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单元实际教学中的思考
在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们由于思维定势不愿去列方程,在头脑中没有方程的概念,虽然含有未知量x但是将未知量单独放在一边,其实还是原来的算数方法,列方程的难点在哪里呢?学习方程的作用在于运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意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愿意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思维主要是算术思维(具体的,即运算的每一步都是具体的数值)而缺少代数思维(体现在方程中就是将未知数 x 参与到运算中,将等价的量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从而建立方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学阶段的问题非常简单,运用算术方法很顺利,学生体验不到方程方法的必要性。另外,虽然列方程的思维是"正向"的,比较简单,但解方程在操作步骤上非常烦琐(要一次次地运用等式性质逐步将原来方程转化为" x = a "的形式),学生自然不愿意运用。但方程的方法是另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初步认识方程并能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方法是设所求为 x (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 "比……少……" "……是……的几倍" "……的总和是……" "……与……的差是……"等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初学列方程解决问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列方程的难点,一方面在于经常不把未知数" x "当作一个"数"来运算;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不能理解通过"="建立两个"代数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受算术思维的影响,仍然将"="的右边结果看作是左边算式运算得到的,"="表示的是结果,而不能将"="看作是连接左右两边算式的"桥梁",不能将"等式"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结构"。一般地,学生列方程的难点是找不到等量关系,找不到等量关系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喜欢用算术的方法,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用算术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但是,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得已知也未知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楚。方程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有必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方程的重要性,真正地理解如何去列方程,让方程的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