动,让自己不断地成长,然后能够理解你和倾听你,并且能够发掘你的亮点,适当地把你推出舒适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42

帖子

20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2
发表于 2022-5-26 15: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洞见》读后感
听完樊登讲的罗伯.特赖特的《洞见》一书,便迫不及待的买来看。书中阐述的论点非常新颖,读过之后非常困惑,有太多的不理解,可能是因为我对佛学知之甚少的缘故,但有这么几个观点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感觉。眼中看到的事物本质和心里因为某种因素进行快速思考的结论,未必是可以代表真相的感觉,例如非常喜欢喝咖啡,但在喝到以后,那种想喝咖啡的感觉就会降低,并且咖啡中带有咖啡因,能刺激心神,喝多了对身体和睡眠不好,有利有弊,那么之前想喝咖啡的感觉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当然,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但能带给我们关于感觉的深度认知。
2、冥想。在佛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慢慢坐下,闭上眼,深呼吸。稳定心神,让大脑摆脱日常繁琐的杂事,让你的头脑可以清晰、顺利、稳定的观察脑海中正在发生的一切,既不需要留恋好的,也没必要逃避坏的,而是直接的、纯粹的体验内心的喜悦、烦恼、悲伤、焦虑等,从而可以从一种有利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并做出改变。
3、自然选择。我们知道,进化史其实就是自然选择史,物竞天择,丛林法则,那么跟进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大脑在自然选择方面的各种表现究竟是如何体现的。主旨在基因传递,毕竟只有这样人类才可以一直繁衍下去,不论人类愿意与否,都是自然选择的进程创造了人类。
按照本书的观点,佛学的很多教义都跟现代的进化心理学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可谓异曲同工之妙,佛学以一种无法言明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感觉未必是真相,冥想可以帮助静心,自然选择可以保证这个世界真正的自然,这就是世界应该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70

帖子

37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1
发表于 2022-5-27 1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幸福课的收获
从读书和实践中收获——从我做起,静待花开


       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追求自己所谓 的幸福,但是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把“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真正搞清楚。

       我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那么幸福感,
源自内心的安宁,而仅仅克制负面情绪尚不足以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我们还需要主动去培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和情感。

      《硅谷超级家长课》中讲的人物是一个妈妈和三个女儿:
她养育了三个杰出的女儿,被尊称为“硅谷之母”。
她也是知名公立高中的新闻学老师,乔布斯坚持让自己的孩子跟随她学习。
如此不凡,她却说教育很简单。“硅谷教母”埃丝特·沃西TRICK教养法首次公开。
五个简单原则,助你轻松成为超级家长,养出成功孩子。


       如上图所示:教会孩子
信任,尊重,独立,合作,善意。我想这至少是走向幸福的通道之一吧。

       善意:温情,关爱,同理心以及奉献精神很重要。

这个妈妈之所以可以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培养成了杰出的人物,这个妈妈首先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而这个了不起指的是妈妈乃至整个家庭带给孩子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原则,都很重要。我们真正的善意可以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我们对孩子有耐心,就可以让他们获得尊重;当孩子获得了尊重,就会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他们得到足够的爱,获得了尊重,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和方向,他们会学着去做自己人生的首席执行官。作为老师同样也是,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到爱,不排斥任何一个孩子,用一点小心思去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归属感,这样的老师也一定可以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老师。

生长往往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现,一颗颗种子在阳光下悄悄的生长着,充满生机和希望,透出向上的力量。我们的孩子们如同种子一样,我们应该多赋予他们阳光般的力量,花期不同,都会绽放,让我们一起在阳光下前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42

帖子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2-5-27 11: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面管教》读书心得

《正面管教》这本书作者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它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经典之作。
书中强调的教育理念是: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孩子也不纵容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书中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获得这种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背后深层的原因。书中令人信服地讲解了家长和老师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深层蕴涵,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的信息,该怎样采取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成年人对孩子的引领和指导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应该得到同等的尊严和尊重:他们也应该有机会在和善而坚定而不是责难、羞辱和痛苦的氛围中发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
尼尔森告诫我们,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更重要。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怎样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尼尔森认为,通过鼓励来帮助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这确实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励不是赞扬,鼓励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我的生活或工作中,可以让我未来的教育生活更和谐,更有诗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

帖子

2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6
发表于 2022-5-27 16: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静雯 于 2022-6-6 15:53 编辑

《自驱型成长》一书提供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自控自主的成功道路。本书给父母所需的工具,帮助你的孩子自信地生活,找到自己的道路。
01、改变教育模型
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错误的观念,家长总想着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如,很多家长认为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要知道,有赢家就有输家,而且往往输家比赢家多;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凶险得多。家长必须一直紧紧盯着孩子,才能确保他们不被伤害,也不至于让孩子闯祸,等等。1、挑战-努力模型
在作者看来,以上的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只要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是一场和别人的比赛,那么不论上一个好大学,或是找一个好工作,其实最后的目标都是冲过终点。只要是以冲过终点为目标,那么家长帮助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很有限。因为要扫清路上的障碍,最后想冲过终点还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这种形式的教育观,其实就是一种挑战-努力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培养孩子,家长会关注确定的目标,但是对孩子努力却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在这个模型下家长期待的自驱型成长,就是家长自己准备的条件没有那么好,但是孩子还能靠自己努力,坚持下去最后冲过终点线。但如果孩子不够努力,这个模型是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于是家长就会陷入焦虑,陷入了两难,在这个模型下,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无解的。
2、压力-控制模型
那么怎么办呢?作者说我们要从挑战-努力模型转变为压力-控制感模型,这时候家长的注意力就不再是某个目标,而是回到孩子身上,去关注孩子的压力。让孩子成长的解决方法,也不再是只能依赖孩子的努力,而是还可以依赖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控制感,那为什么是压力呢?因为压力是更加基本的因素,它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比如,一个孩子转学到了一个新班级,老师同学都是陌生的,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孩子可以承受住压力,愿意主动地结识新同学,那么说明这个孩子有比较强的自驱力。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在舒适区,不挑战更高的难度,但这样做即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成长的动力。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关注孩子的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动力,还有就是因为压力太大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人类大脑的压力反应系统会通过两个激素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是肾上腺素,一个是皮质醇。就是这两个激素让压力呈现出了两面性,肾上腺素是可以激发潜力的激素。比如一个小孩被汽车压到,他的家长在情急之下可以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能把汽车抬起来。这其实就是肾上腺素的作用。当遇到危机时,压力反应系统会迅速释放肾上腺素,让人产生平时无法发挥出的潜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些压力下,孩子可以超常发挥,获得自信。如果压力持续存在的话,皮质醇就会被释放出来。这个激素本来是帮助人体应对高压环境的,但是如果孩子体内的皮质醇持续几周、几个月都很高的话,那它就会对人的记忆能力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另外一些压力下孩子的学习能力会下降。如果压力因素能够很快排除掉,孩子体内的皮质醇就能回复到正常水平,这样的话就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损害。甚至,产生压力的意外事件还可以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压力了。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也将压力分成了3类,正向压力、可承受压力和毒性压力。
正向压力能促进儿童(还有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出色。想想那些正在筹备戏剧表演的孩子,他们一开始肯定会有些压力,有点紧张,但最终还是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这种压力里包含着不安、兴奋和期待的成分。除非紧张过度,否则这种压力通常更有可能让孩子表现得更好。可承受压力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比如爸妈吵架,在学校里被别人欺负。这种压力虽然孩子很难自己应对,但是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这种压力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毒性压力就是会带来危害的压力了,要么是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要么是在没有帮助和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地承受压力。这种压力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健康,让孩子敏感脆弱,甚至会给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对于家长们来说,培养自己孩子的自驱力,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面临的压力。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正向压力,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毒性压力。
02、如何让孩子依赖家长的控制感
我们前面说了,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并且避免毒性压力。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毒性压力呢?作者认为,控制感是压力的解药。提供控制感,就是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03、帮孩子建立内在动机
想要让孩子自驱成长,家长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内在动机,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愿意自己给自己设立挑战,解决挑战。怎么做呢?那就是给孩子奖励,让他及时获得成就感。这里并不是说一些外部奖励,外部奖励只会让孩子即时满足,并不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达到长期激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渴望机制,让孩子理解学习本身是能满足他的内在需求的。在书中就提到了德西和莱恩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有3个重要的内在需求,分别是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满足归属需求。
1、自主需求
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这其实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这样能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他所付出的努力也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驱使,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和夸奖。如果家长已经把“让孩子自己做主”这件事做得很好了,那么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也就没有问题了。
2、胜任需求
胜任力并不是真正把事做好的能力,而是一种我们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的感觉,这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意识,而非摆在架子上的意味着“我最棒!”的奖杯,这是一种内在的而非外在的成就标尺。也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
家长帮助孩子满足这部分需求的时候,不是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务让挑战难度降低,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比如,自己的孩子的成绩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你依然可以表达对他努力的认可,为他感到骄傲。
3、归属需求
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喜欢某门课程,并不是这门课的内容有多吸引人,而是这门课的老师关心自己。自己因为喜欢这个老师,才愿意在这门课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样的,当你的孩子可以感受到你对他传递出的无条件的爱时,他就会告诉自己“我的父母关心的是我,而不是我考了多少分”。
最后的话:
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孩子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变得过度被动与顺从。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做出有意义的选择的能力,就更有可能变得焦虑,且爱发脾气,甚至还会自暴自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父母所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孩子就没法完成自我发展。在缺乏控制感的情况下,不管孩子的成长背景如何,内心的混乱总是会带来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机场路小学教研 ( 冀ICP备2021028907号 )冀公网安备13010502002285

GMT+8, 2025-1-12 09:02 , Processed in 0.2318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